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此,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动手操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 相似文献
2.
张知中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8,5(8)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有良好的数学素质,必须进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数学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形象思维等非逻辑思维的运用和培养,直到目前为止还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和普遍的关注,造成学生对某些知识产生偏差。因此,加强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需要。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表象、联想和想象。在教学中让学生获得正确、丰富的表象,培养学生联想能力、想象能力,是提高小学数 相似文献
4.
形象思维是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主要的思维方式,它借助于形象反映生活,运用典型化和想象的方法,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学习中的形象思维主要是通过言语形象来丰富学习者的文化个性.涵养学习者的思维品质,历练学习者的审美习惯,提升学习者的语文素养,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形象思维能力由把握表象的能力、联想的能力和想象力构成。 相似文献
5.
武亮英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28(2):94-96
在当今时代,学校的任务不只是培养知识型人才,而是培养智能型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意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文章简要地介绍了什么是形象思维及如何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7.
8.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将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之一“逻辑思维能力”改为“思维能力”,虽然只是去掉两个字,但是概念的内涵却更加丰富了,它促使人们在教育的实践中进行认识上的转变。在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在现阶段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学科研中,非逻辑思 相似文献
9.
10.
形象思维是形象直观的、不带有逻辑性的思维模式,是人腩中对具体事物的具象反映。小学是学生对于数学认知的基础性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一、续编故事,培养想象能力有的文章结尾,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去推测有可能产生的新结局。如,《小摄影师》结尾写道:“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学生就此续编故事。有的说:小男孩没赶上电车,自己从家一直走到高尔基住的地方,所以晚到了一会儿。有的说:小男孩回到家时太晚了,他妈妈不放心,不让他去,所以小男孩没有来。二、利用插图,培养想象能力如,学生在观察《艰苦的岁月》一课的插图时,依次观察了老红军吹笛子的动作,老红军和小红军的衣着和枪支,还有两位红军战士的神态。一学生说… 相似文献
12.
13.
王雅欣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81-81,83
人类的认识活动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对艺术的认识主要运用形象思维。本文结合形象思维的基本特点。并以《运河之歌》为例,浅析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包光华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3,(16):68
"感性"跟"理性"是相对的,是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认识.形象思维是人头脑中运用形象来进行的思维.人类发现掌握事物的本质,首先是从思维开始的.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需要.一、把握形象思维和小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表象、联想和想象.表象是对过去知觉过的对象和现象在头脑中产生的映象,它既能以直观的形象来反映现实,又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形象思维能力主要是指联想能力、想象能力等影响小学生形象思维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赵霞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23(4):70-72
美术教学强调通过形象思维来组合“情”与“知”。它的意义在于通过认识生动的形象、细节、画面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作用;达到鼓舞情绪,振奋精神,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观.最的作用;达到引导观察、思考、发现客观的规律性,训练直觉思维和求异思考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数学是一门运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学科,小学数学作为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一、形象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1.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是增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形象思维是人头脑中运用形象来进行思维的一种综合能力。人类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在发现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了解事物的内在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