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有足够的专业基础理论,能适应实际工作岗位操作需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较好适应性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校企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行业发展,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的“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与市场“零距离”接轨的教材体系、基于就业需求的“零距离”素质拓展培养体系。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要求,我院提出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并通过与卡特比勒公司联合办学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
加强校企合作教学,推动高校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详细论述了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邀请一线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进校参与教学活动,开展"预约式"专向设计人才培养,将实际设计项目引入实践教学为设计企业提供设计服务、校企共建校内设计工作室等几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方式,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端文新 《科教文汇》2014,(7):98-98,100
加强校企合作教学,推动高校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详细论述了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邀请一线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进校参与教学活动,开展“预约式”专向设计人才培养,将实际设计项目引入实践教学为设计企业提供设计服务、校企共建校内设计工作室等几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方式,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尹少云 《科技风》2012,(16):198
所谓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本文以高职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为主题展开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勇 《科教文汇》2008,(24):79-80
企业在软件人才选拔过程中,注重其能力和素质。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整合;以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为导向,构建符合软件能力培养规律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学生真正获得软件开发的经验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6.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下,该专业的建设已经成为各大院校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需要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从而在培养学生提升电子商务应用能力的同时,帮助企业获取自身需求的人才类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较多的因素影响着校企合作的效果,应根据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改善措施,从而充分发挥出校企合作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20,(4)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高职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将校企合作模式有效运用到专业发展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为教学目标。在高职计算机教育过程中应用校企合作模式,教师要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科学地将企业文化与教学理念相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实行企业绩效管理法,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确保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同时能够有效推进高职课程的改革,促进核心素养教学。  相似文献   

8.
陈国宝  毕舒婷 《科教文汇》2021,(12):147-149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该文以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服务类专业为例,以提升学生专业综合职业能力为切入点,全方位加强校企联动,构建“校企双主体”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着重分析和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学校、企业、学生实习团队和学生个人的成绩评价体系,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实际效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供配电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校企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以适应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与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了学生对企业供配电系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工矿企业供配电岗位技术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在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培养人才重要教育基地。由于高职院校不同于其他的大学,其目标学生在社会上更具有代表性,同时培养的人才也为适应社会工作。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与教学原则是以学生进入社会为导向,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一种内在的联系,即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为学校提高教学条件,这便形成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模式。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增强校企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未来的工作环境提前有所了解,更有利于学校培养目标型人才,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职业人员。本文即旨在研究我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根据个人所知做以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1.
黄宇建 《科教文汇》2008,(33):76-76
为推进就业,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多中职学校都和企业联合推出了“校企结合”模式的培养方式。本文就探讨了在校企结合模式下,关于中职学校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12.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协同育人已经成为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实践类课程质量的有效途径。该文从“工业机器人三维建模”课程的资源建设、课程实施过程出发,分析了如何对接企业设定教学内容与目标,如何对接企业实际应用构建教学资源库,有效开展实践教学,并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等内容。经过校企联合改革后的课程,充分发挥了企业、高职院校各自的优势,课程教学内容更完善、课程资源更丰富、教学考核更合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孟利华 《科技风》2023,(15):25-27
学科竞赛是实践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学科竞赛为导向,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利用学科竞赛平台,构建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化动态实践教学评价机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校企联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提高学科竞赛成效,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促进课程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学科竞赛驱动的数据结构实践教学研究成果,为其他课程实践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羊力超 《科教文汇》2012,(10):65-65,85
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教学目标下,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为主线,建立与企业合作体现工学结合的创新课程;结合课程特点、教学任务、基本要求,在真实的工作驱动下,与项目训练相结合,进行实践性课程学习,创立校外实训基地。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职教学的特点和现状,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院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以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建立了"走出去、请进来"的专业调研与论证机制;与行业企业合作创建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建构体系;各专业以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重点,校企合作创新"三统一、多样化"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精湛技能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对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高等院校学生处理处置固体废弃物的实践能力,本文分别从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教学需求,高校、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三方面论述了校企共建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教学示范基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实践教学环节是船电专业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就业质量,提出以高等教育为主线、学生学习为主体,以校企合作为路由、产教融合为目标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以及混合式实践教学方法。采用混合式实践教学方法避免了同一组学生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仅能实现因材施教,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有利于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良好生态,以及全面提高实践环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辛伟彬 《科教文汇》2010,(21):49-50
结合我院“免费为百家企业做网站”的公益活动,阐述如何将实际的项目嵌入到“网站制作”的实践教学中,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承担网站开发设计任务,并按照设计公司的模式与企业签订合同进行相应网站的定制开发,进而实现校企之间的双赢。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16,(13)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工作流程有机结合的形式,把学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培养适合不同用人企业需要的具有较高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人才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20.
李瑞娟 《大众科技》2012,(7):245-246,248
通过对课程相关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的分析,按工作任务对课程进行设计,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了以满足就业岗位需求为原则,同时与企业联手举办技能竞赛,对学生进行现场综合考评,提高了教学效果,为校企共建课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