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论江淹摹拟之作的两大类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淹的摹拟之作有<杂体十五首>与<效阮公诗十五首>两大组,此二者都重现前辈诗作的风采与辉煌,又有许多不同.<杂体三十首>摹拟与突出前辈诗作的个性与特殊性,其着重点在于凸现与强调前辈诗作在造型、意象、场景的独特性的同时,又给人以新奇感.<效阮公诗十五首>刻意在摹拟中表现出摹拟者自身情感抒发的现实性与自我性,着重点在于不违背前辈诗人的情感抒发的独特性的同时又给人以新奇感.江淹摹拟诗作意义也在于此面对已经凝固化的形态表现出新奇感.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时代背景、审美心理、恩怨心理、幽期密约心理、婚姻生活心理方面对<国风>爱情诗作了全面的剖析  相似文献   

3.
<诗@豳风@七月>作于早周公刘之世,其时在公元前十六世纪中叶,约当夏桀之世.<七月>作为早期周族诗历,通篇皆用周历记事.周历的"七月流火"正是夏代才有的天象,成为判断此诗作年的坚强证据.<诗@豳风@七月>绎释进一步对相关疑难词句作了疏通.  相似文献   

4.
汪静之是"湖畔诗社"的著名诗人,他的<蕙的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以爱情诗为主体的诗集.从诗作的写作背景出发,主要从爱情诗、写景诗、社会写实诗三方面来阐述<蕙的风>青春的审美特质,可以客观地反映出其在中国诗歌发展史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本文不同意吕立汉先生关于<渡江遣怀>一诗作于至正二十年之前的出游江西、湖广之时的判断,从五个方面论证了该诗作于至正二十年,刘基到达南京之前的途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汤显祖<射鸟者呈游明府>、李渔<刻桐>、吴敬梓<观海>等四首自唐迄清四位著名文学家少年时代诗作的分析,向读者展现了古代少年诗歌的精华及诗人早熟的诗才.  相似文献   

7.
<诗集传>是朱熹对<诗经>的注释,其中贯穿着他的"劝善惩恶"的诗教观.特别是在婚恋诗的评注中,朱熹阐明了他的爱情婚姻观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夫妻之间,德重于貌;夫妻之间不能留于宴昵之私;对自由恋爱的反对;要求女性贞静.这些爱情婚姻观与他节欲主义的理欲观及对持敬的修养方法的提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冯至20年代的叙事诗在现代文坛上享有独特的称誉.<吹箫人>等四诗所选素材不一,哲学意蕴也有出入.<寺门之前>主要书写人的欲望的自然喷射,其它三诗则通过描述爱情表达诗人对生命存在的哲学之思.这几首诗在文坛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酌中志>、<明诗综>著录明代宦官诗十一首,其余多不成章.鉴于明代宦官提督湖广武当山达二百年之久,故在点校整理明清时期纂修的<大岳太和山志>时,又发现明代宦官咏武当山的诗作七首.现对这些宦官的生平和诗中涉及武当山的典故略作考释.  相似文献   

10.
现存唐代人编选唐诗的资料共13种,<搜玉小集>是其中的一种.从所选诗人的生活年代看,大致可推定此集的编选年代最晚不晚于天宝末年.这个集子选编的主要是初唐诗,所选诗歌从题材上可分为奉和应制诗、边塞诗、闺怨诗、述怀诗、岁时应景诗等;其中近体诗36首,古体诗25首;伤感、愁苦、哀婉是主调,劲健、清新、欢快是辅调.<搜玉小集>选录了不少初唐诗坛的优秀诗作,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初唐诗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