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您想知道怎样写好新闻评论吗?您想搞好新闻评论工作吗?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新闻评论探讨》,可以满足您的要求。该书是新闻战线编辑部与潍坊日报社联合举办的新闻评论研讨征文的获奖入选作品集,共收入论文90篇,分别就新闻评论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邵华泽为该书题写了书名,并将他撰写的《党报新闻评论的风格》,作  相似文献   

2.
丹东日报关于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闻评论“开局之年十问丹东”的篇目为:《丹东,你准备好了吗?》《丹东,你的思想解放了吗?》《丹东,你有大局意识吗?》《丹东,你能不能留住人才?》《你怎样实现光荣与梦想?》《为什么要振兴农业?》《面对机遇,你急还是不急?》《是否还有值得骄傲的品牌?》《动真格的好吗?》《丹东,能不能再创辉煌?》这些评论文章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3.
你想考大学吗?你想自费出国吗?你想过目不忘吗?你想两眼放光芒吗?你想变成高个子吗?你想找个美人幽会吗?你想赶快发财吗?你想进入名人辞典吗?……你想什么就会有什么,你没有想到的别人也会为你想到了,但是,千万别忘了:汇款! 这是《北京晚报》1991年7月8日的一篇题为《虚假广告何时了》的文章对某些广告的概括。我们的广告很多是老老实实的,但是也有许许多多广告活象一个疯子,活信口雌黄,胡说八道,全无灵魂。  相似文献   

4.
读报的学问     
读报的学问是很深的。学会阅读报纸,是一个合格的通讯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美国记者杰克·伦敦曾经向他的学生发出过这样的忠告:“你想当一名新闻记者吗?那就得阅读报纸。”一个通讯员会不会读报,这不只是一个文化水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会”。通讯员应当具有政治灵敏。首先,应该在读报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特异功能——新闻鼻。提高发现新闻线索的观察力。经常听到一些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叫苦:“没有什么东西写呀!”他们时时都有“线索危机感”。我想问题可能在于他们不会读报。你说他们不会读报,也有点儿冤枉。因为,他们天天都读报,而且还抱着合订本读。只是他们读的方法和一般读者并无两样。这样读报能从报纸的字里行间发现一个新世界吗?能了解新的报道思想和洞察新闻舆论导向吗?显然是不行的。编辑方针,报道思想,舆论导向,往往深藏在一些新闻的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 “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吗?”“用脚底板写新闻.” “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杜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 “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不适合当记者,如果想发财致富,请不要当记者,如果对苦难冷漠,就不配当记者.”  相似文献   

6.
封面链接     
《美国新闻学评论》08/4-5报业:要生存就该大胆尽管大多数报纸还在盈利,但它们的发行量逐年下降,读者、利润和网站人气都在慢慢流失……报业到了恐慌的时候吗?也许。面对艰难环境,多数报纸选择瘦身,节省开支,削减投资。减少国际新闻。甚至版面都变小了。这样做可行吗?不!报业要生存就应该大胆进取。为什么不反击,坚持做好严肃新闻,重主信息市场,想办法赚更多钱而  相似文献   

7.
往往有青年编辑、记者问:工作几年后为何会进入“平台期”?要让自己整体水平再来个“飞跃”,怎样努力更见成效?经验证明,打好理论功底,正是决定新闻工作者成长进步的关键因素。那么,切入点在哪?个人理论修养的提高与媒体、与社会理论创新关系怎样?为帮助青年新闻工作者有的放矢地思考,实实在在领悟理论功底与理论创新,本刊请《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米博华和新华社山东分社副社长李锦回答了一组问题。 一、如何认识理论创新对一切发展的意义?你认为新闻媒体对解放思想、理论创新的推动作用有哪些? 二、新闻工作者对打好理论功底有渴望,但往往不知从何下手,你是怎样产生对理论问题研究的兴趣? 三、请结合个人实际谈新闻工作者提高理论修养的较实用、有效的方法有哪些? 四、近期读些什么书,思考、研究哪些社科领域的理论问题,哪些新闻理论方面的问题? 五、个人理论修养的提高与全社会理论创新的关系,对新闻媒体理论宣传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笔者长期在都市报新闻评论部做评论员工作。前不久我在评论版上发了题为《被动地"教人避税"没必要热捧》的时评后,有实习生问我:"你是怎么懂得会计这方面的知识的?我发现你对好多行业都很了解,如果这是必需的功夫,年轻人想当一个时事评论员是不是太难了,在这方面,你有啥好经验吗?"我当时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何况几句话也无法说明白这个问题,更没有捷径可走,于是对他说:"简单点来说,就是多接触社会生活、多了解各个行业的基本情况,多观察各种各样的人,多思考新发现的问题,时间长了,就有收获,不要急,慢慢来。"他点点头,似懂非懂,于是又答应他待我仔细想想后再一起深谈。一个多月来,我一直在思考他提出的问题。是的,时评是评论,作为媒体评论员,当然需要用读书的办法建立扎实、宽阔、系统的理论功底,从而构筑自己科学、正确的是非观,培养预见事物变化走向和  相似文献   

9.
甲:党中央要求干部专业化,你却提倡什么做一个“杂家”,这不是同中央的要求背道而驰吗? 乙:你理解错了。我说的“杂家”,是指新闻工作而言,并不是泛指各条战线上的干部。甲:可是有些人确实是这么认为的:新闻战线上的干部,各行各业都接触一点,各门知识都有那么一星半点,因此是“半瓶子醋”,“万金油干部”。难道你也希望新闻干部就局限于这么一个水平吗? 甲:且慢,咱们先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档电视评论类栏目,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的策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它甚至是在新闻编导之上.我们坚持新闻选择在先,新闻策划在后.策划需要做的工作,首先是对一周来已发生的新闻进行梳理、判断、核实,这个过程,有点像记者调查,要先解决以下问题:这个事件是大家应该关注的吗?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新闻学学者杰克.伦敦说过:"你想当一名新闻记者吗?那就得阅读报纸。"在我国,一位刚从事新闻工作的年轻记者向一位新闻界老前辈请教怎样才能做好新闻报道工作时,这位老前辈要他坚持阅读报纸,每天要看10条以上的新闻。在基层做新闻报道工作的通讯员,和媒体的专业记者相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用“第二人称”写作的新闻屡见报端。《新疆军垦报》1989年全年仅用4篇“第二人称”新闻稿,去年上升到10篇以上。在结构上,有通篇用“你”的,有在导语中用“你”的,还有在文中插用“你”的,消息中用“你”,通讯中也用“你”。鉴于此,本文对“第二人称”新闻作一番探讨。“第二人称”新闻具有接近性、亲切感《新疆军垦报》1990年4月3日二版上的一条消息是这样写的: (眉题)你想把自己打扮得更入时吗? (主题)八毛为你推出五十种新颖面料石河子讯你想让自己的衣着更加华美吗?你  相似文献   

13.
上个月,当我把自己的新书《想得很美——乌托邦的细节设计》,送给一位新闻界朋友的时候,他随口问到:“这是一本评论集吗?”当然不是。但是,他的问话使我忽然想到:这本思想史的通俗读物中真的与我的本行——新闻评论一点也没有关系吗?实际上,至少在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需求和在劳动交换领域的理想实验中,数百年来的人类思想史延伸进了当代实践,而且进入了新闻报道,这就使我在一篇新闻评论中与它正面相迎。  相似文献   

14.
“《食人》有冲动的成分。我想对人类的文化伦理道德做一个挑战,从骨子里做别人做不到的事。人,不就是碳水化合物吗?去年他们都用人体做材料搞行为艺术,没有创意,你抄我我抄你,真烦。我想通过这事赌一个开头,有点赌气。比狠么,这算做到头了。不刺激就不能引起思考”  相似文献   

15.
你想购买数码相机吗?市面上各种型号的相机让你目不暇接,哪款适合你呢?看过本文后相信大家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 数码相机的决定因素 很多人都想购买数码相机,但是用途各不相同。有的为了方便做网页;有的看中数码相机不用胶卷节省投资的好处;有的玩腻了传统相机,想试试新玩艺儿,同时也想饱尝一下能毫无顾虑地按下快门的爽  相似文献   

16.
高明勇 《青年记者》2016,(30):100-103
从2014年起,笔者受邀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导师,新闻评论方向.授课之余,不免会想,评论课该怎么教?正如中文系会为该不该负责培养作家而争论,新闻系负责培养记者、编辑、评论员吗?“评论课”能教出评论员吗?如果不能教,为何还要开设“评论课”?如果可以教,该如何教?“评论课”的教学目标、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习安排都该如何协调? 就笔者所知,当下的大学评论课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专职教师,比较知名的如中国人民大学之马少华,清华大学之周庆安,华中科技大学之赵振字,中山大学之陈敏等;一类是兼职教师,如《新京报》之王爱军,《中国青年报》之曹林等.  相似文献   

17.
设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的新闻作品应该能够调动读者的思维积极性,让读者在思索中阅读,引起阅读的兴趣。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先看下边这个例子: 亲爱的读者,你知道灯芯绒可以做夏天穿的裙子吗?上海绒布厂新生产的许多种灯芯绒中,就有这样新奇的品种。这是1980年7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消息《上海绒布厂试制出可做裙料的印花灯芯绒》的导语。有的同志评论这个导语“一落笔就不凡”。确实如此。“不凡’就不凡在它开篇就用设问,抓住了读者。以往,灯芯绒只宜做春秋服,作者却同道:“你知道灯芯绒可以做夏天穿的裙子吗?”并且说:“上海绒布厂新生产的许多种灯芯绒布中,就有这样新奇的  相似文献   

18.
苗荷芳 《新闻三昧》2007,(10):25-26
在编辑工作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基层通讯员或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这样问:老师,你说这件事可不可以写成稿件?你认为这件事有新闻价值吗?也就是说,他们不知道什么事件可以写成稿件,不知道新闻在哪里。对于一个熟悉新闻  相似文献   

19.
怎样写好广播评论?这是一个新题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还很不够。我们认为,新闻评论与理论文章和一般论说文是有区别的,新闻评论有更鲜明的政治性和更强烈的时效性。在新闻评论中,广播评论与报纸评论又有区别。只有弄清广播评论同报纸评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广播评论的特点,才能写好评论。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想出名并不是一件多么为难的事情。不需要金钱投资,不需要高等学历,也不需要什么出类拔萃的技能。想出名,关键看你会不会造新闻。所谓造新闻,就是要会造新闻事件。不是让你掂笔去做“写手”,而是让你自己做一次新闻事件的主人公。新闻事件造好了,自有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