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大凡好文章好作品,皆来源于生活,中学生作文也不例外。在这里有必要对"生活"这一概念作一定的解释。笔者认为,不能将"生活"抽象化。"生活"之表现在作文中,应该是具体的、实在的,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首歌曲、一种气味、一丝味道、一份触觉、一个身边的人、一件身边的小事或是一个场景等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这也就成了观察、感受、思考的具体对象。  相似文献   

2.
大凡好文章好作品,皆来源于生活,中学生作文也不例外。在这里有必要对"生活"这一概念作一定的解释。我个人认为,不能将"生活"抽象化。"生活"之表现在作文中,应该是具体的、实在的,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首歌曲、一种气味、一丝味道、一份触觉、一个身边的人、一件身边的小事或是一个场景等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这也就成了观察、感受、思考的具体对象。一、观察要立体感受的敏锐性来自于细心的观察,没有对周围事物进行细心的观察,感受便无从谈起。因此,首先要对观察能力进行训  相似文献   

3.
对"生活"这一概念,笔者认为,不能将其抽象化,"生活"之表现在作文中,应该是具体的、实在的。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首歌曲、一种气味、一丝味道、一份触觉、一位身边的人、一件身边的小事或者一个场景等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这也就成了观察、感受、思考的具体对象。有人认为当今的语文教育是人文精神的失落,患有"少、慢、费、差"综合征,不能否认这确实是当今  相似文献   

4.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好的作文能给人眼前一亮,如浴春风的感觉。但是,作文对于小学生来说,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总结了一下自己的教学经验。一、写作来源于身边的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作文写作的素材,作文就是生活的精华。高尔基说过:“谁想当作家,谁就应当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因此,我们平时要多观察、多思考,把见到的、想到的用笔记下来,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自  相似文献   

5.
好的文章,皆来源于生活。凡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件身边的小事或是一个场景等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而都是我们观察、感受、思考的具体对象。  相似文献   

6.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 ,小学生作文最苦恼的是“没有什么可写”。其实并非真的没什么可写 ,主要是由于小学生观察力较差 ,不善于获取和积累作文素材。叶圣陶先生说得好 ,“作文 ,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什么文字”。仔细体会 ,我悟出一些指导学生作文的方法。一、教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人的生活。解决“没有什么可写”的最好方法是教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 ,同时教给学生观察的顺序和方法 ,告诉学生在观察时多想想“为什么?”。这样观察仔细了 ,脑子里留下的东西就多了 ,这就是作文素材。比如 :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要引导…  相似文献   

7.
大凡好文章好作品皆来源于生活,中学生作文也不例外。"生活"之表现在作文中,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些都是作者的观察、感受、思考对象。笔者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在中学生作文教学环节中注重了以上三方面的培养和指导,收到良好的效果。首先,注重对学生观察方向的引导。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  相似文献   

8.
现今许多从事乡镇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感叹学生普遍存在着作文质量平平,对写作没有浓厚的兴趣的现象。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很值得探讨。一、联系生活,注重观察,以身边的事物激发作文的兴趣乡镇中学的生活环境普遍都在农村,因此可供孩子们观察的题材是广泛的。教师要教会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鲁迅先生说过:“留心各种事物,多看看,不能看到一点就写。”可见,  相似文献   

9.
郑芳红 《语文天地》2013,(11):63-64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这不仅体现了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基本观点,也符合中学生作文的心理规律。具体实践可按"三步曲"来尝试。一、丰富生活,让学生获取作文的材料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  相似文献   

10.
每年批阅中考试卷,最令人头痛的是作文,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无论作文题目和要求如何变化,选材都是"父母不幸"、"父母离异"、"自己先天或意外残疾"等等.当然,这其中有的不乏确有其事,但在同一考场内出现三五篇这样的作文,着实令人匪夷所思.作文是什么?作文是生活的再现,是精神的独创,是作者向读者敞开的自己的心.那些好的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缺失生活的作文,即使写得再"悲壮"、再"感人",也无法令人信服.学生在作文中所描写的生活应该是具体的、实在的,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首歌曲、一个身边最普通的人、一件身边最平常的事等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而只有细心观察、真切感受生活,才有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作文的总目标中指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作文要贴近生活,学以致用,这是现代作文教学的旨趣所在。然而,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许多学生的作文常常缺乏真情表现。有时只有假情假意,语言干巴巴,情思不见影。原因之一,是学生手头题材匮乏,没有"真事",也缺乏"发现",就很难抒发真情,进而害怕作文。一些学生为了应付老师的作文任务,笔下的妈妈是别人的妈妈,老农是作文选上抄来的……这样的作文质量每况愈下,无疑也影响孩子的健康心理。探其原因——现在的作文脱离学生生活,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之外的一种虚构,是学生无法进入的世界。针对这种情况,让作文回归生活,引导学生观赏美景,考察特产,练学农活,探寻乡俗,从而达到作文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学生常常苦于没有素材,一提起笔来就无话可说,这已成作文教学的难点。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可写的自然美、社会生活之美,数不胜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把学生的作文从课堂延伸到社会,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的感受力,开展"寻美""创美""写美"活动,有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和学生写作水平。这不仅是坚持作文"从内容入手"的要求,而且是转变教学思想,实现作文育人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王明 《黑河教育》2014,(1):32-32
正作文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不少学生畏惧作文,厌烦作文,导致写作时下笔无言,抄袭现象严重。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具有适应当前社会的作文能力,是语文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一、向生活开放,课堂教学要充实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生活充实了才能写好文章,这充分说明了作文教学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重要性。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全景  相似文献   

14.
李湘红 《辅导员》2012,(3):18-19
据调查,小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难",常常处于"被写作"的状态之中,为写而写,空话、套话、内容贫乏、千题一试、千人一面、缺乏童趣……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脱节,是作文教学难以摆脱困境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生活是创造的源泉,更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因此,学生首先是会生活,然后才是会作文,即作文教学要立足"生活"才是根本,努力让"生活"扎根学生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中学生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作为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去关注生活,仔细观察身边的变化,及时捕捉有效信息是很必要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创设一些作文情境,开展一些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作文空间,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让他们有感而发,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营造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于是我尝试着将学生喜爱的电脑游戏引进课堂,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形成作文材料,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逐步形成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16.
作文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之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难点。那么生活作文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如果想写好生活作文不能生搬硬套或是随意编造。既然是生活作文就要来源于生活。要注重平时学生对生活的积累,写作时也要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相似文献   

17.
大凡好作品,皆来源于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才能写出好文章.因而生活中每一个具体的、实在的东西就成了我们观察、感受、以及思考的对象.下面分别从三个方面谈一下我个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正>作文是一份试卷的重头戏,也是一个人能力的综合反映。但一个班中喜欢作文的同学少之又少,写作时只能"咬着笔头"凑足字数,敷衍了事。很大程度上,缺少材料,无话可说、无话想说是厌烦作文的根源。我以为不必好高骛远,立足实际,就近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开采好自己的身边生活以及时事热点这两个矿藏,应该能比较顺利地练好写作的内功。一、留意生活,仔细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不缺少可写的东西,缺少的只是发现的眼睛。留意生活,仔细观察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第一手的写作素材,这是积累作文素材的一条  相似文献   

19.
作文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它需要有比较好的观察能力,有一些生活阅历,有一定的语言储备,有比较敏锐的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社会生活,乐于表达内心思想"。这其中"细心观察,乐于表达"是教师实施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一直以来,学生每临习作,总是觉得没的写,这也是困惑教师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习作需要生活,它也是生活的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6,(18):43-45
"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写作,让写作成为生活的真实需要,让生活通过写作。"这是生活作文的指导理念,"以阅读为先导,以生活为源泉"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通过阅读夯实作文的基础,丰富作文的素材,缩短"由仿到创"的过程,从生活中取得源源不断的活水,激发兴趣,才能使作文不断增添亮点,学生才能时不时产生写作文章的快感,甚至是得意之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