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1 毫秒
1.
笔者从事了近二十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经历了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但不管是哪一种教材,编者都是按照单元进行编排,每一个单元则按文体组织,同一单元的文体又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使得整本教材内容一目了然,体例非常清晰.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版),每单元前面除了有一个简单的"单元说明"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导读文字,这样就为教师教学留下了充分发挥的空间.为此,编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法--中学语文单元教学法.  相似文献   

2.
英语新课程实施以来,其新的教育理念、课程设计方案,给我国的基础英语教育带来了诸多积极的变化。但是,教师们在肯定课程进步的同时,也反映了一些问题,如教材编者、教师和命题者对于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完全一致,有些教学内容不适合部分学生,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生。从表面看,似乎这些问题与课程没有直接的关系,实际上,这些问题却反映出课程本身构念上可能存在的缺失。从教育公平性的角度审视课程设计,本文提出可以选择一种解决方案,即增加教学大纲,其中包括核心大纲与扩展大纲。  相似文献   

3.
一、对《新课标》教材的认识今年我使用了《新课标》教材,对该教材有了初浅的认识:1.理念新颖,编排活泼,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2.全书图文并茂,深受学生喜爱。3.单元板块多,信息量大,词汇量大。4.每单元的话题设计合理,但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整合、充实。这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很有益处。因此使用《新课标》教材,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面临挑战,必须改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此套教材是顺应素质教育大目标而改编的,决定了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旧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以学生…  相似文献   

4.
巴基斯坦教材的伊斯兰化现象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一种完全客观、绝对准确的历史编写方式。毕竟不是所有的事件,甚至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能载入史册。编者们必须从众多历史事件中挑出他们认为值得记录的部分编入历史书。这些历史事件都与编者们的主观偏见、社  相似文献   

5.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英语新课标诞生了。新课标对于高中的教师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新课标突破、超越了以往的教材,以一个崭新的课题呈现在我们面前。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重新调整教学理念,让学生尽快适应新课标势在必行。首先,教者必须身先士卒,整体地了解教材编写的特点、结构、编者的意图,仔细阅读各个模块的各个环节内容和要求,在充分了解、掌握教材内容、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深挖教材,以教材为基础学会抛砖引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6.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材料和手段,遵循一定的编排特点和设计理念,然而没有任何一种教材是可以不经过改编、调整就完全适合不同的学生或教学需求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加以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著名英语教学专家  相似文献   

7.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教学这一单元,教师既要与编者对话,读懂教材的导航系统、内容系统、助学系统,也要充分认识提问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要根据每一篇课文的不同内容、特点、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让学生读懂教材,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提问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8.
印巴教育     
《广东教育》2009,(9):58-59
巴基斯坦教材的伊斯兰化现象 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一种完全客观、绝对准确的历史编写方式。毕竟不是所有的事件.甚至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能载入史册。编者们必须从众多历史事件中挑出他们认为值得记录的部分编人历史书。这些历史事件都与编者们的主观偏见、社会背景和政治立场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由于种种原因,编者在编写小学教材的过程中,对选入的文章作必要的修改是常见的,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发现,除了部分古诗词等特定文学形式基本忠实于原文外,大部分文章在选入教材时都作了不同程度的改动。一般地,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目光定位于入选教材的选文,很少追溯原作。事实上,将选文与原作进行对照阅读,引导学生分析探讨编者改编的原因和动机,学生在理解选文的基础上,对文本内涵会有更深刻的领悟,对文本的独特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一、暴露阻碍实验成功的问题,引导学生改进教材中的实验,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尽管教材上的每一个实验都是经过编者精心设计的,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动手能力要求.但实验的成功与否与诸多因素有关,并非每一个实验学生都能在短时问内完成,每一个实验都存在着关键的环节,这些关键环节不解决,将阻碍实验的成功,所以有时还需要对实验作一些改进.  相似文献   

11.
在落实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新的语文教材应运而生,为课改开辟了通途,新教材实验方兴未艾。全面理解、创造性使用新的语文教材尤为重要,直接影响着课改的成效。这就需要教师树立新的语文教材观。一、看重教材1.教材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编者通过语文教材渗透新课标的精神,语文教材是新课标精神的具体化。编者通过语文教材面对学生,架起桥梁,语文教材是新课标精神直接化。2.教材是语文教学任务的依据。教材的架构、阶段、组元、选文、练习……无不体现着理解、积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各项教学任务,是教与学的依据。3.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红色经典文章所占的比例不大,却不可或缺。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不忘却历史,感受爱国主义情操。这一点其实在任何国家的语文教材中都存在。可是就是这类教材,让教师们教得颇为矛盾。矛盾一:文本的单薄和历史的厚重中国革命的历史波澜壮阔,那些牺牲自我、英勇捐躯的先辈,用自己的血泪书写了无数个感人事迹,然而选入教材的仅仅是其中一个或几个事  相似文献   

13.
李心  钟铮 《教师》2012,(25):108-108
一、数学课堂的现状分析1.关于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个中介物。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新课标教材的显著特点是将知识点分散呈现,体现了螺旋上升的教学思想,更需要老师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部分老师用惯了以前知识体系完整的老教材,对新教材感到有些无所适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知识点分散。由于教材的知识点很分散,甚至有的知识点在练习题中出现,也有一部分原来在中学教材的知识点在如今小学教材中出现,导致老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对新教材缺乏一个整体的感知和把握.不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各学段教材、全套教材中的地位与目的要求,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满足于完成本节课的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后续学习和长远发展。(2)教材解读不深入。由于日常及班队等方面的工作较繁琐,教师真正静下心来研究教材的时间较少,不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对教材的认识过于肤浅,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准,没有真正挖掘到数学的本质。造成了备课不充分,进行教学设计时缺乏自己深入的理解、设计和创新。甚至和实际的课堂教学不相符。2.关于学生  相似文献   

14.
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课文在入选教材的时候或多或少做了改编。使得编者的文本不等同于作者的文本。我们在备课时对比编者和作者的不同思考,确定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的资源,让教师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拥有对教材的话语权,做主动的课程开发者,这也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5.
陈剑 《中国教师》2014,(19):67-69
<正>一、引言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材料和手段,也是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主要依据和来源。然而,纵观已有教材,其缺点和不足还是存在的。首先,任何教材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比如现有英语教材中仍然有不真实、不地道或无意义的语言材料,存在教材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周围世界等问题。其次,任何教材一般都不是为某一特定的学习者群体编写的,因此不可能完全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由于教材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试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教材改革与建设是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好的教材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要求,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有利于学生进行合作和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使教材更加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习对象的需要。然而,教材版本虽然很多,教师的选择却不多,大部分学  相似文献   

17.
吃透编者意图,是正确、合理、科学地用好文本的前提。当一篇文章选为教材,作为教师就必须既要明白作者意图,更要明白编者意图,这样才能努力实现教材预设的目标。当然,教材中选人的每一篇课文仅仅是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所承载的.除了作品固有的思想旨趣,更承载了编者预设的知能体系和价值标准,承载了社会对学子的殷殷希望。因此,文本解读不仅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更是体会编者意图的重要手段。如苏教版在每册教材开头均安排有一个“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系列内容,  相似文献   

18.
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教学尤为特殊.剖析语文教学的思路,可概括为四种思路:即教材编者思路,课文作者思路,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 语文教学的四种思路,各有不同的性质,属于不同的范畴,在不同的阶段各显其重要性. 教材编者思路具有人为的规定性和针对性,是师生思维加工的重要信源.教师的教学思路是一种使教材的知识信息按学生的思维实际重新加工组合,并采用适当的传递方式传授给学生.  相似文献   

19.
1 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材,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知识体系性强的特点,继而替代于猜想、实验等一套特点鲜明、时代感强的物理教材,新教材的编排体系无疑更符合中学生感性的认知友展规律。然而,基于课程逻辑顺序与学生知识认识的升华顺序,这种编排也必然使知识的呈现相对“散”——特别是综合性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过程。鉴于此,教师布置周密的教学活动是完成这一目标的补偿环节。因此,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面临新的任务:将教材中相对零散的知识整体化和系统化,使教材中的探究活动的认知过程,升华为获取知识的系统结构,融为完美的统一体。因此,我在新课标实施的教学活动中,对于新课标下的知识相对离散的实验教材,通过反复实践、探索出:在每一节、每一章教学结束时,以引导同学写章末小结为切入口,培养大家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教材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材料和手段,也是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主要依据和来源。然而,"任何教材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比如现有英语教材中仍然有不真实、不地道或无意义的语言材料,教材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周围世界等问题。其次,任何教材一般都不是为某一特定的学习者群体编写的,因此不可能完全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由于教材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不应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