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周彬 《基础教育课程》2006,(5):59-59,61
曾经有一次非常真实的听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课的是一位可以与我直面谈话的朋友,听课的学生中有一位我非常亲近的孩子,基于这种人际关系,再加上本堂课没有“作秀”的成分,使得我们可以更为真实地对这堂课进行对话与反思。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笔者赴杭州参加"浙江省首届写话与习作教学研讨会"专题研讨活动,特级教师虞大明执教的<走进崇文>给我的感触颇深.未听课前,我心里想:平时习作教学中,很多学生对写"我的学校"这一类话题,兴趣一般不高,对校园风貌往往熟视无睹,写出来的作文干瘪乏味、缺少情趣.这次,倒要看看虞老师有什么高招上好这堂课.结果一堂课下来,孩子们学得有滋有昧.什么原因呢?且看虞老师使的高招.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年级的数学教师,要想让6岁左右的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关键要重视其听课能力的培养。要听好一堂课,就必须做到"会听、会看、会想、会说、会写"。但是如果把这十个字直接告诉刚刚入学的孩子,没有一点儿意义。于是,我采用孩子愿意、喜欢接受的方式,告诉他们:聪明而懂事的孩子听  相似文献   

4.
一、背景 过了一个暑假,原本一年级的孩子升二年级了,孩子们再次相聚时,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非常开心,两个调皮的男孩子互相抱了起来:"哇,你好重哟.""是啊,妈妈说我暑假每天吃了睡,睡了吃,一下子胖了6斤."这时另外几个孩子听到了也纷纷说:"我好象也胖了2斤.""妈妈说我胖了3千克.""6斤有多重啊?和3千克一样吗?"不知谁问了一句,我一下子想到,这个问题不正是这个学期大家要学习的"千克的认识"吗?"6斤到底有多重"对孩子数、量等概念的形成有帮助,的确是一个必要而有趣的话题,我何不把这一堂课的内容提前来上呢,于是便有了这堂让学生在"做"中感悟数学的课.  相似文献   

5.
教学背景:在一次合作教学的教研活动中,执教者用严谨的教学风格使整堂课充满了和谐的氛围.课后评课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将这堂课的可圈可点之处进行了评述.突然,出现一个异样的声音:"这堂课我觉得这几个环节处理得很好……可是这节课教学内容有价值吗?""教学内容有价值吗?"一石击起千层浪,也引发了我对环绕在我头脑中"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呢?为什么学生总不能真正走进数学课堂,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快乐……"等问题再度深思.于是我走近学生,做了个小小调查,发现原来他们需要的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生活情景,愿意解决的是他们身边的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话题缘起:前不久到学校听课,上课教师非常娴熟地掌控着整个课堂,或课件展示,或巧妙引导,或发动抢答,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可以说课堂效果非常好。我问身旁的孩子是否都掌握了,他非常肯定地告诉我:掌握了!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节课结束时,该教师又抛出了几个相关问题,让孩子们通过合作小组来解决,于是,我看到很多孩子根据小组聚在一起,煞有介事地讨论起来,但是脸上却有不屑的表情,有个孩子甚至小声嘀咕了一句:"这样的问题还用合作?"。我意识到,学生们"被合作"了。  相似文献   

7.
一天,我碰到了这样一件事:一孩子不小心推了另一孩子一把,连声说对不起,没想到另一孩子蹦出这样一句话:"我就是不原谅你。"我非常感慨,"就是不原谅你"这句话一直回荡在我的耳边。我们的孩子怎么了?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一番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8.
班里有个比较"另类"的孩子,孩子很聪明但学习方式很特别,上课很少听课作业很少做,不过考试还不错,知识的掌握还可以!这是个在别人眼中是个有点"神"的孩子.  相似文献   

9.
语文新课程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调动了老师们教的积极性,课堂教学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大概是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好像是改了,但有点花里胡哨,旁边的人看不懂是怎么一回事,他自己其实也没有懂,所以我说这是雾里看花。还有一种状况干脆是老一套,就是换了一本书,他认为这本书跟以前也差不了多少。所以我说他是依然故我、涛声依旧。一个是"雾里看花",一个是"涛声依旧"。还有的人呢,有人听课了,就给你"雾里看花",没有人听课了,便"涛声依旧"。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我受邀来到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听课。这堂课上得很生动,和我一起听课的老师,无不点头赞许。讲课进行到中途,内容涉及认识水果,这位老师就进行提问了:"同学们,你们都吃过什么水果?"话音刚落,一个男生刷地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我吃过香蕉。"不待老师继续提问,又有一个男生迅速地举起了小手。这位男生站起来响  相似文献   

11.
题记:书法教育,于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教习,也是一种文化修炼,精神的陶冶。"老师,老师,你看,我的书法作品,怎么样?""我把我的作品送给你!""老师,你这堂课上得不错,能不能将课件拷给我?""老师,我将这些材料带走,好吗?"当同学们神采奕奕地拿着自己完成的钢笔书法作品欣赏着,作为礼物互相赠送时,当听课老师微笑着向我表示祝贺,向我索要教学材料时,我知道,这堂课于学生、听课老师都是很有收获的,其实,于我何尝不是如此呢?  相似文献   

12.
一位教师试上了一节"认数",请我一起参与磨课.这节课不乏亮点,看得出教师查阅过很多资料,也请不少人把过脉,作过很多次修改.可是,当我以一名学生的视角来审视这堂课的时候,我发出了这样的慨叹:"这堂课什么都不缺,唯独丢了'人'."  相似文献   

13.
<正>一、引言——从"举手"现象中得到的启示现象一:到低年级去听课,几乎每个班的学生都"训练有素",他们举手的姿势整齐划一,都是左手放平,右手肘关节落在桌面上,右手臂垂直于桌面。我当时除了佩服老师们的训练成效,还在想:这些孩子好像"机器人"啊!现象二:要上公开课了,我们生怕学生不举手而"冷场",于是我们就在课前和学生"约法三章":整堂课都积极举手的同学可以免做一样作业,一次都不举手的同学多写1篇日记。一般只要"依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我受邀来到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听课。这堂课上得很生动,后面在座听课的老师,无不点头赞许。  相似文献   

15.
近日,从一份教育刊物上读到一则故事:某校邀请一位名师来给老师们上示范课。这位名师对授课内容稍做准备,便从容走上讲台。一堂课下来,听课教师无不拍手叫好。赞叹之余,有人问这位名师:“您的这堂课准备了多久。”名师慨然道:“可以说我只准备了几分钟,也可以说我一生都在准备上好这堂课。”  相似文献   

16.
刘仝西 《中国教师》2009,(Z1):502-502
<正>在多次听课之后,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执教老师能调动听课人兴趣的话,这堂课听下来,不但听的认真,而且印象深刻:而若执教老师不会调动学生的兴趣,那么,这堂课不但听的令人索味,且没有什么收获。既然有准备地让别人听课,能说这位老师没有认真备课吗?不!从课堂上看,执教老师做了充  相似文献   

17.
<正>预备铃响了,我带着一沓调查问卷走进八年级(11)班教室,学生出于本能反应,以为这堂课又要考试,一种毫无准备的茫然甚至惊慌弥漫教室。当我亲切地告诉学生"这堂课没有考试;只是对大家的思想品德状况作一次问卷调查,无需留名,唯一要求是选出与自己真实意愿最接近的答案"时,课堂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并报以一阵喜出望外的掌声。不到10分钟,学生就顺利地完成了这项"特殊的考试"。我不禁反思:学生为什么会对问卷调查偏爱有加?首先,对学生来说,参与问卷调查是一次可以大胆说真话的机会。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具有"非利害"特点。学生的思想情感可以  相似文献   

18.
上课四层次     
正教书数十年,听课无数,唯有一堂课给我以全新感觉和美的享受,也把我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以重新审视语文课,认识到上课确有"层次"之别——我把它们分为:原创课、特色课、功利课和作秀课。先说说那堂课吧。双鬓斑白的老师提着一把小提琴进课堂,上的课文是《荷塘月色》,这便有了小小的悬念。引领学生熟读了课文,对其文眼文脉作了精到点拨之后,老师拿起小提琴对大家说道:多年来,  相似文献   

19.
听完一堂课,一位老师颇有感慨地对我说:"听课我最怕老师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我诧异:"为什么"?"四人小组学习讨论时,教室里的分贝值肯定超过正常范围;经常处在这样的嘈杂环境中,对人的健康  相似文献   

20.
有些青年教师观课归来,常会说:××课上得真好,我都被感动得流泪了。听了这样的评价,笔者非常诧异:这是什么评价标准?感动得流泪了是一堂好课的标准吗?当然,一堂语文课能让听课的人流泪,说明这堂课在情感目标的达成上可能有过人之处。但是,仅仅让人流泪,并不是评价一堂好课的主要或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