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80年代中后期,通过颁行自然资源行政法而创设的一系列自然资源使用权,为中国经济的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由自然资源行政法所设立的这些使用权的不完善性日渐明显.该文介绍了物权的经济学和法学概念以及物权理论的经济学分析工具,阐述了推进物权制度建设经济学意义,对比分析了现行自然资源使用权制度的主要问题:农民民生权利与国家所有权的私益性之间的矛盾、普通法与特别法之间的失调、水权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权概念的严重残缺、权利登记的公信力等.作者认为,制定物权法和修订自然资源法应当遵从物权法定的基本学理,权利的基本属性应当由全国人大或者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明确,各级地方立法机关、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不应当对权利的基本属性做出规定,并且考虑到现阶段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巨大差距依然存在,国家所有权的私益性应当让位于农民的民生权利,停止以国家所有权为理论依据向农用地使用者收取使用费或使用金.  相似文献   

2.
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作为一直颇为关注中国宪政人权进程的学者,我自然对中共十六大报告有关私人财产保护的提法格外关注,这一颇具理论创新魄力的新提法,表明执政党的决策阶层对民间日趋高涨的要求立法保障私有财产的呼声有了积极且明确的回应,预示着依法保护私有财产权正在成为官方认可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日寸也为今后通过修宪和立法保护私有财产权作了政治意识形态上的铺垫。  相似文献   

3.
常乐  栾震宇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10):150-151
比较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添附制度,总结出两大法系关于添附物权属的一般规定,建议我国物权法借鉴这些一般规则;在添附立法中借鉴大陆法系关于添附物权属规定为任意性规定的理论,允许当事人约定添附物所有权;并借鉴法国法和美国法,考虑添附行为人的主观善意还是恶意来确定添附物权属和赔偿。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产权与其载体物的分离是普遍现象,知识产权客体与其载体物的非同一性导致了权利归属具有可分离性,而载体物的变动或知识产权的变动分属于不同的法律关系且两者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联性,故在实践中知识产权与载体间发生的权利冲突现象属于正常现象。曾备受关注的大型壁画《赤壁之战》著作权与所有权发生冲突一案即具代表性,该案的判决虽饱受争议,但其实质反映了建筑物上著作权与物权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德国的判例实践提供了解决冲突可借鉴方案即试图平衡建筑物上著作权人与物权所有人利益。制度协调与权利穷竭是解决知识产权与其载体物上其他权利间的冲突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然资源立法的反思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龙亮 《资源科学》2008,30(4):482-488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飞速发展,自然资源立法取得了一定成效,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然而,现行自然资源法存在立法理念明显滞后、立法体系不够合理、法律规范配置失衡、立法重心失之偏颇四大突出问题。为此,要提升立法理念,把可持续发展、生态中心主义与和谐共存的生态文明作为自然资源立法的灵魂;要完善立法体系,制定《自然资源法通则》、《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法》、《资源调控法》以及其他急需的资源单行法;要合理配置规范内容,增加权利性规范、程序性规范和可操性规定,完善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生态系统综合保护能力方面的规范;要建立健全资源调查与评估制度、资源安全影响评价制度、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环境资源综合决策机制以及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三同时”制度等。  相似文献   

6.
受"发展循环经济"的导向作用,当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制度中产权、价格、税费制度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经济当事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但仍然存在产权不明晰、资源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及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所以,在建立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时,应该要考虑建立长效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激励机制,如明晰自然资源产权,实行自然资源开发权拍卖制度,建立开发权交易市场;建立自然资源开发的资源税费和生态环境税费体系;建立押金抵押返还政策等。  相似文献   

7.
不动产登记制度是不动产物权法的基本制度,本文基于对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现状的考察和分析,对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进行立法思考,以求为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的设立和完善探寻出可行之途。  相似文献   

8.
现代企业制度与职工主人翁地位韩秀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劳动力市场”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全民企业的职工还是不是企业的主人翁这一问题日益突出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一)主人翁...  相似文献   

9.
奉晓政 《资源科学》2008,30(4):540-545
资源能为人类所利用并具有相对稀缺性。在资源利用中,,中突难以避免,尤其近代以来日益突出。目前,我国资源利用冲突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所有权纠纷、自然资源用益物权纠纷、自然资源污染破坏纠纷等。当前我国资源利用,中突解决途径主要有两大类,即非讼解决方式与诉讼解决方式。非诉讼解决方式具体包括协商、调解、仲裁与行政裁决等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诉讼解决方式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等。我国现有资源利用冲突解决途径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我们应取采如下措施完善与创新资源利用冲突解决机制:进一步规范资源利用冲突行政调解,明确行政调解效力;建立并完善资源利用冲突仲裁机制,扩大仲裁适用范围;统一资源利用冲突行政裁决立法,确立司法最终原则;改造民事诉讼当事人制度,建立环境资源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建立环境资源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强化环境资源刑法保护,增设环境资源犯罪新罪名;综合改进与完善纠纷解决途径,建立健全多元化资源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0.
水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极需要健全的制度加以保护,其核心问题水权还停在建设的初始阶段,我国的水权制度还不是十分的成熟,刚刚起步,理论相对滞后。水权制度是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它的进一步的完善是在质的层面上对水资源的保护起到相当大的作用。1,关于水权的法律特征将水权定义为用益物权,是因为水权具有与传统用益物权相同的法律属性,如同样以对标的物使用、收益为主要内容,同样属于他物权、限制物权和有期物权。但水权与矿业权等此类自然资源的使用或收益权与传统的用益物权不完全相同,属…  相似文献   

11.
杜辉  陈德敏 《资源科学》2012,34(1):58-64
《矿产资源法》在立法理念、框架体系和核心制度上存在的问题给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法治化造成了阻碍。在法律模式上,修订后的《矿法》应当是一部能够兼容公共利益和私权利,兼具民法和行政法属性的完整性法律。厘清包含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三组法理关系,即所有权与用益物权关系、利益分享关系、资源开发与资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关系,是《矿产资源法》修改的前提。矿业权、矿产资源税费、矿产资源规划、矿产资源储量、矿山环境保护和法律责任等方面是《矿法》修改的重心。  相似文献   

12.
胡健  吴文洁 《资源科学》2007,29(3):8-16
长期以来,资源经济学研究中存在一个突出的理论盲点——忽略了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中矿权与土地产权关系的探讨。油气资源赋存于地下或土地之中,而在我国油气资源矿权与土地产权又是分离的,国家拥有油气矿权,国家与集体共同拥有地权,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元矿权与二元地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集中表现在矿业权与矿业用地使用权取得方式上,而其产生的根源则不仅仅是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更主要的是因为我国复杂的土地权利层次和权利结构以及法律上对集体土地权利的忽视。因此,在对陕北油气资源开发中矿权与地权矛盾及矿权制度演进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有效解决油气资源开发中矿权与地权冲突、缓解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的关键是创新油气资源矿权制度,变革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完善矿业用地制度。  相似文献   

13.
周洪  谷树忠  姚予龙  胡咏君 《资源科学》2012,34(10):2007-2016
资源法律规制、规划规制、标准规制和指标规制构成资源规制的基本体系,其中资源法律规制是最高层次的规制,规制效力最强。本文在对资源法律规制的规制主体、规制内容和规制强度的演进历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将建国以来中国资源法律规制分为四个阶段:起源阶段(1949年-1966年)、停滞阶段(1967年-1976年)、起步阶段(1977年-2000年)和拓展提升阶段(2000年-)。研究认为,目前中国的资源法律规制存在诸多问题:资源法律规制体系尚未建立,缺乏系统性的自然资源基本法;规制主体繁多,但是缺乏独立的规制主体;惩罚性手段多,奖励性手段少;规制内容不全面、不协调,存在规制交叉、重叠和冲突的情况;规制结果考核有效性不足,缺乏对规制者的规制。未来,中国应从完善资源法律体系、明确资源法律规制主体及其责任、提高资源法律规制的强度、实现资源规制手段的多元化等方面建立健全中国资源法律规制体系。  相似文献   

14.
杜群 《资源科学》2018,40(9):1878-1889
森林的法律概念是森林立法和司法的核心,也是中国建设森林资源产权制度、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本文系统并细致考察了中国法律、法规、政策、司法与执法解释和法律学说关于森林的法律定义,发现其存在两个层次的表达方式,即以宪法、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为核心而形成的一级森林定义体系,和以林业部门的各种规范性文件而形成的二级森林定义体系。笔者进而分析认为中国现行的森林法律定义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形式上,森林定义的法律文本位阶较低,正式法律规范对森林的定义过于宽泛、不够具体;实质上,现行森林法律定义缺乏对森林生态价值的关注和涵摄,现行森林立法对森林的定义过于宽泛,导致森林资源、林地和林木的法律保护在主体和权利义务上的虚化。目前,中国森林立法已从森林产业法向森林资源法、森林保护法转变,因此在《森林法》修改时应当增强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取向,构建一个价值多元的森林法律概念。  相似文献   

15.
罗淼  赵俊 《科学.经济.社会》2012,30(2):161-165,17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政府纳入征收范围,土地变得越来越稀缺,由此引发的矛盾和冲突也日益激烈,农地征收中的农民的利益维护已经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运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通过对征地过程中地方政府、农民和开发商所扮演的不同博弈角色以及在博弈中的利益分配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民在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是制度缺乏理性所致.当前,应注重通过完善农地征收立法,提高农地征收补偿标准,规范政府征地行为,建立农地征收的程序性规范等措施,更好地维护农民在集体土地征收中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知识产权制度通过权能分离和产权让渡优化知识资源配置.知识产权制度是政府管理的政策工具,从公共政策角度看亦即知识产权政策.知识产权制度规制市场竞争的主体秩序和产权交易秩序.知识产权制度以产权界定和保护方式维护知识的部分排他性,同时通过产权限制维护知识的非竞争性.从而激励创新.  相似文献   

17.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的嵌套式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英夫  佟彤 《资源科学》2019,41(12):2216-2226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是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性制度,在公示物权秩序的传统功能之外,还承接了生态保护与监管的全新制度目标。双重制度目标引发登记单元划定标准不确定、登记客体法律性质含混等问题,危及确权登记制度的有效发挥。基于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对经济价值的实现存在嵌入性的制约关系,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应定位于通过重识各资源要素间生态关联而进行的空间维度的整体性登记。因此,在整合现行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基础上,有必要释明并完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在登记功能(生态监管—权属确认)、登记客体(生态空间—资源要素)、运行逻辑(外部行政监管—所有权自我约束)等方面的嵌套式构造,以实现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8.
陆洲  ;李少龙 《科教文汇》2014,(25):217-219
地方立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地方立法中的公众参与是提高地方质量的重要途径。地方立法中的公众参与有利于促进地方立法的合法性与民主化,提高地方立法的地方特色性,有效控制立法不作为以及约束地方立法中公共权力的逐利性。  相似文献   

19.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要求加快工业用地市场化改革,而准确评估工业用地市场发育水平对于客观评价工业用地市场化改革绩效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7-2013年中国32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用地出让数据,从工业用地出让价格溢价率和出让方式市场化两个维度揭示中国工业用地市场发育水平的时空特征,并分析了影响地区间市场发育水平差异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用地市场发育水平由2007年的7.66上升至2013年的32.16,但是工业用地出让价格仍未合理体现资源稀缺性和市场供求所揭示的工业用地价值,市场化改革还停留在转变工业用地出让方式阶段,尚未深入到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工业用地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层面;东、中、西部工业用地市场化进程均在深化,东部地区市场发育具有水平高,推进速度快的双重特征,而中西部地区工业用地市场化改革仍处在由被动配合中央政策规定向主动引领改革过渡阶段;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工业用地需求强度与工业用地市场发育水平呈现显著正向关系,地区土地资源禀赋则有显著负效应,而地区间激烈地“土地引资”竞争显著抑制了中国工业用地市场化进程。因此建议:在工业用地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要把完善土地出让制度和建立良好地土地市场生态作为改革重要方向,把促进工业用地价格向合理资源价值回归,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作为改革落脚点。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贸易的发展.知识产权许可交易中发生的法律纠纷越来越多.其中,由于无效知识产权导致的法律纠纷占有较大比重.而学术界对此展开的研究目前还不多见.本文研究了无效知识产权许可的几种起因,并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立法的方式探讨了由此引发的相关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