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旺 《世界文化》2007,(9):46-47
早在三四千年前,我国人民就开始喝茶了。随着茶叶逐渐传到世界各地,茶也具有了世界性,但是,由于民族国家的不同,又形成了五花八门的喝茶习俗。  相似文献   

2.
赵珩 《世界文化》2013,(7):32-34
上海、扬州等地也有早起喝茶的习惯,但不说去喝茶,而是说去吃点心。扬州的富春茶社也是主要不在喝茶而在吃点心。北方人,甚至包括上海人却不大习惯广式早茶中就着茶吃什么凤爪、牛腩、排骨之类的荤食,认为那是下酒的小菜,不是佐茶的食品。但在扬州式早点中却可以吃一盘肴肉或一碗煮火腿开洋干丝,其实性质没有什么不同。我每次去上海,总住在静安寺附近,离老半斋有十来站的路途,即使如此,也要早起赶到老半斋去吃早点。老半斋的早点一般只卖到早晨九点钟之前,不像广式  相似文献   

3.
母亲把一堆油炸面包片堆在盘子上,然后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我向她指出,如果她不理睬健康顾问和营养专家的建议,她会早死的。一个儿子对自己的母亲说这样的话,似乎是太残忍了,不过我的母亲这时已经99岁了。 我的母亲活了几乎整整一个20世纪,但她却从来不考虑什么是“合理”的饮食。她也从未产生过某种食品会对她有害的焦虑。闻  相似文献   

4.
夜静静的、月光淡淡的、回忆是深深的. "今晚的月亮一定很圆吧!"我躺在铺满了痛苦的病床上问妈妈."嗯."在微垂的脸颊下,我看见妈妈的眼中闪着点点泪光."现在,哥哥一定在家大口大口地啃着月饼."我似乎觉得自己的脸上露出了可人的微笑,妈妈的脸上也绽出一丝笑意,她轻轻将划成小块的月饼送到我的手中,接着又为我倒满了一杯可乐.  相似文献   

5.
《寻根》2016,(1)
正昆山人喝茶不崇尚高雅的茶道,不追求名贵的茶品,不讲究精深的茶艺,不附庸古朴的茶经,而总是精心营造出一种别有风味的喝茶氛围,让请茶者、献茶者、送茶者都为喝茶者吹去和谐的春风。与喝茶有关的民间文化有周庄民俗"阿婆茶"、千灯民舞"跳板茶"和周市民歌《送麦茶》,都以喝茶为载体,分别描绘出一幕幕迷人的和谐景象。  相似文献   

6.
以茶论人生     
刘瑜 《华夏文化》2010,(3):49-50
<正> 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茶文化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茶文化受到儒、道、佛等传统文化思想的浸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具有浓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历史上,茶向来都与文人雅士关系密切,因为饮茶可以令人宁神静心,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修养以及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从而形成高雅的精神文化品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饮料种类日益繁多,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似乎不再青睐于喝茶,即便现在有人喝茶,也很难体会到茶文化的精髓所在。俗话说"琴棋书  相似文献   

7.
左家琦 《大理文化》2010,(12):59-64
巍山人自古喜爱喝茶,也特别喜欢种茶,巍山也因此与茶有了不解之缘。据(唐)樊绰《蛮书》云南管内物产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说明蒙舍蛮是云南最早的种茶、制茶、饮茶人之一。  相似文献   

8.
北京人好喝茶,整日里茶不离手的大有人在,“茶君子”讲究喝口高的且要喝透,尤以用盖碗品香片为雅。我是老北京人,从祖辈儿上就喝茶,单好吴裕泰的茉莉花茶。原本不知天外有天,总认为茶就该是香的,今也步入老年了,有幸能在绿、红、青、白、黄、黑六大茶类里转悠,方知茶外有茶。但不知怎的,我还是好这京韵京香的“茉莉花茶”,特别是在秋天品香高时,茉莉花茶更不离口。  相似文献   

9.
我不谙茶道,只听善品茶的朋友讲过“一尝、二饮、三品”的喝茶口诀和“头遍水,二遍茶,三遍四遍是精华”的茶道。原来,喝茶不同于喝汤,酸、甜、苦、辣、咸入口便知它需浅斟慢饮,反复品尝,才能得出个中滋味,倘若武松喝酒般连饮  相似文献   

10.
大理忆旧     
我不善品茶,也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不过在大理生活了几十年,最难忘的还是过去在大理喝茶的那些旧事. 茶事回忆 最近浏览电视,屏幕上跳出一个广告:“竹叶青平常心.”我以为是在说茶的,仔细一看,却是“竹叶青”酒的广告词.  相似文献   

11.
茶叶西传录     
刘善龄 《寻根》2002,(1):24-29
茶乃开门七件事之一,梁实秋《喝茶》云:“北方人早起,路上相逢,辄问讯‘喝茶么?一中国人以茶为人生必需品已有千余年,而饮茶在西方人的生活方式里渐渐占据重要的位置,却是近二三百年的事。“茶,消散了我的愁苦,它,使欢乐调剂了严肃,这饮料给我们带来了多少幸福,它增加了我们智慧和愉快的欢呼!”  相似文献   

12.
选择     
一日.与朋友闲暇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其中一位朋友.问我:“你说,一个人在世上,最难的是什么?”我略一思考,脱口而出,“是做人”!他看着我.微微一笑摇了摇头。接着说:“是选择!”  相似文献   

13.
阿拉伯人,对茶情有独钟,酷爱喝茶这已为世人皆知。走进阿拉伯世界,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也无论在家中还是上班、旅游,几乎没有不喝茶的,饮茶对于阿拉伯人的生活来说其重要性仅次于吃饭,位居第二位。阿拉伯国家东起西亚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中写鲁迅在东京的饮茶习惯时说:“鲁迅在写作时,习惯随时喝茶,又要开水。所以他的房间里,与别人不同,就是三伏天,也还要火炉:这是一个炭钵,外有方形木匣,炭中放着铁三脚架,以便安放开水壶。茶壶照例只是急须,与潮人喝工夫茶相仿,泡一壶茶只可二三人各为一杯罢了。因此屡次加水,不久淡了,便须更换新茶叶。”  相似文献   

15.
世界人民爱喝茶小阮中国人爱茶自不待言。除了熟知日本人喜欢饮茶,其他各国是否也有此爱好呢?知者甚少,或者还有误解认为老外只钟情咖啡、苏打水(汽水)、可乐、矿泉水之类的饮料,对茶自然不会青眼相加。事实上,各国爱茶者为数众多。日本的茶道闻名遐迩,虽说和中国...  相似文献   

16.
与吴裕泰资深茶艺师的会面,安排在吴裕泰王府井旗脱店的二楼茶馆。这里既能喝茶,又能博览茶文化,而且还收藏有一副传承了127年的“吴裕泰茶栈”老匾额,仿佛一篷古帆,载着老字号茶人畅游于茶海之中。“如果说质检员评茶是要评出茶的问题,那么茶艺师泡茶则是要泡出茶的极致。”  相似文献   

17.
明朝时期,大理苍山的感通寺里,住过一个和尚,名叫担当,诗书画三绝。他写过一首名叫《读骚》的诗:"山僧戒饮兴偏豪,解愤还须借浊醪;好置一樽于座右,助余佯醉读离骚。"也许是对大理那片人间最美的山水盆景心怀无限深情,当然也可能只是因为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前往感通寺喝茶,这首担当诗,铭刻我心,  相似文献   

18.
林河 《寻根》2001,(2):61-63
“虎食人卣”是商代青铜艺术中的精品,出土于洞庭湖畔的湖南宁乡县。造型是一只张着大口的猛虎搂抱着一位少女,好像要吞吃那少女的模样。一些学认定是“虎在吃人”,于是,这件青铜器便被命名为“虎食人卣”。  相似文献   

19.
高峰 《寻根》2014,(4):28-31
##正##近日一位朋友回国,在一起喝茶时,谈论到"清朝的留学生为什么不留在海外"这个话题。清朝末年,中国积贫积弱,留学生却大部分选择回国,尤其是精英分子基本上全回来了,中国近代史那进步文明的一页,无不用浓重笔墨书写着他们的业绩。而改革开放多年,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什么中国出去的留学生大多数不回国,反而削尖脑袋去混一个外国的绿卡?  相似文献   

20.
赵珩 《世界文化》2013,(6):34-35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港粤之风北渐,全国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广式早茶。广式早茶与其说是喝茶,不如说是吃广式点心。尤其在北方,饮茶就更在其次了。广东人吃早茶,倒是着实要喝一阵子茶的,红茶也好,乌龙也好,绿茶也好,总要喝得尽兴。一壶茶喝完,把壶盖子放在壶口和壶把儿之间,服务员就会为你续上水,这样一壶茶继续喝下去。难怪有人挖苦广东人是"早起皮包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