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比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化价值的角度对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武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认为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武术的发展都是以追求"教育价值"为核心;都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都强化着"榜样力量"的示范作用;都注重以"运动实践"为载体;都以强化"过程教育"为手段。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从"孝悌"、传承、文武双修、"侠义"等武德伦理观及"蔡李佛"拳传授观,修炼之"法"与"术"诸方面对陈享武学思想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陈享作为"继古开今"的一代宗师,其武学思想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与"儒、释、道"思想的融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陈享的武学思想对审视传统武术文化、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传统南拳文化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视频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宅"族的体育文化现状进行研究,分析造成"宅"族体育文化相对落后的原因,进而从其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入手,阐述发展"宅"族体育文化的社会效应,指出从缩小"宅"族的社会空间距离、自然空间距离和经济空间距离等方面入手,改善"宅"族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从严复思想的视角对当代武术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分析。研究认为:严复对西方文化的深刻透视使其在对待传统时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中西、体用"论争,对当代中国武术的内部争论有着启示意义;同时严复思想局限于时代背景,其所倡导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当代武术发展需要警惕的;最后,从严复所提炼的翻译学"三字经"中,可以总结出中国武术传播的三字经。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中村落体育的文化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拓展新农村体育的研究视野,运用文献法、逻辑法等,就村落体育的文化内涵、基本特征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进行了文化诠释。研究认为:村落体育作为村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彰显出强烈的地域与民族差异性、持续的传承性与双重的效应性等特征;村落体育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基础文化力;发展村落体育的文化力是全面建设新农村的题中之义;建议通过建立村落体育文化交流中心、将村落体育纳入到村落学校教育体系、建立村落体育文化的创新机制、建立"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等措施来发挥村落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力。  相似文献   

6.
文化因素决定了武术运动存在的历史长度与质量。人们对武术运动的关注逐渐由运动本身向武术文化内涵与价值的追求转变。这一根本转变直接影响着后奥运武术运动的发展。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武术运动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充分发掘武术文化内涵与本质。研究发现,武术运动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生"、"养"、"和"、"合"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对武术文化内涵的深入与发掘与研究,将对武术运动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并将有助于推动武术运动和谐、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体育强国”的文化符号学审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站在文化层次及文化功能主义的视野下审视体育强国,可认为"体育强国"是一项清晰明了的动态"文化符号"和"文化标识"。这一特殊的文化"符号"和"标识"外延极大却内涵丰富。从文化分层的四层次对体育强国进行诠释,认为我国体育强国"器物层面"已具雏形,"文化符号标识"明了;中国体育强国的"制度层面"脉络清晰,构建出了现代体育和谐发展的趋势和路径;中国体育强国的"行为层面"四大形态特征突出,折射出独具特色价值取向;中国体育强国的"观念层面"逐步深入人心,追求健康本我意识是终极理念。文化的进化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将"体育强国"的文化符号及标识"文化符号化",梳理出体育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动态终极取向仍需要哲学、社会学者投入更多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对后奥运时代中国武术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后奥运时代中国武术的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当前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武术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自身,用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来解读中国武术的"竞技性"和"传统性";同时指出,为武术正名、厘清武术内部发展的各种关系,在当下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学的视角,对我国体育明星社会责任的本质属性进行理性分析。研究发现:社会责任不仅体现了体育明星内在的精神文化素养,更承载了对运动员生命力的延续及奥林匹克理念的传承;而在当前物质崇拜、精神衰败的时代背景下,体育明星正面临着社会责任丧失的危机,其根源在于对"竞技技术能力优化"的过度追逐和对"精神文化主体性构建"的遗弃。在以上认知基础上认为,运动员培养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民族信仰和奉献精神的灌注,是实现对体育明星社会责任文化救赎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研究自秦汉至现代的东北亚地缘格局,从东北亚国家文化认同的角度,发掘地缘秩序变迁中的体育文化在东北亚国家中的传播与发展特性。认为东北亚地缘秩序的变迁为中原体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移民传播"和"上层建筑传播"两条途径;在时间序列中,随着地缘秩序的变迁,中原体育文化的传播系统分别呈现过"单向输出"、"军事体育文化快速发展"和"被西方体育文化解构"三种形态或特点。得出推论:东北亚地缘秩序变迁与体育文化传播存在必要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1.
赣皖边区村落民俗体育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俊奇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1480-1481,1484
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归纳以及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探讨赣皖边界地区村落民俗体育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化特征,着重阐述了赣皖边界村落民俗体育的形成、文化特点以及赣皖村落居民的民俗活动的特色和可持续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激发人类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程中,民间体育文化的发展已经唤醒了人们对其的热爱和追寻。"白纸坊太狮"是北京地区著名的民间花会之一,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一古老的民间体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拯救"白纸坊太狮"这一优秀文化遗产,2008年,国家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考察法等研究方法,从人类学和民族学的角度出发,对其文化特色、发展渊源、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认真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研究发现,"白纸坊太狮"目前发展存在着人才断层危机、培养、管理、资金等问题,从而文章提出加强对传承人的扶持、管理、与学校建立研究机构等保护对策。旨在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对我国民族民间体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摘要:为了探索影响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问题的主要社会根源,并探讨解决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问题的对策,主要采用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乡土社会西方化与城市化消解了民俗体育的生存土壤;2)政府全面主导“送体育下乡”挤占了民俗体育的传承空间。本研究对解决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问题提出来了以下对策:1)政府主导政策研制与路径选择,解决发展中不够的问题,为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提供条件与空间;2)促进文化主体价值观念转变,提高文化自觉与自信,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三条道路”,为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提供生存土壤;3)加强基层文化传承模式创新,构建“健身联体+全科体育指导员”传承模式,解决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中不和的问题,实现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协调可持续。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访谈法等对我国唯一海洋民族京族的民族民间体育的起源、分类、特征以及发展方向进行分析,认为京族民族民间体育可分为嬉戏娱乐、节庆习俗、比赛竞技三类,并具有亲海性、宗教性、娱乐性的特征.课题根据“四层文化理论”对京族民族民间体育进行分析与研究,科学而准确地把握其的产生、分类和发展方向,促进京族民族民间体育的发展,努力发掘京族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资源,推广民族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5.
对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的发展困境进行分析,并在全球化背景下探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途径。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性、朴素性和注重伦理的特征与当今社会的功利性和宣泄性的需求不一致,民族传统体育实践主体逐渐流失以及西方体育的强势推进等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重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性价值,不断提高民族传统文化自觉,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互哺"机制才能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6.
“打龙灯舞狮子”等民间体育活动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不仅种类多、形式活,而且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本文对赣闽粤客家“打龙灯舞狮子”活动的种类形式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作为我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社火,包括武术,杂技,舞蹈,杂耍等.对陕西民间社火的起源以及发展历史与活动特征进行考证梳理,从体育文化的角度,诠释了三秦社火中蕴涵的体育文化价值,为体育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史料佐证与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综合叙述法等,分析潮汕地区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特征基础,对潮汕地区的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现实作用进行研究,分析其功能作用和体育文化底蕴,以加强对潮汕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推广和传播。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方法,对徽州民俗体育的文化特征和民间遗存进行分析.徽州民俗体育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人文价值,是徽州民众在特定的环境区域和社会文化生活中,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形成并积累起来的,与地区民众的生活、心理、气质、经济、文化、道德和社会发展有关,体现出徽州的生存环境、节日庆典、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等.借助徽州文化旅游和农村文化建设的契机建立一套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运行机制,结合节日民俗活动、特色节庆演出等形式,推动徽州民俗体育的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阐述了民俗体育的扩布现象,并分析了影响民俗体育产生扩布性的原因。研究表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民俗体育文化适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特性是民俗体育产生扩布性的动因;民俗体育的扩布性现象也正是民俗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适应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的一种表现,体现了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对民俗体育扩布现象的研究,有利于实现民俗体育文化的生态保护、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