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古炉》中的古炉村,贫穷、分配不公、饥饿、怨气郁结、贪污腐败、打击压制,乱象丛生。潜藏的恶性因素恰逢“文革”,便呼呼地燃烧起来了。古炉村的动乱中,首先起来的是那些所谓的“游民无产者”。  相似文献   

2.
《古炉》是贾平凹带着"文革"的责任和记忆,以狗尿苔这个孩童为叙事视角,写"文革"来到古炉村后引起的村民的心态、生活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巨大变化。《古炉》继承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写实风格,在对乡村生活琐事的描绘中抵达人性的本真,在对"文革"神圣性的嘲讽中挖掘其荒诞,在对魔幻世界的勾勒中蕴含对传统伦理的缅怀,在一场场闹剧背后显露出贾平凹对"文革"的深思。  相似文献   

3.
《古炉》是贾平凹一部立足现实的历史力作,其追溯“文革”年代的山乡变动,以一个孩童的独特视角观察革命中的世事百态,细致入微地刻画各色生活形态.本文通过论述“文化大革命”在古炉村的发展来透视革命对乡村生活和劳动人民的命运改写,分析贫穷闭塞的古村在“文革”中天翻地覆的变化,探究人性的善恶以及伤痛带来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以《后悔录》、《启蒙时代》、《河岸》、《古炉》等十五部作品为考察对象,将近五年来长篇小说中的"文革"书写置于新时期以来的三十年的"文革"书写这一"宏观"语境中,从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日常生活"角度切入,来把握当代作家进行"文革"书写时的主体精神,进而反思其中传达出的某些不良的价值立场与文化意识,希望借此对当代文学如何更好地处理"文革"这一历史对象做出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5.
《古炉》无疑是贾平凹创作中的扛鼎之作,从《秦腔》到《古炉》表明了贾平凹持续对乡土中国的思考,《古炉》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层面进行生活化叙事,将农民、农村与文革的关系及乡土中国现代化出路探索融为一炉,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作用的再认识,即到传统中找寻乡土中国自新的源泉.  相似文献   

6.
《古炉》是贾平凹本世纪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乡村"文革"为题材,不仅形象地再现了历史上曾经的那种灾难性场面,而且深挖了"文革"之根源,即当时乡村普遍存在的贫穷、愚味、浑浊、荒诞、争斗,或者说国民的病态生存和病态人格。由此表现出他对人性中恶的一面的伤痛和批判,以及对民族命运的关心。并再次经由传统文化,为困境中的人们指明了出路。这既是贾平凹一贯的创作风格,也体现出一个作家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新作《古炉》,通过狗尿苔这个叙事者向读者展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曾经过往的"文革"历史,是暴力和血腥的历史记忆;一个是情感想象的诗意人生。《古炉》一方面通过真实的历史记忆,揭示出非常历史状态下人性的毁坏和变态;另一方面又通过狗尿苔和蚕婆等人的诗意生存给予现代人性重建以力量。现实与想象的交相辉映,也使贾平凹的"文革"叙事并未落入到已有的叙事窠臼中,反而更好地承载了作者对历史、人性以及人的理想生存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的小说《古炉》从地域文化符号、组织文化符号、生活文化符号三个符号象征系统,通过对20世纪下半叶彻底改变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历史还原,向人们揭示出,这场运动就像点燃了熊熊不息的社会炉火,对中国人造成了乡土文化精神的寂灭,主要包括家园乡土文化、家族乡土文化和家庭乡土文化精神的寂灭。可以说,正是这场运动,使得中国人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生死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论“文革”对鲁迅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革"对鲁迅的传播,具有与"文革"作为特殊时期高度一致的复杂性。鲁迅著作的出版受制于文革政治需要与当时的文化观念和运作方式,是极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制度化行为;鲁迅言论的引用表现出强烈的选择性,既显示了引用者的立场与态度,又参与了鲁迅形象的文革版的改写。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以来,"文革"题材小说研究论文集中在宏观考察,探讨"文革"叙事与"文革"记忆、"文革"历史的关系,以及打量其"思想史"意义等方面。2000年以后,研究专著和大量硕博士论文的出现标志着"文革"题材小说研究的真正兴起。从许子东到张景兰、沈杏培,"文革"题材小说研究完成了从"内部研究"到"外部研究"的转型。当前的"文革"题材小说研究在作品搜集、文献利用、研究范式的建立和研究格局的扩大等方面都面临着一些不足,但是,其前景广阔,必将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11.
《商洛学院学报》2015,(3):17-20
《古炉》是贾平凹描写"文革"时期陕西农村生活的一部小说。作品塑造了出身卑微、相貌丑陋、内心善良、受人歧视的狗尿苔形象。他是政治上的"中间人物",审美上的"畸形人物",也是人性善的体现者,还是作者"文革"时处境和心灵的写照。作品通过狗尿苔形象不仅真实地呈现了"文革"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人性在"阶级斗争"中被扭出的情形,而且隐含了作者淡泊自守、不事张扬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2.
杨绛的《丙午丁未年纪事》几乎囊括了她在"文革"期间所有刻骨铭心的遭遇和心路历程。杨绛韬光养晦的生存方式使她避免了在"文革"中卷入更大的灾难,其"文革"记忆富有浓郁人情味。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杨绛的"文革"记忆几乎全部停留在个人境遇的陈述上,她对于自己的生存方式缺乏反思,缺少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有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3.
"十年词汇"共时嬗变主要表现为"文革"期间不少"专用词语"使用频率、词义适用范围等处于动态变化中。这种开放的嬗变就整体而言对20世纪现代汉语词义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少词语或始用于"文革"前、见用于"文革"中,或始用于"文革"中、仍见用于"文革"后,或贯用于"文革"前、中、后,而词义演变形态不一。  相似文献   

14.
谭素琴 《文教资料》2011,(13):35-37
"十年"文革的语境变量充满了政治角力和阶级革命。本文借助勒费维尔操控论中的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观,描述在当权赞助人即"文革"集团的干预下,以"反帝反封"和"斗资批修"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以及"革命性第一"的权力话语全面操控着翻译活动,翻译文学因此沦为执政党党内不同集团之间政治斗争的工具,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5.
电大是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主阵地,基层电大是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基石。电大缙云分校2008年试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在推进"一村一"的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以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来分析贾平凹的小说《古炉》,会看到小说描写了古炉村"文化大革命"中的残酷历史。人性的"爱欲本能"在"文化大革命"政治与意识形态之下遭受了压抑与扭曲,导致人的"死亡本能"发展为对他人的攻击、仇恨与残杀。人的"死亡本能"打着"革命"的借口,使之成为实现自己利益与野心的场域。在对爱与死本能的反思中,只有在心理上解除对人的压抑,才能给人以自由与尊严。  相似文献   

17.
"异化"属于哲学范畴的重要概念。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异化理论的合理内核,并将哲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提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劳动异化理论。在我国,"文革"结束之后的思想解放运动中也开展了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理论的讨论。本文意在论述新时期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异化现象,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自我身份的迷失以及劳动的异化。  相似文献   

18.
在"文革"时期特殊的政治背景下,甘肃的相关美术机构、组织或被解散或陷于瘫痪状态,大部分美术骨干遭批判,美术创作在"三突出"原则指导下形成高度模式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严歌苓对"文革"期间女性受压迫的命运一直比较关注。基于她自己童年时期对"文革"的记忆与作为舞蹈者自身的经验,在《白蛇》中,严歌苓塑造了舞蹈家孙丽坤的形象。小说中的蛇作为核心意象,与孙丽坤已融为一体,达到了人蛇共舞的境界。多层意蕴的蛇折射出那个非正常年代下人性的压抑、扭曲以及女性的迷失与自觉。  相似文献   

20.
"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具有范式转换的意义,它们超越了手扪伤痕的"文革"追忆,以异质的美学试验来破解"文革"极端政治理性、寻找后"文革"时代新的现代性想象的可能性.两者不约而同地选择"疯癫"这一视角来展开现代性想象,"疯癫"第一次在新时期文学中成为自主的美学追求,具有了自足的本体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