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选取1996—2012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和RD人员的数据,采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对我国高技术产业产业成长与科研人才关系进行验证,并建立了二者的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二者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科研人才是高技术产业成长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成长期,二者没有形成良性的双向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2.
创新诱导主导性高技术产业成长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系统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利用1995-2006年间9个主导性高技术产业的相关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创新诱导主导性高技术产业成长的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并不能直接促进产业的成长,但可以通过产业素质这个中介变量的传导作用来放大其对产业成长的影响,从而证明,创新是主导性高技术产业成长的诱导因素,创新对产业成长的诱导作用从两条路径通过提升产业素质而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高技术产业由初始规模向临界规模转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产业寿命周期理论,产业的发展都要经历成长阶段、成熟阶段、饱和阶段和衰退阶段.笔者在对若干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案例进行实际调研和统计的基础上分析,发现高技术产业是属于技术创新的产业,其发展要有一个从技术、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积累的过程,因此在成长期前要有一个较长的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饱和期和衰退期五个发展阶段.对应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高技术产业应达到不同的规模.  相似文献   

4.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期融资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型高技术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我国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大多处于发展阶段中的成长期,因此,针对成长期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进行分析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以成长期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融资策略为研究对象,在对中小型高技术企业特性及成长阶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成长期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融资特征,进而提出了对应的、适宜的融资策略.为我国中小型高技术企业健康、良好地成长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构建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以省区为基本单位,在对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评价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划分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类型。结果显示,根据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指数的位次变化,可将其划分为高水平稳定型、较高水平波动型、低水平波动型和较低水平波动型四类,根据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内部结构,可将其划分为规模市场主导型、强创新弱市场型、绝对成长主导型、结构基本均衡型和结构特殊不均衡型五类。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利用Ellison和Glaeser构造的衡量产业集聚度的指数测算了2000-200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5大行业的集聚指数,并选取体现高技术产业的产出、获利、创新、出口等各方面能力共计8项指标测算了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数,随后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了产业集聚指数、RD人员、资本存量、科技经费中政府资金与产业竞争力指数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集聚是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最后针对全文的分析提出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行业结构分析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技术产业自2003年以来开始进入发展成熟期,为了揭示其未来发展的重点与突破口,本文基于2003-2007年的行业数据,建立并测度高技术产业五个行业的长期收入潜能指数,结合高技术产业行业结构特征,提出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为其再次实现飞跃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仇怡  吴建军 《科学学研究》2010,28(9):1338-1346
首先简要回顾了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外贸易情况。以我国1998-2007年间31个省市区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行业集中度和HHI指数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及其各行业的集聚度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并检验了高技术产业的国际贸易、产业集聚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具有典型的区域集中特征,产业集聚度逐年增强,不断增长的高技术产品国际贸易不仅促进了产业集聚,同时提高了当地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OECD-WTO联合发布的增加值贸易(TIVA)数据,采用增加值贸易核算的方法,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个角度构建了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计算增加值贸易核算下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国内增加值贡献度、RCA指数和GVC参与指数,以及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GVC地位指数,更加准确地分析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评估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和劣势,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胡鞍钢  任皓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12):1355-1365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做出战略决策,国家制定"863计划",中国高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开始起步。在经历30年的成长期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9%,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高技术产业呈现出增加值高增长、就业高增长的态势,并在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产品出口额、出口增加值各方面都实现了对美国的追赶和超越。这主要得益于高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与互补带动,表现为经济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生命周期趋势的一致性。此外,高技术产业具有明显的外部性,起到了促进制造业高增长、改善经济结构、推动贸易发展转型、发挥技术溢出效应的作用。高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重要的支柱产业与新的增长引擎。展望未来,实现高技术产业由大变强,由多变优,由粗变精,由跟随变为引领,在质量创新等方面赶超美国。  相似文献   

11.
“高精尖”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科学技术的突破,包括营商环境、配套投入和互补性产品等在内的整个配套与支撑体系也至关重要,因此,研究评价北京“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发展的方法,为推动北京“高精尖”产业繁荣提供参考。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的视角,建构“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发展的关键要素指标体系,包含多样性包容性、营养物质、新陈代谢、能量转换、主体要素间的关联、环境支撑六大关键要素,并采用熵值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运用限制因子和TOPSIS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对2016—2020年北京“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北京“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综合得分逐渐提升,从2016年的0.886 8分上升到2020年的0.997 0分,整体向好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投入产出效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数量及产学研结合水平为北京“高精尖”产业的限制因子,应重点突破。由此,提出北京进一步发展“高精尖”产业应加大对原始创新和自主攻关的投入、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力度,推进信息技术和制造产业融合,完善促进技术进步的产业政策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华广敏  黄伟 《科研管理》2020,41(5):69-77
随着世界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成为发展趋势。本文首先运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分析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投入变化趋势,然后,进一步运用非竞争型I-O,立足于国内增加值效率,分别分析了高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影响及制造业对高技术服务业效率影响,探讨二者互动的内生机制。结果表明,除极少数行业外,中国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中间投入基本处于上升趋势。中国高技术服务业不能有效促进制造业效率提高;中国低端制造业除化工及医药制品业外,绝大多数低端制造业效率提高能有效带动其他行业产生增加值;中国计算机、电子和光学设备等高端制造业效率不能有效带动其他行业产生增加值。为此,本文提出中国应以创新为主要内生动力,加大对高技术服务业支持、促进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技术产业作为"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发展产业,科学地对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做出综合评价,对于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构建了由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和技术创新产出能力2个一级指标以及下属各项相应的二级三级指标构成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及计算公式,并依此对全国30个区域2006年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最终得出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创新效率是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中国2000-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测算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总体水平不高,尤其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为最终产出的创新效率最为明显;(2)区域间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总体呈现波动式上升,其增长率的地区分布存在明显差异;(3)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中,技术损失效率部分主要来源于对外开放程度和政府支持力度,其中对外开放程度明显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损失,而政府支持力度则延缓创新效率损失;(4)不同条件下R&D经费存量和R&D人力资本存量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均不一致;(5)从作为中间产品的专利到作为最终产品的新产品销售,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在这一中间过程损失较大;(6)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维灰关联熵模型的高科技产业绩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高科技产业(Hi-Tech Industry)的成长与发展对于区域创新和国家创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由于高技术产业在技术创新和投资中的高风险,其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极大不确定性.构建多维熵变复合模型,以辽宁省为例全面地揭示高科技产业发展规律,即要实现高科技产业高效成长,就必须通过各种"负熵"的大力引进,使整个系统处于低熵运行状态,通过系统整体的"巨涨落"导致系统发生突变,达到更高层次的稳定有序状态.  相似文献   

16.
主导性高技术产业领域的评价与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构建起选择主导性高技术产业的指标体系,并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高技术产业17个部门进行评价,筛选出现阶段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突破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领域,提出进一步发挥高技术产业突破带动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司增绰  曹露玉 《科研管理》2022,43(5):113-120
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国家高新区设立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整体看高新区设立显著促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据高新区所属地城市发展水平、城市所在地区和高新区自身所处生长周期不同,进行了异质性检验,发现二线及以下城市高新区设立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影响显著,一线城市高新区设立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没有显著影响;中部地区城市高新区设立能够有效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东部和西部地区城市高新区设立不显著;初创期和发展期高新区设立有效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成熟期的效果不显著。因此提出建议: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设立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因地制宜加强高新区质量建设,提升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高技术产业发展不能仅依赖高新区政策,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8.
高科技产业作为科技进步的主要动力,对科技进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影响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产业扩散效应是高科技产业带动经济的主要效应之一.主要通过六省数据比较分析,设计了高技术产业的扩散-接受模型,定性分析了中部六省区的高科技产业扩散效应的大小以及如何提高本区域高科技产业的扩散效应,以期达到提升区域经济增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高技术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实力的重要产业之一。中部六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与我国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还相对落后,差距较大。为此,运用指标分析的方法,对中部六省高技术产业的产出、投入、创新效率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中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主要有:实行中心增长极带动战略;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施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技术预见对区域高新技术主导产业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强调了在区域高新技术主导产业中,技术预见应在科技政策制定、主导产业选择以及其发展中的具体应用,旨在推动区域高新技术主导产业向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