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确证理论是科学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探讨科学理论(假说)的真理性并为科学假说提出辩护。随着归纳逻辑程序设计新问题背景的出现,为科学假说提供解释和确证这一核心议题重新得到阐释。一般认为,传统的归纳逻辑程序设计问题背景对应于由皮尔斯对科学假说进行解释的回溯推理,而新的问题背景则对应亨普尔确证归纳假说的推理。用归纳逻辑程序设计的问题背景重新分析科学确证与科学解释,为亨普尔的"确证悖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可以看作是人工智能对科学哲学的一个贡献。  相似文献   

2.
实践是检验科学假说的最终标准 ,也是对科学假说的最高裁判。对科学假说进行实践检验之前 ,首先应当根据能动反映论的认识论原理和科学实践的规律对科学假说进行审查 ,这是对科学假说进行具体实践检验前的必要准备。对科学假说进行具体的实践检验 ,一般程序包括思维实践过程、具体实践过程和分析实践结果的过程三个环节。科学假说的实践检验的补充形式是逻辑检验 ,它凭借自身的优点能够克服实践检验的局限性。科学假说的实践检验与逻辑检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科学假说的检验过程中 ,既要重视实践检验的决定作用 ,又要重视逻辑检验的补充功能。  相似文献   

3.
在科学发现与科学证明的思维过程中是否存在逻辑性?是否存在某些可循的逻辑方法?这些都是合理重构发现逻辑与证明逻辑以及发现与证明的关系所不可回避的问题。为了深入研究科学发现与科学证明的一般特性,以及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科学发现与科学证明中的思维是否具有逻辑性?西方一些科学方法论家作了不同回答。培根和笛卡儿等人认为发现与证明的思维是逻辑的思维。在他们看来,科学认识活动就是运用可靠的研究方法,通过归纳逻辑或演绎逻辑的推理,从推理前提中发现新规律;而这种具有某种特殊逻辑模式的发现方法能提供比推论  相似文献   

4.
思考与求知     
思考与求知你想不想玩一个科学游戏?通过正确回答如下问题,你就能得出你要取胜须得多少分。为了判断你的得分,每次你如能正确回答第一个问题,你就得10分,能正确回答第二个问题就得20分;第三个得30分;第4个得40分以及第5个得50分。环境1在汽车排气中...  相似文献   

5.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名著《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曾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和探讨,中译本即将出版发行。这里,我们从评价该书的一些基本观点出发,引伸出一些新观点。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波普尔把科学发现的过程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假说形成以前的阶段,是经验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假说形成以后的检验,是逻辑学研究的范围。这一观点的提出,有重要意  相似文献   

6.
思考与求知     
思考与求知你想不想玩一个科学琐事游戏?通过正确回答如下问题,你就能得出你要取胜须得多少分。为了判断你的得分,每次你如能正确回答第一个问题,你就得10分,能正确回答第二个问题就得20分;第三个得30分;第4个得40分以及第5个得50分。鲨鱼1哪一种鲨...  相似文献   

7.
对探究式学习“提出问题”要素的若干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程序可以用类似如下的框图表示 :由这个程序框图可见 ,“提出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第一要素 ,也是探究活动的起点。本文试就提出问题这一要素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1.问题在探究活动中有什么意义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 ,也是连接探究活动各个要素的纽带。有了问题 ,才会试图回答问题建立假说 ,进而才会去制定方案、收集有关证据去检验假说。科学家波普说过 :“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 ,去发现知识 ,去实验 ,去观察。”所以可以说 ,科学探究始于问题 ,并以进一步的问题为转折。问题为科学探究提供了不竭的原动力 ,学生对事…  相似文献   

8.
特征法是就个体对象进行科学研究而建立假说的一种方法.在科学史上这是一种经常采用的方法.但对用此种方法建立科学假说在学术界研究得很不够.亚里士多德是如何提出大地球形说的,埃拉托色尼是如何测得球形大地的周长的,阿里斯塔克为什么能在公元前2世纪就创立太阳中心说,究其根源,无不是用特征法建立科学假说的结果.到了近代,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笛卡儿提出太阳起源的旋涡理论,开普勒提出的行星运动三定律,也都是根源于特征法的,在现代,有关太阳系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正>"假说—演绎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发现模式和科学研究方法,新教材必修二模块开篇就讲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突出了"假说—演绎法"的重要性。领悟并能应用"假说—演绎法",可提高大家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解题能力,大家必须予以重视。一、对"假说—演绎法"及其基本过程的理解1."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概念假说—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  相似文献   

10.
科学(science)假说是人类认识客观真理的方式,是理论思维和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科学假说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它在解决化学(chemistry)问题特别是在解物质推断题时最常用且最有效。  相似文献   

11.
一、认识假设假设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提出假设的目的是为解答问题而提出尝试性的回答,即进行自圆其说.然而假设都是在不完全或不充分的经验事实基础上猜想出来的,有待于实验的验证和证实,只有经过证实了的假设才能上升为理论.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观察和实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2.
溯因推理作为发现与解释的最佳方法,被著名哲学家皮尔士纳入与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并列的推理范畴。皮尔士及其后的科学哲学家较多地讨论溯因在科学发现与解释中的哲学角色问题,忽视了溯因运行的内在逻辑机制问题。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溯因体现出极大兴趣,并将其着力点转向逻辑进路上。溯因有其显著的逻辑特征:非单调性与动态性,以及影响其非单调性与动态性的逻辑参数,根据其逻辑特征与逻辑参数,选择不同的逻辑处理办法,建构不同的逻辑规则、语言以及模型。  相似文献   

13.
如果我们把假说方法当作工具的话,那么,对假说方法进行分析的方法,则可称之为假说方法的元工具。所谓假说方法,简言之,是指在科学发现过程中,主体在科学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假说,然后对科学假说进行检验、修正、评价,进而形成科学理论的理论思维方法。这种方法在人类科学发现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逻辑经验主义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周福祥一、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观逻辑经验主义作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一个流派,同所有其他学派一样,首先必须理解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个问题上,逻辑经验主义为科学哲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要回答哲...  相似文献   

15.
逻辑法,其方法论的意义,系指用抽象思维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科学史表明,这是建立假说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列宁指出:“任何科学都是运用逻辑。”爱因斯坦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也指出:“科学家的目的是要得到关于自然界的一个逻辑上前后  相似文献   

16.
以"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为课堂的主线,将摩尔根发现伴性遗传的思维按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过程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让学生体会科学的严谨性,领悟假说演绎的科学思想,理解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一天,皇帝问阿凡提:“人人都说你很有智慧,你知道这条渠的水有多少桶吗?”阿凡提回答道:“如果这桶有那条渠那样大的话,那就只有一桶水;如果这个桶有那条渠的十分之一大的话,那就有十桶水……”谁知道这条渠的水有多少桶呢?像这样的怪问题该怎样回答呢?机智的阿凡提回答得十分巧妙,他用了逻辑的假言判断来回答,想到有怎样的条件,就有怎样的结果。 逻辑学是关于思维的科学,它不同于其他有关思维的科学,它不研究思维的具体内容,而是抛开了思维的具体内容去研究思维形式的结构及其规律、规则,即研究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表述论证思想交流信息时所共同运用的逻辑形式、共同遵守的逻辑规律,其目的就是为我们在进行具体思维时提供必要的正确的逻辑手段和方法。所以学习逻辑知识其终极目的不仅仅在于牢牢把握形式、掌握形式所表现的普遍规律,而在于  相似文献   

18.
波普的科学哲学被称为批判理性主义,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批判逻辑经验主义的经验科学哲学,并对整个现代自然科学做出理性主义的回答。在波普看来,科学哲学、科学发现的逻辑、科学发现论和认识论都是一回事、认识论或科学发现的逻辑应当等同于科学方法论,而他的科学方法论正是证伪主义的方法论、或者叫做猜想与反驳。  相似文献   

19.
<正>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回答问题吞吞吐吐的情况。有的学生的确是不会,或者缺少自信;而有的学生本来是可以回答得更好,可由于心理问题或者技巧欠缺等原因,回答难以圆满,自己都感觉不舒服,更不要说是教师和其他同学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缺少表达的逻辑,心理素质较差,不懂得表达的方法。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打补丁",弥补表达上的短板。一、逻辑补丁,要体现完整意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由于在语言组织的时,没有明确的  相似文献   

20.
在科学课中,观察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证据,通过证据证实或证伪学生用来回答科学问题的假说(解释),从而最终形成科学概念。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收集到的信息量是很大的,作为科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这众多的信息中剔除对假说没有任何证明作用的信息,逐步提炼出能够证明(证实或证伪)假说的证据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