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预习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听课时就会目的明确,也就能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去获取知识,预习有助于加快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预习更是一种学习能力,它不仅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更能帮助学生“会学”知识。可以说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得新知识的前提,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三段四步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将较复杂多变的语文教学过程分解成清晰简单的"三段四步"。"三段"指课前的预习、课堂的合作探究和课后的拓展延伸;"四步"指课堂学习的亮点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归纳提升。一、课前预习1.制定预习方案教师认真解读新课内容,并确定三维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课前预习方案,明确预习的基本内容,并要求学生单独完成,以此了解学生对新课内容  相似文献   

3.
预习即课前预习,指的是在上课前对课本内容预先学习的学习活动。预习是一项自主的活动,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感知新的学习内容,是观察、识记、联想、分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预习过程,实际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有利于教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针对学生的差异把预习对象及预习内容进行分层实行、深化预习功能,既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提高其学习迁移能力,又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相似文献   

5.
预习工作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它可以使学生在上课之前就明确所要学习的内容、所要掌握的重难点和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使他们提早心中有底,不打无准备之仗。同时,预习工作还是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切实帮助和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事,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是把预习工作具体落实在做单元预习笔记上。  相似文献   

6.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那么,预习都要“预”什么呢?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学生通过预习,能够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人物、事件,对文章内容有所感知,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张芳芳 《学语文》2013,(6):71-72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觉运用所获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知对象,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学习过程。它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可实际学习中许多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做,尤其不清楚该预习什么.甚至出现读渎文本就是预习的错误看法。这无疑降低了高中阅读教学的效率。而综观高中散文教学,因为缺乏有效的课前预习内容安排使得学生对散文的学习多停留在表层,加之高中生阅历不足,对散文作者所传达的情感更是不能深入把握。鉴于此,本文立足于散文的特点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散文的预习内容确立为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1预习的必要性 新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很多,预习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方法。预习是课前自学,实质就是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先对所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与学习钻研,形成对所学内容的初步了解和基本感知,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从而有准备、有思路地参与学习活动,使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开展得生动活泼、默契有序。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不但感知学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品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预习的功能,使之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9.
预习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通过预习,学生可以了解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并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  相似文献   

10.
说起预习,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什么是预习?就一般意义来说,预习即预先学习,指学生在课前或课堂教学初始时自主学习相关内容。预习,数学老师中通常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预习就是学生提前看看书,了解一下第二天的学习内容;还有一种是老师总是心存顾虑,觉得学生预习没有必要,有些知识不能让学生预习,预习后没法教了,等等。  相似文献   

11.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教学来说,此"预"当指预习。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是指在教师上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教材,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准备的过程。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学习的基础。"结构化预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整个教材、各个单元及新课的预习活动。  相似文献   

12.
预习是学生走进文本的起始阶段,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重要的一环。预习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的空间,是在没有教师指导前,一种独立的感受和学习过程。特别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效的预习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有时由于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疏忽,效果将不尽人意,甚至有时的“预习”等同于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3.
<正>预习是学生在听老师讲解之前,预先了解一下学习内容,它是学习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对自学能力的提高和培养自学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开展预习活动,为学生培养和锻炼自学能力,开辟了新途径,提供了新机会。坚持不懈地对学科进行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会迅速提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需要搞好预习,学习差的学生更需要重视预习。而好的预习作业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显得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14.
预习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是准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预习能够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并根据需要进行预习是教师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内容进行预先自学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5.
1 抓好预习环节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充分的预习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更能提高听课效率.语文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真正落实这些要求,笔者认为抓好学生的预习环节是基础.  相似文献   

16.
预习是学习的开始,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第一环节,但在教学中往往又会由于多方面原因,使其成为了最薄弱的环节.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是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在不断提高师生对预习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应当要求学生预习,指导学生预习,重要章节课初给学生时间补充预习,并常态化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难控的课前预习与易控的课初预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预习环节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17.
预习,即课前自学,是指学生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初步理解新课内容,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的过程。预习前的认知准备预习是学习新知识的起始环节。从时间和内容上说,预习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课前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以前先自学下一节课要讲的新内容;阶段预习,指预习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范围往往是一章或几章,这种预习需要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才能进行;学期预习,指开学前在假期里,把新学期的教材先自学一遍。做好课前预习,可以使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课前做好细致的预习,可以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弄不明白,主要精力应集中在解决哪些问题上,做到听课时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生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中,总要经历预习、听讲、思考、笔记、作业、复习几个阶段,才能比较牢固地掌握好相关知识。其中,预习是学习过程的起始环节,是对知识的独立感知阶段,预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以下结合新课标理念,就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相似文献   

19.
养成预习习惯十分重要。预习是指在老师讲授新的课程内容之前,学生根据需要自主展开学习的过程,实际是学生的一种自学行为。预习的目的是在老师授课前,学生对将要讲授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学习和理解,了解下一阶段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了解自己在什么地方有疑难和问题,从而在听课时更有针对性,更好地掌握该阶段的学习内容。预习是课堂学习的“起跳板”,有了它,学生在课堂上将会跳得更高、跳得更远。  相似文献   

20.
获取自主学习的能力应该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预习过程先于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能力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预习的状况,预习过程自然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