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语堂先生以荚文创作的Moment砌Peking向西方读者译介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将中国文化负载词译成英语,使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社会文化。本文研究了Moment in Peking的创作背景,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小说里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式,认为在翻译中国文化负载词时,既应充分考虑西方读者的认知结构和审美期待,发挥译文读者主观能动性,尽量使译文与目的语读者的“期望阈”实现视野融合,另一方面译文也不能一味迁就读者,而应超越读者,创造读者,不断拓展读者的期待视野,促进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创作的一部英文小说,其中有许多中国文化特色词汇。作者对这些词汇的处理有多种策略,文化补偿就是很重要的一种。通过简单或详细补偿翻译,作者使英文读者能够很好地理解原文,同时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读者接受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作品的意义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作品相融合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尤为重要。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典型文化负载词之一的"酒",要想被西方人理解和接受,就要尝试从读者接受理论的视角出发来进行翻译,但是酒文化的特殊性有时又会使西方读者在对作品理解上产生偏差。  相似文献   

4.
文化翻译观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会对目标语产生巨大作用。作为林语堂翻译性写作的代表作之一,Moment in Peking中国文化的描述正是林语堂创作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充分表现,他既是作者又是译者。他既尊重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又突出独特的中国文化意境。其中女性形象的表达受到英语语言文化和形式的操纵,但保留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风格,且对英语起到了文化构建的作用,从而凸显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性写作中的桥梁和沟通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从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可见饮食文化在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数千年的灿烂文明赋予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是名族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以最近比较热门的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1》及其英译版为语料,从接受理论的视角,旨在通过对节目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统计和例证分析,探究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体现原文与译者、译文与译文读者两次期待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6.
翻译小说带动读者期待视野更新,推动着读者、译者、本土创作的动态演进。甲午海战前,外国文学翻译体量尚小,由传教士主导,尚未完全进入中国读者的期待视野。甲午后,西方翻译小说随着政治风潮进入文学系统核心,成为创作的模仿对象,然而巨大的"视野差"使得翻译文本普遍形变。五四之后的一二十年,读者与作品视野深度融合,翻译经典化、体系化,本土现代作品逐渐成熟,以西方文学为参照的中国文学现代转变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7.
接受理论为童话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接受理论以读者为中心,以读者接受为目标,强调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期待视野,实现译文与儿童读者期待视野的融合。仅以The Wind in the Willow《柳林风声》中译本为例,主要从叠音词、语气词和拟声词三种词汇的处理上探讨接受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读者批评理论中的读者"期待视野"观点,通过实例阐述了广告翻译不应是译者的独奏,而是读者与译文的共鸣,使读者与译者之间的视野得以融合,以体现读者"期待视野"在广告翻译中的重要作用。"期待视野"观点体现在广告翻译上就是译者通过站在读者的立场进行换位思考,从而使译文在完整表现原广告内容的基础上,更加符合译文读者的期待。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译作《浮生六记》一直被视为中国翻译史上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本文从接受美学与视野融合的角度下,探讨林语堂先生在其美译标准下如何让原文及文中的文化负载词符合目标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彰显其翻译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是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的期待视野的主张,为西方文化悬疑小说的汉译带来了启示。《失落的秘符》汉译本翻译策略的分析揭示,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需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水平、审美情趣和习惯性经验,以便最大程度地满足其期待视野。异化与加注并用可满足读者的创新期待,归化策略的运用可满足其定向期待,从而提升译文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11.
文化负载词汇在译文中的准确再现对文学翻译极其重要,其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译文读者对原文信息理解的程度.鲁迅先生的著作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汇,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本文借<呐喊>的英译分析,提出和总结了文化负载词汇翻译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2.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译界的一大难题。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对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计》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分析,指出译者为了使译文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的效果,可以大胆借鉴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在充分把握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整体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保留文化负载词的语义形式,文化内涵,交际意图,力求得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物质文化负载词背后蕴含着民族文化色彩,故将物质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内涵准确地传达给读者是翻译中的一大难题。本研究对比了杨宪益和霍克斯在《红楼梦》物质文化负载词翻译上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并以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探讨不同译文的特点。研究发现:在翻译物质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应综合考虑语言和文化,在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相近时,可采用归化策略来增加译文可读性;而在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相差甚远时,可采用异化策略来增加文化之间的交流性。  相似文献   

14.
以接受美学理论为视野,探讨作为接受主体的译文读者对文学翻译活动的影响。作者认为,译者在开始翻译之前应首先对目标读者在接受能力、期待视野等方面进行预测,以便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读者的期待视野来选择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以接受美学理论为视野,探讨作为接受主体的译文读者对文学翻译活动的影响。作者认为,译者在开始翻译之前应首先对目标读者在接受能力、期待视野等方面进行预测,以便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读者的期待视野来选择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红楼梦》文化专有项英译的对比分析,从接受美学的角度阐释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归化策略应用于翻译,可以使译文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相靠拢甚至相融合,降低了阅读难度,但同时也丧失了大量的文化附载信息。异化策略将原文陌生的意象和概念在译文中保留下来,突显异域风情,丰富和拓展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但有时显得不自然甚至是拗口的。总之,两种策略各有长短,在翻译时,译者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有效结合两种策略,恰当地分配二者在译作中的比例。  相似文献   

17.
以英国汉学家亚瑟.韦利的《论语》英译本为例,从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期待视野角度,以文化负载词"仁"、"礼"、"孝"和"君子"为例,对《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进行分析,以期西方读者对文化负载词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及能够更好地理解《论语》,从而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在广告翻译中,读者的接受至关重要,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对广告翻译有重要启示。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强调广告翻译应重视读者"期待视野",分析译文中的语言美和内涵美。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姚斯所提出的接受美学角度研究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英文诗集《飞鸟集》。通过对读者视野期待的分析而寻找译者如何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方法来实现原文和译文读者的视野融合。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通过翻译,在满足读者期待视野的同时也提供给读者一些新的超出其期待视野的信息,从而使读者扩展原有的期待视野直至形成新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20.
周能为 《海外英语》2013,(7X):154-155
该文探讨接受美学关照下英汉习语翻译的异化趋势。接受美学关注读者主体性,强调读者期待视野的不断发展变化。归化翻译法虽然使译文亲近了目的语接受者,却忽略了其主观能动的创造性。因而,在顺应读者期待视野变化的基础上,又能使译文具有开拓读者认知视域的异化法将更加受到译者们的推崇和青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