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眼下韩剧流行,让中国人惊讶地发现韩剧中体现出来的儒学传统,如孝道、牺牲精神和乐观向上的传统文化.这些打动无数观众的东西,其实是我们的老祖宗留下的文化。令人惭愧的是,这些如今却只能在他乡异国扎根。[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深刻变化.在课堂教学新旧交替变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老师还抱着传统的、常规的东西不放。注重形式不求实效,手拿新教材、沿用旧教法的现象还存在于我们的一些课堂。前不久.在我校“同课异构”教学研究活动中,三位教师执教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暴露出的共性问题.引发了我对当前课堂教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婴儿在早期成长的某一阶段.把东西拾起来握在手中是没有多大困难的,可是医生告诉我们,要让幼儿打开手心.放下手中的东西就困难得多了。当孩子能做到这后一点时,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已迈进了一大步。如果专家们所说的上述情况属实,那么我们中间有相当多的人在盛长过程中可说无所进展。  相似文献   

4.
长久以来,我们总是习惯于将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放置在人的感情、精神、心理、理性等等之上,相应的,我们的文学也就总是从表现感情、精神、心理、信念、理想等等出发展开情节或是抒发情怀,20世纪以来的文学思潮中则出现了一种新的动向,那就是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基础不是以上所有这些精神心理情绪性的东西,以上所有这一切都是第二性的,第一性的最根本的东西是我们的身体本身。  相似文献   

5.
《课外生活》2009,(4):36-37
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有关屁的秘密,其实很简单。  相似文献   

6.
《教育革新》2006,(2):43-43
成绩好的学生竟然也出现在了不完成作业的名单中,理由是感觉老师布置的作业都会,没必要再做。“能否让我们自己安排时间,多学些我们感兴趣的或真正需要加强的东西?”一些高中生发出了这样的呼吁。  相似文献   

7.
刘倩 《初中生辅导》2011,(35):33-35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所“花费”那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英文中,花费不同的东西需要用不同的动词,而且主语,也就是动作的发出者也是不同的。现在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  相似文献   

8.
吴炯 《中文自修》2007,(7):124-125
我知道布什政府正在讨论重回月球,登上火星,但是地球上就有很多新东西需要我们去发现,在我们的雨林中、海洋中。现在我们面前还有一个未知的世界。[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张淑云 《辅导员》2014,(5):29-29
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我们的身边存在着许多与“子”有关的东西,我们的日常用语中更是处处有它,可以说“子”在人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它就像一个本领十足的孩童,性格温顺,很有人缘,几乎每一样东西都可以与它做朋友,也都愿意与它做朋友。比如:房子、车子、叶子、情子、句子、被子、杯子、老子、领子、鞋子、蝎子等。作为语文学习的补充,我们也有必要对“子”字的家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但它并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扬弃——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这种扬弃首先要求我们对“何为传统教育教学中有价值的、需保留的东西”作出判断,进而要求我们通过改革,赋予传统教育教学中的有效方法以新的价值和意义。以辩证的,而非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课程改革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朱瑛、丁时辉的文章对我们认识和解决这一难题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所谓“模糊”的东西,大多数教师认为这些东西没有价值,甚至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而采取回避的方式。然而,学生却恰恰对这些模糊的东西感兴趣,希望能探究出其中的原因。这时,如果教师采取回避的态度,就会打消学生探究的决心,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当我们把学校的意义仅仅简化为给受教育者以谋生手段,让他们学会在激烈的现实与学业竞争中“力争上游”时,我们的教育似乎忽略了什么,我们的教育似乎还应给予受教育者更多的人生必备的东西,如:欣赏自己、尊重他人;  相似文献   

13.
国学大师文怀沙表示,对于"国学热"需要冷静一点,并不是什么东西一热就好。他说,"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社会发展越迅速,我们越不能丢掉传统。""但是,我们尊重历史尊重传统不等于开倒车,我不赞成无条件、无制约地复古。"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已如火如荼地开展和实践着,我们的体育教学也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地前进,新课标给我们提出更为科学、更为合理的要求,使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不断地进行着思考和改变,能够抛开那些传统迂腐的东西大胆地进行实践。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体  相似文献   

15.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有时真让人哭笑不得。面对先人留下的东西,我们一会儿弃之如敝屣,一会儿奉之如圭臬。同一个传统,云壤之别就在十几年间、几十年间,而不是几百年、几千年。  相似文献   

16.
陈小帆 《辅导员》2010,(1):55-55,49
鸡为什么要在沙子里扑腾呢? 去年暑假,我们一家去了外婆家玩。外婆住在乡村,那是个美丽的小村庄。外婆见我们来了,很高兴,亲自下厨给我们煮东西吃。可是没有盐了,她说:“帆帆,去给外婆买包盐回来吧!”  相似文献   

17.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东西是什么?是时间。曾经从我们身边溜走过无数个今日和明日。有人说:“我们只要抓住今天就万事大吉了。”也有人认为,今天就让它过去吧,一切从明日开始。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我们应该在抓住今天的前提下,把握明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是如何看待时间的:清朝的鸭难在《明日歌》中写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磋跑。”的确,在人的一生中有无数个明天。假如你做事情总是拖拖拉拉,那么日久天长,最终也只能说句“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了。因而,我们得引以为鉴才是。技校校园里…  相似文献   

18.
教育技术绝不是强加于传统体系上的一堆仪器,也不是在传统的程序上增添或扩大一些什么东西。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的时候,只有当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这个教育体系的时候,教育技术才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现今,《新课程语文标准》确立“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人”的思想,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情趣和他们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和创意表达。应该说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教学境界。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偏颇。即课堂气氛活跃的表面化;课后知识掌握的生硬化,学生学后感到非常茫然。这就偏离了我们新课程教学的轨道。在过去传统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可是现在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忽视了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作用。认为在教学中只要做到学生动就可以了,这其实是一种空泛的、低级的教学方式。现在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法颇受人们的推崇,不管任何课,任何情况下都采用它,看似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都参与了,孰不知有些问题是需要独立思考的,应该说是个性的东西而非共性的东西。可硬让学生一起讨论,这是不合理的。所以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突出“双主体”的作用,何谓双主体呢?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是主体。就是在教学的完整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交替成为整个过程的共同体。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的学生正处在心理成长阶段,求知阶段,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都不强,知识结构也不完善。完全放手、放任自流的学习方法,是不会让学生掌握真正的学习技能的。那么我们如何摆脱这一误区呢?我认为从下几方面去考虑。  相似文献   

20.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有时真让人哭笑不得。面对先人留下的东西,我们一会儿弃之如敝屣,一会儿奉之如圭臬。同一个传统,云壤之别就在十几年间、几十年间,而不是几百年、几千年。仅仅几年的功夫,你到中小学走走,到处可以看到轰轰烈烈的国学普及传统回归:墙上挂着《弟子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