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庄子》一书多以寓言联体形式构成散体论说文。论文通过对《庄子·内篇》中寓言的分析思考。以阐释其美学追求。庄子通过寓言这种文体调和了言与意的矛盾关系,同时寓言中产生的众多审美意象使得作品内涵丰富深刻。无论是语言还是意象都体现了庄子对自然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庄子>散文中以庄子自身活动为材料的寓言故事凡二十四则,占<庄子>寓言总教的较大比例.从这些寓言中可以大体看出庄子其人的生活境况、志趣追求、处世方式和哲人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庄子研究史料不足的缺憾.要理解庄子思想形成的原因,这类寓言的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庄子>一书以其绚丽多姿的寓言景观赢得了较多的关注, <韩非子>寓言的研究成果则相对匮乏.文章分别对<庄子>和<韩非子>寓言的语言、体制、构思等艺术特征进行比较,以凸显<韩非子>寓言植根于现实生活并给予民众温情关怀的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4.
<庄子>可以说是中国寓言文学的鼻祖,在寓言创作中,庄子也算是我国古今第一人,在<庄子>整部书中共有一百八十多则寓言,庄子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行云流水、汪洋恣肆的语言,给我们营造了一个诡谲荒诞的寓言世界,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抵达了他的逍遥国度,到达了他自由的心灵世界.总之,当我们在庄子的寓言世界里遨游时,庄子已在不言中把他的思想自然而然地传给了我们.  相似文献   

5.
客观"能指"的多元文化性及可能性,诠释主体"尽可能存有"的视角,符合思维逻辑的不同阐释方法和技巧,使得<庄子>寓言在历时与共时的调和中具有朦胧性,它既是一种意义生成技巧也含蓄的流露了美.而<庄子>本有的"存在"和"尚未出现的"意义皆在历史的诠释中被重新构建,从意义生成的动态中去阐释<庄子>寓言的美具有客观的诠释意义.  相似文献   

6.
<逍遥游>作为<庄子·内篇>之首,在雄奇瑰丽的想象、独特怪诞的寓言和复杂矛盾的情感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庄子>文本入手,结合以往的研究,着重探讨了"重言"的涵义以及庄子"三言"的关系.<庄子>中的"重言"即为"借重之言",实际上就是庄子借助有名望、有影响的人的话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重言"和"寓言"、"卮言"一起,构成了<庄子>一书中三种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8.
陆天明的又一反腐力作<大雪无痕>在用寓言形式讲述现实故事,它把现实中腐败与反腐败的故事,移置到富有寓言特征的文本中,以寓言形式反映现实.这主要表现在对一些情节和角色的寓言化处理方式及雪这一意象具有深刻的寓意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约翰·班扬在<天路历程>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寓言意象.这些意象大多取材于<圣经>、民间传说或现实生活.它们淋漓尽致地再现了圣徒们由今生到永世的神圣信仰之路,也真真切切地展示了人们为某一理想而艰苦跋涉的人生旅途.  相似文献   

10.
"寓言","重言"和"卮言"就是所谓的<庄子>"三言"."寓言"有寄托、寄寓的意思;"重言"一般理解为引重之言;"卮言"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描述、去论说的话."三言"在<庄子>一书中不是简单地相加构成篇章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言"中那些充满奇特想象的故事是<庄子>一书具有持久魅力的原因之一.超乎寻常的想象,反差强烈的对比使形象与思辩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让读者有一种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庄子》散文中以庄子自身活动为材料的寓言故事凡二十四则,占《庄子》寓言总数的较大比 例,从这些寓言中可以大体看出庄子其人的生活境况、志趣追求、处世方式和哲人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 史料不足的缺憾。要理解庄子思想形成的原因。这类寓言的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历来对<庄子>神人特性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精神的无待上.实质上,除了精神的无待外,物质的无待同样是庄子"神人"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表现在:饮食独特、出行自由、不惧水火、上天入地、具有超自然神力、不死等六个方面.而这六种特性又恰恰可以在<山海经>记载的上古神祗中找到一一对应的原型.据此,我们认定<山海经>中的上古神祗便是<庄子>神人意象之原型.  相似文献   

13.
<庄子>其文,汪洋恣肆.小寓言,大智慧,课文节选的<秋水>虽然短小却韵味无穷.因其短小,更能实现"小切口、深挖掘";因其内涵丰富,可以尝试让学生多视角解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并从寓言中获得人生启迪.教学思路分五个环节:  相似文献   

14.
论文探讨了庄子《逍遥游》中概念隐喻与寓言投射的运用。概念隐喻抽象表达了逍遥自在、追求真善美的思想;寓言投射生动展现了庄子对于社会伦理和个体价值的独特见解。概念隐喻与寓言投射的结合运用,形成了庄子独特的表达风格。文章通过探析这些修辞手法,旨在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庄子的哲学思想,培养其对文学作品深层次理解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李海涛 《文教资料》2008,(28):23-25
本文通过对<北京人>中象征意象和隐藏在戏剧情节背后的象征意象群的分析.用一个"梭子"形模型来阐释各个意象之间的彼此关系.对这个意象群关系的揭示.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与人物、情节等其它戏剧要素相参照,更好地理解<北京人>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戏剧张力及曹禺早期戏剧中所不断探索、追求的艺术理想:戏剧的诗性追求.  相似文献   

16.
<逍遥游>为庄子内篇中的第一篇,主旨为追求绝对自由无所依恃的人生境界.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庄子选读>第二课<鹏之徙于南冥>节选自<逍遥游>.该课的"相关链接"将"庄子的高远追求"阐释为"达到人生最高境界的,是那不偏执自我、不汲汲追求事功和名声的至人、神人或圣人".即庄子原文中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一理解吻合<逍遥游>.  相似文献   

17.
神话--原型批评是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特别是神话原型,并把一系列原型广泛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的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侏罗纪公园>是一部具有影响力的科幻电影.该文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了<侏罗纪公园>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发现<侏罗纪公园>是以<圣经>中的创世神话作为原型的一部有关人类命运的寓言.  相似文献   

18.
哲学和美学并举是<庄子>的一大特征,其中"游"的审美理念更是<庄子>思想的终极阐述,是其审美的重中之重.精神要达到"得道"的境界才能合乎内心现世性.庄子通过对有限人生和人世的否定,通过对无限精神自由的追求,提出了"游"的内心现世性."游"则是达到精神自由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庄子的审美精神主要由诗意思维、神话意识和寓言方法等要素构成.庄子是一个诗性主体,他以诗意思维创造感性的审美意象和神话意象.以“道”的神话为基石,联袂形成“自然与自由的神话”和“平等民主的神话”,确立“敬畏生命的神话”和塑造“真人神话”,建构“至德之世的神话”和超越生死的逻辑的“至乐神话”、“唯美主义神话”、“历史主义的神话”等审美结构.《庄子》的神话包含着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审美价值,它使哲理和美感达到高度和谐的统一.和神话意识密切关联,庄子以寓言方法蕴含空灵的哲学智慧,赋予寓言以想象力和美感,以故事和情境达到思之启迪和美之生成.  相似文献   

20.
庄子笔下的大木意象与<山海经>中的上古神木有着深刻的渊源.二者不但具有表层的外形上的共性,更有深层的内在可比性,诸如不死性,上达神界的共性等等.庄子正是创造性地运用了<山海经>中众多的神木形象,从而使自己的大木意象具备了浓厚的神话色彩和更为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