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唐”     
"唐"在古代文献中的最常用义为朝代名、国名、地名及姓氏."唐"的词源义为"大"、"高",与"堂"同源,其常用义还有道路、堤防、池塘等.因词义引中而孳生出"塘"、"溏"、" <阝唐>"等字,其中"塘"进一步引申出"驿道"、"驿站"、"报告"、"十里"等义.  相似文献   

2.
释“鲁”     
“鲁”字从“鱼”构形,其义当与“鱼”有关。但前人的一些解说,却有以讹传讹之嫌。查阅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确认“鲁”的构形是“从鱼从口,鱼变声”,其本义是“味美”。由“味美”引申出“嘉”、“美”之义,再引申出“大”义等等,从而整理出“鲁”的词义系统,  相似文献   

3.
释“鲁”     
“鲁”字从“鱼”构形,其义当与“鱼”有关。但前人的一些解说,却有以讹传讹之嫌。查阅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确认“鲁”的构形是“从鱼从口,鱼变声”,其本义是“味美”。由“味美”引申出“嘉”、“美”之义,再引申出“大”义等等,从而整理出“鲁”的词义系统。  相似文献   

4.
词语的“别义引申”不同于词汇学上的引申这里是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讨论词语的引申。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为临时交际的需要而申发出的非正式词语义,这就产生了词语的别义,这种引申方式即词语的别义引申。象这样引申出来的词语义(别义)和词语的原义是断层的、没有什么联系的。这些词语别义在一般性语文词典中是否收录的。词语的别义引申主要有三种类型:字面引申,译音引申和国俗引申。字面引申,是指通过词语的字面义引出与该词语  相似文献   

5.
"羹"、"汤"辨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中“羹”与“汤”现在多据王力说,释“羹”为浓汁食物;凭一个“羹汤”例,定唐代“羹”变为菜汤义,“汤”引申出菜汤义,也有以为一物异名、同词假借,至今混乱不清。考察羹的性质和特征可知,羹是熬煮的调味浓汤或薄糊状主菜,“羹”从未产生菜场义,只是至元代浓汤类划出羹。而菜汤姗姗来迟。唐宋时文献中的“羹汤”实指汤(热水)制的羹,不可误为菜场义的同义连用。“汤”经药剂、保健汤、茶汤等义到元代才引申出菜汤义,但所指实是浓汤类羹;至明代“汤”才成为菜场通称;至清代逐渐有取代羹成为餐食主菜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身分”是中古时期产生的一个口语词,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地位”义是其现代的常用义,但其本义为“身体某部分”。只有搞清楚“身分”词义发展脉络,才能正确理解本义“身体某部分”和现代常用义“地位”之间的内在联系。“身体,身子”义是“身分”词义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他意义都是以此为基础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  相似文献   

7.
“身分”是中古时期产生的一个口语词,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地位”义是其现代的常用义,但其本义为“身体某部分”。只有搞清楚“身分”词义发展脉络,才能正确理解本义“身体某部分”和现代常用义“地位”之间的内在联系。“身体,身子”义是“身分”词义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他意义都是以此为基础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  相似文献   

8.
说“直”     
“直”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一如《新华字典》所定义——不弯曲。考之先秦古籍,古代汉语的情况也并无不同,比如《诗·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皆为“不弯”之意。古汉语中“直”的其他义项也都明显地由此义引申而出。由此来看,不弯为“直”的本义应无什么问题。但到汉代,出了《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9.
刘畅 《教学随笔》2016,(3):142-142
在当代文化潮流下,人们所熟知的“二”已由单纯的数字义引申出“次等”义,又衍生出“愚笨”义而后发展出“呆萌”义,本文主要对“二”由一个数词发展为一个形容词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探讨“二”在当代社会中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熠熠生辉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0.
李巍 《语文知识》2008,(3):94-96
“吃饭”由“用餐”义引申出“维持生计”、“生活”义。这其间有着复杂的认知过程。文章尝试着从意象图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对其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1.
“通感”不仅是一种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修辞方式,也是一种汉语词义引中和词汇生成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以“清”为例,通过使用“通感”,“清”“从原有描述视觉感受的“明朗”义分别引申出了描述听觉感受的“清脆、空灵”义和描述触觉感受的“冷、凉”义,并进而形成了相关复合词。其它如“亮、尖、苦、厚、圆滑、逶迤”等词也均通过“通感”而发生了词义引申并生成新的复合词。  相似文献   

12.
读了袁庆述先生《朱子语类·方言俗语考》(载《语文研究》1990.4,下文称作“袁文”)一文,很受启发。但文中所释《朱子语类》(下文写作《朱语》)中“撮”的意义似可商榷。 袁文说《朱语》中的“撮”,“并非常见的,‘抓取’、‘摘取’之义,而是指一种用簸箕、铲子之类的工具装取泥土、谷物等散状、堆状物的动作,并由此引申出从尖端取走、从表面取走、从下面取走诸义。”“此字亦写作‘绰’”。简言之,“撮”是方言俗语词,因此不是“摘取”义,而是“装取”义,并引申出“取走”义,且又写作“绰”。  相似文献   

13.
侯庆娟 《语文知识》2011,(4):125-125
“肥”的本义是“多肉”,引申为“大”义,进而又引申出“肥胖”义。“胖”的本义是“芈体肉”。所以人们要说“减肥”而不说“减胖”。  相似文献   

14.
“报”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当罪人也”,当此义讲时,“报”与“执”和“挚”有语义上的联系。从“报”的字体构成及古文字字形分析可得出“报”的本义应为“以手压抑跪伏之人,使其服罪”,由此引申出祭祀,断狱、判罪之义。“报”与“复”同源,又有报答、报复、报告等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长期的使用中,“登临”一词文化内涵不断丰富,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登临”既是合成词,又是两个单纯词。合成词从单纯词发展而来。“登”有“上升”意,与“陡”为同源词,在早期文种,“陡”“比登”常用,楚辞时代后,“登”比“陡”常用。“临”本意为“视”,“面对”为引申出来的第二义。继承根本意的用法有“驾临”、“治理”、“威逼”,继承第二义的有,“到达”一义,“临”的宾语多是地势较低的河流、原野。自宋玉将“登”和“临”搭配使用后,这个词获得了空前丰富的色彩。  相似文献   

16.
反向引申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反向引申是理性的引申,依据逻辑上的相因关系可分为因果相因、终始相因、一体两面、一动两向等四个主要类型。反向引申中的相反两义具有“义相反而实相通”的关系,在性质上表现为有规律的、有条件的词义运动.是词义发展的一种途径。具有反向引申关系的相反两义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并不造成交际障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动趋式“V起”为研究对象,对此结构的语义进行共时的分类和探讨,并在共时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了分析“起”的意义演变和虚化历程,我们认为“起”的起始义并不是从结果意义中引申出来的,而是直接引申于趋向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调查"旁"在相关历史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我们发现:西周时期"广博"义是其常用义,春秋战国时期"侧旁"义产生并迅速发展,成为其常用义,汉代以后"广博"义逐渐萎缩,直至失去活力,仅存于古语词中,与此同时,由"侧旁"义引申出来的"其他"义出现,并一直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9.
狭义“有”字句、方言“有”字句都统一在“有”的“表存在”的本义下:名物、性状、事件的存在。由于“存在”是客观的,于是进一步引申出“肯定、强调”义。当客观肯定带上主观倾向性,变为人类对外界的判断时,“有”字的意义进一步由“肯定、强调”义抽象到“确认”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词义引申发展导致文字孽生词语分化的角度,分析了“辟”字和从辟得声的一组形声字,认为“辟”所表示的律法具有判分义,引申而有劈分叉,推排义、偏邪义、盘旋义、进而分化孽生出一批以“辟”为声符的形声字,成为一个通常称为“同源的古今字”的词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