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合作式学习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发扬了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真正使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使课堂达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良好的教学模式。它能够减轻学生在参加语言交际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焦虑心理,使之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2.
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改,要迅速用新三中心的教学观念武装头脑,即“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来取代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笔认为其中“以学生为中心”应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观念转变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掌握科学化知识的主渠道。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一讲到底,实行“一言堂”教学,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气氛沉闷、压抑。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素质教育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把过去的“一言堂”变为“群  相似文献   

4.
TESL课堂中权力分配受一定的教学理论制约,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式赋予教师极高的权力,教师剥夺了本该属于学生自己的权力,显代交际法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在课堂中应各定其位,各司其职,这样,师生权力分配就会达到均衡。  相似文献   

5.
英语教师的课堂角色与“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课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教师的课堂角色与“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课堂蔡亦姝现今在我国的英语课堂上,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管理(teacher-centeredclasroommanagement)。不难理解,以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为很多英语教师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6.
庞妙娟 《广西教育》2013,(30):52-53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长期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课本)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中心,教会学生课本中的知识是教师的最高目标”的倾向,忽视学生的接受程度。为此,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问题“预设”,对学生的现状要心中有数,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遵循合理性和可行性,避免“是”“不是”“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的、学生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的问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设计课堂提问要以生为本,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课堂从“教”走向“学”,建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是新时代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在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的建构中,教师的教要促进学生的学,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凸显,师生共同走向学习中心课堂的建构。如何走向学习中心呢?如何让教师的“教”更加有助于学生的“学”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起着关键的作用,推动着学生学习的进程。从学生学习的视角来设计课堂提出的问题,会改变单向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灌输的课堂提问。教师应想方设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表达,明白教师的“教”仅仅就是起着关键处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对于课堂提问的学习导向要有清晰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英语专业高年级的教学,尤其是师范教育,应该重点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一听、说、读、写、译等,为此,应该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帮助他们积极课堂讨论登台表演,试做“小教师”;督促学生用英语思考、回答问题;变传统的单维度考试为多维度考试,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相似文献   

9.
本文讲述了中国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笔者尝试将其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鼓励、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际活动,尝试使用第二语言,使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外语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本以建构主义理论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为背景,从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情境”创设,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协作”学习,以课堂为阵地进行“会话”商讨,以创新为目标进行“意义建构”四个方面探索了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逻辑讲解传授式的教学过程转变为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1.
陈瑜 《中学文科》2007,(12):30-3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合作学习这种新形式越来越被广大政治老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也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有效地创造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思想政治课从“枯燥无味”到“引人入胜”;从“背完就扔”到“终生受益”,培养了学生能力,增强了学生的道德修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内涵20世纪以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学生逐渐成为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深入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要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教育教学材料。在课程的每个决策环节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而不能一味满足教师的愿望,课堂教学的中心已开始从教师逐步转移到学生身上。在当代外语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已深入课堂,教师的角色已从课堂的控…  相似文献   

13.
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长期以来。教师受传统教育的思维定势和习惯心理的影响.在教学中已习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授”与“受”的关系.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者和接受者.学生的学习与思维空间被固定在课堂上书本中。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宋帅 《英语广场》2023,(7):117-120
设计师要以客户为中心,精心设计出让客户满意的作品,而教师就如设计师一样,要“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出让学生满意的课堂。这也就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而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此外,很多教师只注重对课程进行宏观设计,而忽视了对每一节课的设计。本文以《综合教程3(第二版)》“Unit 9 Chinese Food(第9单元中餐)”为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进行了高校基础英语课程教学设计,以期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一、“两课”教学进网络的必要性 1.高校“两课”课堂讲授的缺陷第一,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两课”的积极性。课堂讲授是以“两课”教师的活动为中心而进行的,“两课”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尽管这些年来许多“两课”教师纷纷进行教学改革,采取增加讨论和学生发言次数,引人多媒体教学,组织学生开展“两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以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两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应运而生。它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广阔的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必将对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在教育观念上,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而网络教学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以学生自身的学习为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师生关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型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民主型,教师在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7.
政治课教学长期以来是“注入式”、“满堂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思维”,课堂是教师的“讲堂”而非学生的“学堂”。教师基本上占据了课堂的所有时间,而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很少或没有,这样,学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是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我,让每个教师都形成最幸福的教育人为目标,以教师主导下的“学”为中心,以预习、展示、反馈为基本流程,以导学案、小组建设,课堂评价为抓手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多环节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9.
英语作为高中重要的语言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要关注学生内化、吸收情况,才能够更好地构建英语课堂,提 升课堂教学效果。目前,我国高中英语课堂构建仍然以教师为 主导,没有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导致高中英语课堂 与学生适配度不高,学生难以真正融入高中英语课堂当中,影 响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故此,文章将探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 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必要性,研究如何科学构建高中英语 课堂,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旨在提升高中英语课堂构建 水平,实现科学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谈课堂提问     
查泽林 《教育艺术》2002,(12):26-26,40
设计好课堂提问 ,在教学中能变学生被动地“听”、消极地“学”为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学” ,可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及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课堂提问 ,可将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即教师的“教”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进行。课堂提问 ,也应允许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一、课堂提问类型1 课前提问 :传授新知识之前 ,提出前节课重点内容问题或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问题 ,既起到复习巩固作用 ,又能迅速地集中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积极的思考状态 ,便于组织课堂教学或导出新的课题。2 课间提问 :新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