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王皓是近年来中国直拍创新打法探索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名杰出运动员.对于王皓反手位的防守及其技术的运用一直吸引着全球的教练员、运动员甚至包括广大乒乓球爱好者的目光.随着改大球、11分制及无遮挡发球规则的相继出笼,运动员的发球、发球抢攻优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同时,对运动员的防守--特别是第一板的防守又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对王皓反手位第一板防守技术的观察与统计分析,阐释了王皓反手位第一板防守中针对不同来球正、反手使用比例及回球力度、落点、效果等各项技术运用的情况与特点,探讨了直拍正、反两面进攻型选手反手位第一板防守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与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第28届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半决赛柳承敏技战术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探明柳承敏(Ryu Seung-Min)在第28届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半决赛连连获胜的技战术运用特点,为中国乒乓球队日后的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依据.运用文献资料法、录象观察法、三段指标法、数理统计法、单项优势技术与劣势技术分析法,对第28届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半决赛柳承敏对瓦尔德内尔,决赛柳承敏对王浩的两场共计11局比赛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在这两场比赛中,柳承敏的最强项是发球技术,其次是反手位侧身拉斜线和正手位拉斜线,而相持段的正手位与反手位防守是他的弱项技术.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优秀羽毛球单打运动员不同发球球路的特点,了解当今选手更多使用反手发球的原因,以便为运动员实战中判断对手的发球球路及提高发球水平提供参考依据.使用两台高速摄像机和表面肌电仪对运动员的三种不同发球球路(短球、平快球、高远球)动作进行三维运动学和相关肌肉电活动水平的同步分析.结果表明:反手发球的各个分期的时间要显著短于正手发球(p<0.05);反手发球时肌群激活达峰值的时间表现为近端肌肉激活较早,远端肌肉的激活较晚;与正手相比反手发球时肌肉激活达到峰值的时间较晚.结论:从实验数据出发证明了选手在比赛中应更多地使用反手发球,对于羽毛球发球这种精准类动作在平时训练中应该建立精细的神经肌肉支配模式.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优秀运动员第一板防守技术的观察与统计分析,阐释了抢先上手与第一板防守中各项技术运用情况的特点,揭示了进攻与防守过程中“凶”与“稳”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赛录像观察法和专家访谈法,对樊振东的技术体系进行详细了解和全方位的考量与评析.研究表明,樊振东的技术颇具特色,其中富有特色的逆旋转发球、更具压迫性的反手台内拧拉、单板质量极高的正手弧圈、反手挤压式弹击防守等是其技术体系中的亮点,沉稳的性格也塑造了樊振东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志品质;但过分依赖反手台内侧拧接发球技术、整体技术风格过于单一、发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等是其技术不足.对樊振东的未来发展道路进行了思考,对其技术优化提出了建议.以期为今后横板选手技术结构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统计了中、外羽毛球女单运动员在世界顶级赛事中每局比赛接发球技术的使用情况,其中包括发球技术的合理使用、发球落点和接发球的效果。研究发现:国外运动员的反手发网前小球和平射球的使用率高于中国运动员;以正手网前球和高远球为主的中国女单运动员,在发球技术使用上较少使用反手发球,中外运动员在反手平射球和反手网前小球的选择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发球区域上,中国运动员在发2号区域上高于外国运动员,而国外运动员主要集中在1号和5号区,特别是后场6号区是后场发球中比例最高的区域,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存在显著性差异的2号区域。在接发球技术上,中国运动员接发后场球时,杀球最多,其次是高球和吊球,而在接发网前球时,以网前挑球和网前搓放为主;相较于中国运动员,外国运动员在后场接发球中杀球的应用率更高。就接发态势而言,中国运动员与外国运动员相比,接发优势和均势明显增多,而接发劣势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7.
发球技术是羽毛球比赛中制胜的关键。对少年儿童和初学者来说,应以正手发球为主,反手发球的技术可以适当向他们介绍。~是因为少年儿童腕力小,控制不了手指;二是反手发球动作难度大,少年儿童难以掌握。因此,在训练中应从发高运球、平高球、平快球、网前球等正手发球技术为主,以便于运动员掌握。各种发球技术不同,现将几种发球技术的要领及优点浅析如下:l高远球1.l自使:把羽毛球发得又高又远,使球往对方后场上方飞行;球的运行路线与地面所形成的仰角要大于45“;球在对方场区底线附近地面垂直而降落。1.2优点:发高运球迫使对…  相似文献   

8.
以高校高水平乒乓球队为例,论述了直拍生胶打法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即发球与发球抢攻、接发球与接发球抢攻、正手攻球、相持、防守、直拍横打训练等.  相似文献   

9.
析王皓在雅典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技战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直拍横打的代表王皓在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不敌直拍单面攻的韩国小将柳承敏,使人们对直拍横打的新打法有所质疑。为了找出王皓的失败的原因,对王皓在雅典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中的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和相持段的技术进行统计并分析。结果表明:柳承敏对王皓的发球比较适应,使王皓发球抢攻中失误较多同时发抢时反手横打用得过多,造成得分率不高;接发球段技术新颖,战术多变,效果好,但打关键球能力较差;相持球进入状态慢,调整时间长, 在相持中率先起正手占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东京2020奥运会”的推迟为国乒积极应对深入备战争取了时间,同时也对日本新星伊藤美诚为代表的现代颗粒打法带来了机遇。在传统三段法的基础上,运用卡方检验对伊藤美诚与国乒主力近期的比赛样本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伊藤美诚的发球落点和第3板抢攻方式对比赛结果无显著性影响,接发球击球技术对比赛结果有显著性影响,相持段最后1板的击球方式对比赛结果有非常显著性影响,同时验证了回合中按照时间序列所运用技术对于比赛效果的显著程度。发抢段中发球质量高,“中路长球”的威胁最大,“反手弹”和“正手拍”是第3板抢攻的主要手段,抢攻配套稳定,“正手拍”技术特点突出。接抢段中“反手侧喇”技术的运用丰富了接发球体系,但是过于凶狠的弹打技术以及对反手的依赖也会造成较多失分。相持段防守技术的运用是伊藤美诚的明显漏洞,直接导致了相持段得分率不高。建议在与其对阵中必须抢先上手、占据先机,提高击球质量以遏制颗粒打法“弹”“拍”等特长技术的威胁。  相似文献   

11.
本论述了掌握乒乓球直拍横打技术的现实意义;指出了直拍横打的技术种类和动作要领:介绍了直拍横打的训练方法以及战术运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教学实验和数理统计法,以普通大学网球选修初级班80名男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金泰尔封闭性-开放性技能连续体理论,设计了渐进型教学法应用于网球课正反手击球技能教学中。研究结果表明:同传统网球正反手击球教学相比,在动作技能教学中利用金泰尔二维分类理论,由易到难,实施渐进型技能教学对掌握开放性技能学习更加有效,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动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网球专业运动员和初学者在单手反手(单反)击球过程中技术差异,判定网球肘潜在危险因素,并为预防损伤提供生物力学依据。采集10名网球专业运动员和5名初学者(男)单反击球动作的运动学、动力学及肌电数据。结果显示专业组击球后球速、碰撞力峰值均显著大于初学者组。专业组肌肉激活顺序比初学者组更有效合理。在挥拍阶段,肱三头肌积分肌电与击球后球速、旋前圆肌积分肌电与击球前拍速和碰撞冲量均显著相关。初学者较小的碰撞力却相同的肌肉激活水平,击球时仍保持较大前臂旋前状态,使碰撞力加载的扭矩更大,此扭矩在网球肘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单反击球技术中运动学、动力学和肌电特征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是一个肌肉协调活动的过程,破坏了这种协调性,就可能导致损伤出现。  相似文献   

14.
探寻有益于网球反手技术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网球正反手核心技术的均衡发展。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网球正反手技术教学顺序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大学体育网球选修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先学习正手技术的对照组还是后学习正手技术实验组,统计学意义上两组正手的成绩都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先学习双手反手技术后学习正手技术的实验组双手反手的成绩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建议:大学体育网球选修教学中,尝试采用先学习双手反手技术再学习正手技术的逆向创新思维网球教学方法,反手技术与正手技术教学间隔时间不宜过长,且正反手击球技术是一个连续学习的过程,要不断的重复练习。  相似文献   

15.
谈网球正拍和反拍击球技术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网球正拍和反拍击球技术的环节和各环节的要领进行了新探和理顺,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了它们的教学流程、教学关键点以及学生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等内容,旨在交流网球教学经验和指导网球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以德国乒乓球选手波尔和奥恰诺夫为例,对二者技术体系中的短板进行深度剖析,指出,无绝对的正手弧圈技术能力、欠缺娴熟的反手台内拧拉技术成为了二者技术体系中较为关键的技术短板,此外反手技术过于单一、缺乏精细的控球能力也制约着二人技术发展。旨在明确当今国外选手的技术短板,为今后国外选手技术体系的构建和国际乒坛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运用瑞典Qualisys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对11名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正手中远台拉冲和反手中远台拉冲的技术动作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正手中远台拉冲提高挥拍速度的主要环节在于转腰和挥大臂,其次为收前臂和甩腕;反手中远台拉冲提高挥拍速度的主要环节在于甩腕和伸肘,转腰的作用较小,其主流技术动作并没有充分发挥出转腰和挥大臂的作用;正手中远台拉冲之所以能获得较大的挥拍速度主要在于其肩部的转动(即转腰的发力)和挥大臂这两个环节明显优于反手;若反手中远台拉冲时稍向非持拍手侧引拍并适当加大肩背部的反转幅度,其在挥拍击球时能更充分地发挥转腰和挥大臂的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反手中远台拉冲的击球质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乒乓球优秀运动员郗恩庭、郭跃华、曹燕华所使用的加转弧圈、前冲、侧旋弧圈在技术运用、技术动作结构与身体肌能配合上进行了介绍、研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