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竖琴 《新闻界》2000,(3):43-43
现代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同时促进了新闻学的发展———由此产生了一个重要分支———科技新闻。科技报的绝大多数版面应用于刊登科技新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我们也是有一个过程的。绵阳科技报自80年代初创办以来 ,由于是内部发行 ,无专职人员、无专门机构、无资金作保证 ,办报方针也不很明确 ,对科技报的独特优势更谈不上深入研究 ,仅仅当作内部资料处理 ,发送量日趋萎缩。1999年10月绵阳科技报进行了改版 ,设置了专门机构 ,招聘了十几名编采人员 ,地方财政划拨了一定经费 ,进一步明确了编辑思想、办报方针 ,不到半…  相似文献   

2.
陈光 《新闻前哨》2003,(9):32-32
科技新闻的传播立场,具体地表现为“科技”还是“新闻”的选择。这种选择渗透于传播过程的3个主要环节——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 ①传播者:科技新闻究竟由谁来写,是懂科技的人,还是懂新闻的人? 毋庸置疑,作为一名科技记者,既要懂科技,也要懂新闻。但是,这就像摄影曝光,毕竟有一个光圈先行  相似文献   

3.
科技报是我国科技宣传的重要舆论阵地,科技新闻评论在反映研究动态、推广应用科技工作成果等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科技日报》为例,分析目前科技新闻评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给出相应建议,以期为科技新闻评论完善与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闻实践证明,同样的新闻事实,有的记者能发现,有的记者发现不了;有的记者写出的报道通俗易懂,有的记者写出来淡而无味。原因就在于记者思维能力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作记者经常要出入会场,参加各种新闻发布会,如何写好会议报道是个常谈常新的老话题,我想最重要的是用心开会,会议报道绝不是材料的抄编剪裁,拿个材料走人是写不出好新闻的。记者应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有很多科技类媒体,影响较大的比如《大众科技报》、《中国国家地理》、《北京科技报》、《农业科技报》等,而其他类别的媒体对科技新闻的报道比重也在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7.
基层记者,譬如地区报纸的驻县记者,常常感叹舞台过于狭小,无缘采写大新闻、好新闻。事实当然并非如此.基层记者之所以写不出大新闻、好新闻,除了地域限制的因素外,更主要的还在于内因。身处基层的记者要想写出大新闻、好新闻,关键要提高自身的政冶和业务素质,增强新闻敏感性,提高识别新闻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李洪 《新闻前哨》2005,(9):50-50
地方科技报要想办出特色来,就一定要有独到的科技新闻视野。湖北科技报所在的湖北省,尽管拥有“九省通衢”武汉这样的大城市,但新闻发生的密集程度及在新闻的重大性上,必然远远逊于国家机关及国家级科研机构林立的京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对大专院校、两院院士,及科研人员拥有数目均居全国前几位的湖北地区而言,每年也都产生许多居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然而,这些重大成果绝不会自动地送到你面前。发现并捕捉它们,常常需要独到的目光:既需要有“中央视野”,又需要有“地方眼光”。  相似文献   

9.
作家孙犁说:"艺术家的特异功能不在反映,而在创造."新闻记者与作家从事的精神劳动虽有不同的特点,但应用创新思维是共同的.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在有的记者眼里什么也不是,而在有的记者眼里却是值得报道的好新闻;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由这个记者写出来的新闻是白开水一杯,淡而无味,而由另一个记者写出来的报道却是一篇精彩的好稿.差别就在于有无创新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0.
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许多新闻媒体的记者共同参加某一个会议或某一个大型活动,所报道出来的新闻往往千差万别。有的记者写出的新闻新鲜、生动、有深度,有的写的新闻则十分肤浅,还有的记者干脆没有写出新闻来……其实,其中并非没有新闻,关键在新闻敏感上的差异。什么是新闻敏感?我认为,是指记者  相似文献   

11.
作家孙犁说:"艺术家的特异功能不在反映,而在创造."新闻记者与作家从事的精神劳动虽有不同的特点,但应用创新思维是共同的.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在有的记者眼里什么也不是,而在有的记者眼里却是值得报道的好新闻;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由这个记者写出来的新闻是白开水一杯,淡而无味,而由另一个记者写出来的报道却是一篇精彩的好稿.差别就在于有无创新思维品质.优秀的记者应该是一个勇于进行创新思维的记者.  相似文献   

12.
如何把经济新闻写活写实,富有接近性,这是新闻改革面临的难题,也是记者在研究和不断探索的问题。采访经济新闻,有的记者往往满足于听厂长、经理和有关部门介绍经济发展、企业效益提高等情况,就以为可以写稿了,认为“只要有了经济效益怎么写都有理”。这样往往写不出...  相似文献   

13.
在抓新闻上,不同的记者,有不同的方法。有的人爱跑新闻发布会,爱抓大事要事,抓政治新闻;有的人爱“找领导,听汇报”,从领导的意图中找新闻;有的爱抓经济新闻,工作新闻等。上述这些是必要的,作为记者是应该抓好的,但是作为以写新闻为主的记者来说,应该把抓新闻始终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不要忽视生活中的新闻。  相似文献   

14.
"新闻敏感性"就是新闻记者"敏锐地捕捉新闻线索和新闻事实,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能力。"通俗地说,同样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有的记者看不出它的新闻价值,而有的记者却能发现它的新闻价值,并从中挖掘出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性是新闻记者必备的素质,它既是综合判断的能力,又是敏捷的思维能力。在我们日  相似文献   

15.
李铮 《新闻爱好者》2012,(21):83-84
每当进入招聘季节,又将有一批新记者充实到新闻战线上来。怎样才能快速从学生转化为记者,笔者结合自身新闻从业经验,从思想和业务两方面总结出几点经验,希望能给新入职的记者些许帮助。思想上做好准备要吃记者的"苦"。车接车送写不出好报道,打几个电话更写不出好稿子。最优秀的新闻来自最一线,"如果你拍出的  相似文献   

16.
在目前许多媒体的内容结构设置中,科技报道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没有专职的科技记者,没有固定的版面、栏目,一些重大科技新闻、科技信息得不到充分的报道。科技新闻跟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等有着较大的不同,主要是一般读者难懂。但科技新闻与其他的新闻也有共同的属性,就是可读性。所以,科技报道就要突出"翻译"和解释作用,把高科技从象牙塔拉回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有的记者有写也写不完的新闻,而有的记者却常常徘徊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自己该去采访什么?为什么有的记者采写的报道个个精彩,总能写出前人没有报道过的新事物和新发现的规律,而有的记者采写的报道却是角度老套,写法陈旧,语言枯燥?有政治修养、文化修养的因素,更有业务修养的原因,其中缺少发现,眼中没有新闻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刘苏雅 《青年记者》2023,(23):32-34
作为“硬新闻”的典型代表,科技新闻“记者难写、受众难懂”的局面常常出现。提升科技新闻质量,需要破解“知识的诅咒”导致的交流障碍,建立“读者意识”,发挥科技记者的“翻译官”作用,在传播全过程做到深入浅出,实现报道准确性和贴近性的平衡。在全媒体时代,科技新闻还应选择恰当的全媒体传播手段,扩大受众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19.
写新闻.特别是经济新闻和科技新闻,免不了要和数字打交道.因为数字往往是新闻事实的佐证,也是传播观察和报道新闻的一个观点。  相似文献   

20.
"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国外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理论.他们认为,如果一个记者讲不出"故事在哪里",那么他就写不出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