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教育学独立以来,以服务于现代工业生产和构建严密的逻辑体系为旨趣。在获得数量和效率的同时,却逐渐失去了它原本具有的生活性和文化批判的品格。这主要表现在教育学在学科建设上仅仅关注学科逻辑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漠视多彩的教育现实。教育学应恢复它的文化批判本性,走向实践、关注生命。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阿普尔对“保守主义的复兴”这个特定历史情境的认定和理解,阐述其开展“批判的教育研究”的文化政治背景、逻辑起点以及捍卫立场。从而为我们理解阿普尔的著作,尤其是其80年代以来的著作中所内含的思想和主张提供一种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3.
教育学的生命之维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当生命被确立为教育学的基础性、核心性概念的时候,就意味着教育学将从对生命的思考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学科视野,形成教育学的概念、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同时也意味着教育学选择了生命作为研究教育现象的切入口,建立起自己思考和研究的视角,即从生命的视角去观察、理解和阐发教育活动。由此出发,教育学需要确立实践性介入式的理解生命的方式,成为一种以生命实践为底蕴的教育学。在批判的维度上,教育学的底蕴是批判教育学,它需要对所有有关生命本身的理论探讨、实践进行系统剖析,明辨其得失;在建构的维度上,教育学的实质是建构性的实践教育学,它追寻的是为教育世界中理想生命的生成,建构出合乎其历史与逻辑的理念和方法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4.
霍克海默尔对"启蒙精神"的批判,实质上是对整个西方文化尤其是哲学的批判,这一批判,与尼采的"上帝之死"所开启的批判是一致的,它是对现代西方社会文化焦虑﹑文化困境的逻辑反映.这一批判,高扬了主体性,人的自由﹑幸福和解放,因而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但其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理应实事求是地指出.  相似文献   

5.
布鲁纳晚年创立了民间教育学理论。民间教育学溯源于教育文化论,是在对认知主义计算机论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民间教育学以文化与心灵的辩证关系和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为理论基点,探索文化体系下学校如何进行定位,如何发挥教育的最大社会效用。民间教育学注重心灵的文化背景,以师者与学习者的心灵互动和互识为理论逻辑,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尊重心灵的成长规律。民间教育学赋予教育人文性的关怀,尤其是在教育遭遇因文化不同带来的困境时,能够提供一个安全、适用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胡德海先生的《教育学原理》以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文化的传承为逻辑起点,探求教育学之本性,构建了一个"以人为本,文化传承"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对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注重平等对话,强调理性批判,是国家和市民之间的对话空间。本文将公共空间概念与理论引入比较教育学,剖析构建比较教育学公共空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合理架构比较教育学的公共空间,为实现民族文化间的平等对话提供平台。  相似文献   

8.
批判教育学以法兰克福学派特别是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为哲学基础,通过对传统的精神科学教育学——释义学研究方法和经验教育学——实证研究方法的批判,形成了以“批判”为特征的教育研究方法论。该方法强调通过相关分析、意识形态分析、历史分析和语言分析,对一切教育现象进行“批判”性的研究。批判教育学方法论拓展了教育研究的视野,突破了教育研究方法“一元论”的局限,但也存在绝对否定和空想主义的局限。  相似文献   

9.
齐泽克的"批判教育学"从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教育市场化的批判展开,认为资本主义金钱逻辑向教育领域的渗透造成了教育产品、主体、观念、介质的市场化,其根本目的在于"再生产"出符合资本主义劳动技能需求与意识形态规范的"虚假主体".齐泽克提出了自身的"教育游移化"见解,主张通过知识模式的创新化、教学形式的灵活化、教育角色的多元化等手段实现对资本主义市场化教育积弊的攘除,营造出潜移默化、主体互构、体验至上、抗拒市场逻辑"捕获"的批判性教育体系.齐泽克的"批判教育学"既有创新性、批判性,又有抽象性、思辨性,必须在认清其理论得失的基础上感知其理论意旨,以此为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更多启示.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究竟如何理解英美的批判教育学思潮,尤其是近年来其阵营内部存在纷纷攘攘、似大有碎片化的趋势,本刊特约请当代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世界知名学者、教育思想家阿普尔教授,加州州立大学助理教授韦恩·欧,对批判教育学的历史、目前内部不同取向间的分歧以及在当代保守主义复兴语境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予以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批判教育学对于中国教育学界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历史缘起、理论全貌和时代境遇,我们少有系统和整体的关注.本文之于我们的价值不仅在于可略补此憾,更重要的是,它会启发我们反思,在中国时下教育改革的潮流中,我们的教育、政治、文化和经济内涵是什么?教育在社会的现实变革、社会的发展远景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因本文篇幅较长,故分上篇、下篇两次刊发,敬请读者谅解.  相似文献   

11.
“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内涵以及建构,是一个值得反思和批判的问题。因为无论是在生命内涵,理解生命的方式,还是在以之为核心的教育学体系上,都存在诸多疑问。从根本上讲,“生命实践教育学”对待生命、实践的态度都远离了二者的真义,从而使“生命实践教育学”成了“技术教育学”。  相似文献   

12.
教育学的生命之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生命”被确立为教育学的基础性核心性概念的时候,意味着教育学的思考将从对生命的思考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学科视野,形成教育学的概念、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同时也意味着教育学选择了“生命”作为切入教育现象的入口,建立起自己思考和研究的“视角”,即从“生命”的视角去观察、理解和阐发教育活动。在此过程中,教育学也确立了实践性介入式的理解“生命”的方式,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种以“生命实践”为核心底蕴的教育学。这里显现了两种具有互动性质的过程,即把教育学放到生命的视野之中,把生命放到教育学的视野之内。  相似文献   

13.
教育学的科学化是教育基本理论的基本问题,也是教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目标。在近200年有关教育学的自我反思与自我建构中,教育学的科学化主要被理解为实证化。与教育学科学化相伴随的,是教育学的非科学化取向,即认为教育学主要是有关价值与规范的应用性理论或有关教育意义问题的人文科学理论。教育实践中不仅有事实问题,而且有规范问题、价值问题和意义问题.所以既需要教育学的实证研究,也需要教育学的规范研究和人文科学研究。不同逻辑的教育问题意味着需要采用不同的研究取向。对“教育学科学化”这一命题的不同理解,预示着教育学理论建构的不同逻辑和方法论,由此产生了不同取向的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的科学化不仅意味着教育学的实证研究,而且意味着教育学的规范研究和人文科学研究。我国教育学研究目前存在的实证化倾向,教育学对教育实践中紧迫的意义问题研究的缺失,正在呼唤人文科学取向的教育学回归。  相似文献   

14.
高师院校确立以体验为核心的教学逻辑,对于教育学的教学具有规约与引领作用,主要表现在体验能够促进他者知识的转化,有助于高师学生属性的复归,并成为学生专业成长的支点。为此,教育学教师必须在深刻领会教育学内涵的基础上,努力寻求构建教育学的教学逻辑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5.
乌特勒支学派的教育学是现象学教育学的原初样貌.在欧洲大陆情境下,"pedagogy"这个词表达的是教师和家长在养育孩子的日常工作中的一种共同责任,它涵盖了所有大人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成熟和发展而与孩子打交道的事件和领域.在学校教育中,"pedagogy"是一门学科,它针对所有与儿童养育有关的专业人员.在欧洲大陆情境下,"pedagogy"是关乎伦理的,被看成一门人文科学.乌特勒支学派在将现象学与教育学结合的过程中,将现象学作为一种方法和态度;是日常生活现象学,而非哲学现象学.  相似文献   

16.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有着自身的知识内在逻辑和学科规训制度,教育学正是在二者的共同运作之下不断地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教育学学科规训的产生既有内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为使教育学学科规训得到高效性发挥,应加强对于教育实践场所、教育实践方式和教育学本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现代性框架下的“科学至上主义”情结,导致了教育学的科学性遭到质疑。教育现实的利益追求与教育学的生活价值追求正在发生矛盾。教育学本身理论的僵化,不能与时俱进,是教育学面临危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从“规律”的证实到意义的解释:教育学的语义转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学自从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 ,一直以证实教育领域中的“客观规律”为己任 ,以便使其成为一门所谓的“科学教育学”。然而 ,教育学的科学化追求却是以牺牲其内在的意义、价值与逻辑、依据为代价的 ,通过机械地移植自然科学的方法、标准而进行的 ,从而造成教育学知识属性的扭曲。这是今日教育学危机四伏的根本原因。因而 ,拯救教育学的命运 ,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教育学的知识属性及其科学化标准 ,并使教育学从对外在的、僵化的“客观规律”的证实转向内在的意义、价值及逻辑、依据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生命自觉"是人类生命的本体特征,唯有"生命自觉",人方以为"人"。在教育和教育学的领域和视野里,"生命自觉"主要表现为个体对生命自身的自我了解、自我领悟、自我把握与自觉实践。"生命自觉"在现实的教育与教育学研究中的"双重失落",其根本是"人"之本质的自我失落、自我沉沦。作为擎秉人类希望之光与成长力量的教育活动,必须有勇气和智慧承担起"培育个体生命自觉"这一教育自身的根本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