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电视剧家、随笔家、小说家向田邦子的晚期作品《水獭》,描写了日本全职主妇的生活状态。作品中细腻的刻画了女主人公厚子的形象。作者从一个女性作家的敏锐视角诠释了一个全职主妇的形象。笔者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中国学者关注并展开对向田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哈萨克族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被研究者视为当代有代表性的生态作家,对其作品的讨论也常放在经典生态批评框架内展开,但无论在地理空间、伦理价值还是文学形式上,叶尔克西的写作都显示了某种独特性:在空间上,体现为对第二故乡北塔山的地方依恋以及对边疆文化多样性的充分"呼吸",这与经典自然文学"荒野"形象背后的文化紧张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存在着很多异同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很多强调个人自由以及人格独立的题材。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国作家在强调"个人主义"的同时往往离不开对"社会"以及"社会变革"的描述和剖析。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学的主流思想:"以文载道"。与此相对,日本文学作品大多描绘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心境变迁、个人成长。日本作家普遍不会将社会主题思想表现在文面上。虽然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存在着很多根本上的差异,但从历史的角度,中国近代文学和日本一样,都是在欧美列强的外压下经过艰难地摸索,最终创造出能够顺应本国文化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4.
作家或批评家的自我中心主义在文学史上时有表现,这种现象影响着文学的健康发展。作家与批评家同是文学史的建设者,不论是作品创作还是评论写作,只有基于文学的欣赏性特征,并以此展开创作和研究,才能回归到二者本质上的"亲和"关系,促进文学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5.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一位颇具影响的新进作家.他的小说描写了繁华都市里青年的基本精神和生活状态,揭示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所造成的生存困扰和各种自我的失落.《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中唯一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作品,也是他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品,表现了日本都市青年浓重的失落感和现代人本困境.  相似文献   

6.
村上春树的小说集视觉、声音听觉叙事为一体。在中日村上春树文学的以往声音研究中,较为偏重文本中用词的节奏、文体韵律、音乐和文本中的内在声音,专门研究村上文学中的声音叙事的论文屈指可数。本论文有别于以往重视村上文学视觉效果的研究,在勾勒方兴未艾的声音叙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声音、听觉的维度入手,通过勾勒声音叙事研究与探索村上春树文学中另一个风景独好的"音景"时空。  相似文献   

7.
村上春树(1949-)和夏目漱石(1867-1916)作为相隔大半个世纪的备受瞩目的作家,他们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两位作家的生活体验中都经历过"孤独",并将"孤独"一词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孤独"的角度入手,具体分析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孤独"。《挪威的森林》中通过细节描绘所流露出的多是普通人的孤独。而《心》则反映了明治时期日本近代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8.
现代与传统的《挪威的森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应,是因为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现代城市青年精神的困惑与痛苦,反映“时代的心声”,同时,透过小说时髦的外在形式,我们也可以发现日本文学审美传统留下的幽香。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二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美国,并迅速流传开来。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化"特征使"孤独"时常成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主题。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中也常常弥漫着一股后现代主义的"孤独"韵味并备受都市白领、小资推崇,形成"村上春树热潮"。村上春树2013年的新作——《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仍然延续着一贯的"孤单"主题,但此次的"孤单"有了新的况味,作品中凸显的人文关怀也有新的升华。  相似文献   

10.
论文评析了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石黑一雄的作品,揭示了其作品被贴上"自我东方主义"标签的原因,他对故乡日本历史、文化的塑造和对二战法西斯主义的反思造就了其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内涵,揭示了其失去故乡却又不断追溯回忆故乡在其文本中的深刻影响。文中还将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马石黑一雄和屡次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的热门作家村上春树的写作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其得失成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