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师说》一课后,有这么一道练习:“‘之’在古汉语中作为结构助词……但它还有两种特殊的用法:一种是用在主谓关系中,表示这里的主谓结构并不构成独立的句子,而只是句中的一个词组或分句;(这种用法通称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以下简称“取独”,——作者)另一种是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表示动词和宾语的倒置。这两种情况下,‘之’仍是结构助词,但不能译为‘的’……”这两种特殊用法的“之”是不是如上所说“不能译为‘的’”呢?我看大可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定语不是宾语前置的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有少数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这些特殊的词序中最突出的是宾语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之前。这样的条件有三个:一是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三是宾语用代词复指时前置。这一类的特点是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放在动词前面。但电大现行教材的一种观点认为,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定语,这宾语也必须置于动词之前。就是说,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定语也是宾语前置的条件。(见朱振家先生主编的《简明古代汉语》(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6-257…  相似文献   

3.
关于文言虚字“之”的用法,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主要讲述了三种:一种是用作代词,(用如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一种是用作助词,(用如结构助词、语气助词);一种是用作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动词“去”、“往”。那末,是否课文中出现的“之”字,都要按这三种用法讲呢?我认为不一定,例如《鸿门宴》中有这样两句话: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宾语前置句中,除常见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和为强调宾语而用“之”、“是”把宾语提前这几种常见类型外,还有几种不常见的类型。现例说如下:  相似文献   

5.
四、代词宾语前置,为什么要限定为必须用了“不、未、毋(无)、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呢?答:代词宾语前置的格式是:“否定词+代词宾语+述语动词”。所谓否定词是指在句中表示否定义的词,在词性上包括三类:表示否定的动词、副词和代词,其中只有“不”、“未”、“毋”(无)、“莫”可以用于这种宾语前置格式。下面一一分析。1.动词中表示否定义的是“无”,意义为“没有”,与动词“有”相对,能带名词或代词宾语。但是代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前面必有状语否定词,而“无”在句中只能以述语身分与代词组成述宾结构,不能同时兼任表否定的状语,所以它…  相似文献   

6.
虚词“之”的用法如下:1.作代词用,相当于“他”、“他们”、“它”、“它们”。2.作结构助词用:①相当于“的”②宾语前置的标志③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附: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去”。虚词“其”的用法:1.作代词用:①相当于“他”、“他的”、“它的”。②相当于“那”、“那些”。2.作副词用,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大概”、“难  相似文献   

7.
文言虚词“相”在汉语言实际应用中使用频率高、用法复杂,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相”有作代词和前置宾语的情况,而很多汉语言类工具书忽略了这种现象。因此,有些语文教师提出,文言虚词“相”作代词和前置宾语,是一种特殊用法。也有同行持反对意见,提出了“相”字的非代词论。从大量言语应用实例看,文言虚词“相”作代词及前置宾语并不是特例,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8.
“之”属文言虚词。其特殊用法不必向小学生多讲,但一般用法、常见用法如不讲清楚,也会成为学生阅读中的障碍。 一、作代词。作代词用的“之’可以代人,也可代事物,它所称代的对象大都在上下文中。 二、作结构助词。作结构助词用的“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限制或修饰的偏正关系。如:《赤壁之战》中的“之”在定语“赤壁”之后,处在中心词“战”之前。可译为“的”。 “之”作结构助词讲在小语课本里,还有一种情况,在主谓结构之间加‘之”字,使它成为主谓词组,这个主谓词组充当句子的主语。这种用法的“之”字,起着突出…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汉语中“之”是常见的文言虚词之一,“之”字的用法很多,在文言文,它常见的词性有代词、助词、动词。“之”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同时“之”的用法也是中学生必须掌握且中考常考的知识点。本文对部编版初中教材文言文中出现的“之”进行梳理归纳,从汉语语法的角度对“之”的用法进行分析发现“之”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用法有:一、代词,常常代指人或物;二、助词,常见的是充当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三、动词。  相似文献   

10.
1 本文有四个句子用了“焉”字,但用法各不相同。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是语气词,兼有指代作用,含有“在那儿”之意。②“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硿硿焉”。“焉”用如形容词词尾,与“然”相当。③“微波入焉”。“焉”兼有介词和指示代词的作用,含有“于是”的意思。④“如乐作焉”。“焉”语助词,表决定语气。2 三种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提前。例: “古之人不余欺也。”应译为: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一般是状语在动词前,而古汉语则有状语放在动词后边。例: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通常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疑问代词作宾语、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或宾语由“是”、“之”复指并提前等,唯有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无条件前置。这一特殊的语法现象在古文中的出现频率相当高,所以对它进行探讨和分析还是很有必要的。一、“以”的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一)为达到强调目的而将“以”的宾语前置。当名词或数词充当介词“以”的宾语时,这个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是指宾语在动词或介词之前的句法现象。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现将注意点分述如下:一、在否定句里代词宾语前置如果否定副词是: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而代词宾语是:余、吾、我、汝、尔、之等,宾语一般前置。但是要注意:如果否定句中的动词谓语前面有“能、肯、敢、尝”等能愿动词或副词,代词宾语还要放在能愿动词或副词的前面。还有就是否定副词必须是直接放在代词宾语前面的,宾语才可以前置;如果句中虽有否定副词,但不是直接放在代词宾语前面,宾语就不能前置。例如:(1)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相似文献   

13.
考察了《史记》中疑问代词宾语、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用"是/之"复指的宾语以及无形式标记的宾语四类宾语的语序情况。调查发现:疑问句代词宾语基本前置,否定句代词宾语基本后置,用"是/之"复指的宾语和无形式标记的宾语用例寥寥。另探讨了宾语前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论积贮疏》) 统编教材中学语文课本注:“一个男人不耕作,(就)有人受饥饿。之,句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按:此条注释不甚妥当。“之”字不是句中助词,而是代词。“或受之饥”是一双宾语句,“或”字是主语,“受”字是谓语,“之”字是间接宾语,代“一夫不耕”这种情况,“饥”字是直接宾语。全句译为现代汉语是“有人因之受饥”。动词“受”字在这里是“因动”用法,含有“因……受”的意思。间接宾语“之”表示动作发生原因。“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两句话在《管子·轻重甲》中写作“一农不耕,民或为之饥;一女不织,民或为之寒”(为,因为)。“或受之饥”与“民或为之饥”意思完全相同,而句式不同。“之”字在句中不是助词,而是代词,是很清楚  相似文献   

15.
“是”在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它在句中的语法作用却并不相同。专家们各执其说,初学者常常混误。本文探讨了关于宾语前置句中“是”的三个问题:不同“是”作不同的归类;“先君之好是继”中的“是”作助词理解更妥当;如何区别两种不同用法的“是”。  相似文献   

16.
“之”字最常见的用法有三:一是作代词,二是作结构助词,三是作动词。现在,我想根据现行课本中的文言文,对“之”的第二种用法的几种情况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7.
“所”字常见的用法有两种:一是名词,当“处所”讲;一是辅助性代词(有人称为助词),通常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使之成为名词性的偏正词组。两种用法之间有联系,后者是由前者虚化而来的。此外,还有一种“所”字,独立充当句子成  相似文献   

18.
“之”用在名词主语与形容词谓语之间起什么语法作用,作何语言成分,至今很少有论及。本文汇集《诗经》的有关用例,并归纳成四类句式,从前人的训释出发,论证了这种用法的“之”是修饰形容词谓语的状语,属于指示代词;有时既可训释为代词作状语,又可视为主谓短语之间的助词“之”。这是由于“之”处于指示代词虚化为助词的中间阶段。从中,可以看到代词“之”的演变联系,有利于更加全面地系统地去认识和诠释“之”的用法,这对于教学、对古书的训诂与翻译都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学教材文言文中“是”字用法比较复杂。古汉语判断句不用判断动词是,“是”做判断动词用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先秦文学作品中的“是”均不是判断动词。中学教材中“是”字用法可规纳分类为:一、指示代词“是”。1.做主语;2.做谓语;3.做宾语;4.做定语。二、形容词“是”。三、动词“是”。四、判动词“是”。五、助词“是”。  相似文献   

20.
2004年的《考试说明》提出文言句式要作隐性考查。对文言句式的备考应着重把握三点:1.掌握文言句式的基本标志和规律;2.培养依据具体语境进行推断的能力;3.掌握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一、变序句(一)宾语前置句,在翻译时应将前置的宾语移到相应的动词或介词后1.疑问句、否定句中宾语往往前置。例1何由知吾可也?疑问代词“何”作介词“由”的宾语被提前。所以翻译时应放在“由”的后面。译:凭什么知道我可以呢?例2古之人不余欺也。代词“余”本作“欺”的宾语,在否定句中置于“欺”之前,翻译时需放在后面。译: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2.用助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