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作为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边防思想对明代边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守备为本”的边防方针、屯田练兵的边防保障措施,成为明代边防的传统国策,他所设计和规划的边防方略使明代边防形成攻守兼备的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2.
明代边塞诗因“南倭北虏”的独特边患形势而称为边防诗,包括以北方边患为背景的塞防诗和以东南海患为背景的海防诗两个系列。明代嘉靖时期作家唐顺之的边防诗正是存“南倭北虏”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因差赴北部边塞而作塞防诗,东南海上抗倭期间创作海防诗。唐顺之的边防诗创作是明代边防诗创作的典型代表,是明代边防诗创作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3.
薛福成是晚清重要的思想家。他主张在国防建设上要边防与海防并重,认为中国的边防威胁主要来自英、俄、法三国,且俄国威胁最大。薛福成提出调整中国与属国关系的政策。他主张根据中国边防安全的需要,区别对待藩属国,主动放弃无关紧要的藩邦,保护朝鲜、越南。同时,他意识到铁路在边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应该引进铁路技术,修建铁路,以巩固边防。  相似文献   

4.
明代洪武时期的北部边防一方面全力阻遏北元势力的反扑,巩固其在北疆的统治;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完成奠基定制的目的。明王朝对北部边防进行了一定的战略规划,在军事部署上,在依托山川险隘构建东西呼应的外围防线的同时,重视边防的层次性,设置纵深防御带;在指挥机制上,形成了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防御体制;在后勤保障上,通过屯田解除了边军的后顾之忧,并与卫所制相结合形成了边军的自身绵延体制。洪武时期北部边防的战略规划对明代中后期的北部边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明代北部边防中,火器的配备和使用经历了一个起伏的过程。火器的应用使边军战斗力有所提高,守御能力增强,但火器应用并没有改变明王朝北部边防被动的局面。火器配备、管理方面的缺陷,战术利用的不足以及战略决策的失误都影响到火器威力的充分发挥,使火器应用未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清嘉庆年间,清王朝开始走向衰落。针对国内西北动荡的局势,爱国学者龚自珍致力于西北史地研究,在家学、朋友及国家时局的影响之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西北边防思想。虽然他的西北边防思想最终未能得到朝廷的采纳,但他的西北边防思想却成为日后新疆建省的滥觞。本文旨在发掘龚自珍的西北边防思想的渊源、内容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明代边防一直遵循着"守备为本"的方针,逐步建起了以哨探为基础,以传烽为主要预警方式,以截击与应援为保障的边防预警机制。边防预警不仅使沿边守军在敌人入侵时处于临战状态,减少了措手不及的被动,也为边军进行有针对性的军事部署赢得一定时间,同时对保护沿边地区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明代蒙古族进入河套与明代北部边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代北部边防形势的演变与蒙古族进入河套地区有着直接的关系,朱元璋在建立北边防线时对河套问题重视不够,朱棣即位后将大宁都司和东胜、兴和撤向内地,使明朝防御蒙古族的北边防线出现两大缺口,导致宣德年间开平卫撤向内地,土木之变后北边险要尽失,河套问题遂凸显出来,关于蒙古族各部进入河套的时间,诸史记载颇多不间,同实蒙古族早在宣德年间即已进入河套,正统初年开始扰掠明边,到景泰,天顺年间已有比较著名的部落在河套活动,成化以后河套成为蒙古族永久的根据地,蒙古族进入河套之后,给明朝的北边地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形成明代中叶延续百余年之久的北部边防危机。  相似文献   

9.
郑观应边防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观应是清末洋务运动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边防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晚清社会上层阶级边防思想的反映,并对清季乃至民国时期的边防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明代从中期开始, 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 立国以来一直困扰统治集团的“北虏南倭”问题更加突出出来。在边防危机的刺激下,出现了大批有关边防史地的撰述。这些作品在思想上具有批判现实弊政, 要求改革的色彩, 在编纂方法上亦表现出丰富、生动、注重文献考实的特点, 与同时兴起的“实学”思潮有一定的联系。而因海防危机引发的海防海权问题的讨论, 意义尤其深远。对中国史学中专史的发展亦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中国,随着西方殖民侵略的逐步加深,"海防"、"塞防"问题成为清政府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林则徐作为清政府的一名封疆大吏,在谪戌新疆的过程中,他以"谪宦"之名,逐一实现他的"塞防"目标,通过开垦荒地、勘查土地、兴修水利、移民实边、调解民族关系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形成具有前瞻性的塞防思想:移民实边,发展经济,调和民族关系,未雨绸缪,巩固边防。  相似文献   

12.
边疆地区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域,随着旅游活动的深入,边疆旅游以及开始被很多学者所关注。文章通过对边疆旅游文献的梳理、归纳、总结,从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两个角度,将已有学者的研究概括为6个方面:边疆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规划、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边疆旅游运营模式、边疆旅游区域发展、边疆旅游区域合作以及边疆旅游市场。并对这6个方面的已有研究进行分析概括。以期通过对边疆旅游已有的研究进行综述来为日后此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中国边疆研究方兴未艾,硕果累累,但对“边疆”概念的界定,学术界不无分歧。边疆史研究尤其如此。欲界定“边疆”,应把握其特征。边疆的主要特征是文化,突出表现于社会生活方面。基于此,研究中国边疆史,应将边疆文化,将边疆社会生活作为研究重点;应进行边疆文化与内地文化的比较研究;研究方法、思维角度应做适度调整。  相似文献   

14.
西汉时期的西北边防与边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初期,国力较弱,边防危机四起,统治者认为武力御边困难较大,因而采取徙民实边和屯田固边的形式,加强对西北边疆的守卫和建设。该项政策从文景时期开始,至武帝时期规模渐大。它不仅解决了驻防军队的军粮问题,同时还对开发和建设西北边疆,巩固西北边防,乃至于巩固西汉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面临全球化对国家边疆带来的挑战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现实中国都有一些应接不暇。通过考察和分析古今中外的边疆理论及其功能,发现中外边疆理论具有为不同时代的边疆界定提供依据,为谋求各国利益提供理论指导,为解决边疆具体问题提供策略方案的功能。中外边疆理论的比较研究可以为我国现代边疆问题的解决和边疆理论的建构提供历史与现实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的边疆概念包括地理边疆、政治边疆、文化边疆、经济边疆等多层含义。边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边政指边疆政治,就是管理边疆民族的公众事务,包括边疆政策、边疆政制、边政机构、边疆行政等;狭义的边政,是专指边疆行政,即对边疆地区进行的管理和治理。边政学是研究边疆政治的专门学问。中国边政学的诞生有三个标志,即吴文藻先生《边政学发凡》的发表、中国边政学会的成立和《边政公论》的创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