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冯至因为鲁迅的评价而声名鹊起。鲁迅对冯至的评价来源于他本人对中国新诗的整体认识,也来自鲁迅内心深处的艺术期待。从这个意义上看,冯至的诗歌表现很好地符合了鲁迅的思想认识。冯至和鲁迅一样,是在中国诗歌传统的欠缺处开始新的思考的。他通过"远取譬"的艺术方式推进了艺术的自我更新,这样的努力无疑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冯至笔下的自然经历了前期和后期的转变,也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冯至的自然与五四及以后时期诗人笔下自然的不同;冯至受存在主义影响,加之中国古典文化的浸染的“秘响旁通”对其诗歌中反复出现的自然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是自然让冯至完成了“蜕变”,探索山水自然在其诗歌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冯至作为一个从五四时期走向革命年代的中国现代诗人,被置于传统、现代与革命的三重空间中。冯至的诗学探索也呈现出三重面向:承袭古典诗歌理论,主张诗歌的抒情性;吸收西方现代诗歌理论,丰富新诗形式;回应时代诉求,强调诗歌创作的严谨与真实性。在这三重空间中,冯至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演变,诗歌自身也产生一种对“新形式与新格律呼唤”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4.
冯至的诗歌在中国新诗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诗歌风格独具一格。从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冯至诗歌的艺术特色:“孤独”的诗人情怀、“明心见性”的哲理沉思以及中西结合的艺术手法。诗人的深情与哲人的沉思、古典意蕴与现代精神皆完美地融合于他的诗歌中,使其诗歌具有恒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诗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对冯至的抒情诗作出高度的评价,认为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对冯至诗歌作出如此高的评价,和当时诗坛以及鲁迅个人的审美趣味有关,同时与鲁迅个人的情感经历也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西南联大诗人群的智性诗写作,把感性形象与哲理思辨完美统一,从而将中国现代新诗推向了智性化、现代化发展的新的历史高度.冯至与穆旦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智性抒情诗在新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冯至的诗歌以客观的方式、深蕴的哲理、朴素的意象自由地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切感受与体悟,他清醒平和地面对生活的本相,给浮躁的诗坛带来沉思与淡远.穆旦的诗歌以充满矛盾的意象和自由伸展的主体意识描述了在现实生活中充满荒诞无奈的真实感受与体验,一生的创作都体现出理性思考的力量以及由此引发的丰富的痛苦.  相似文献   

7.
冯至的《十四行集》因其形式和内容的完美融合而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独特存在。以其诗歌对于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存在方式为切入点,通过对生命与死亡、独立与联系之辩证关系的分析,可以透视出冯至《十四行集》的生命存在意识。冯至对于生命存在意义和存在状态的沉思与追问最终的指向是"正当的死生"和"独立的担当"。  相似文献   

8.
作为典型西方格律诗的十四行诗,在引入中国以后,许多现代作家和诗人都有所尝试和创作.而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十四行集>以成熟的中国式风格和所达到的成就为中国的十四行诗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于十四行诗的移植一直走的是一条中国化的道路.这些也正是冯至对十四行诗在中国的移植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9.
马晓培 《文教资料》2008,(28):142-145
从浪漫抒情转向哲理沉思,再到自我否定,赞美自然人生,冯至的诗歌创作走过了一段执著追求的心路历程,从<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到<十四行集>的每个单个诗集中,冯至都在用心书写着自己的诗歌追求和人生感悟,由浪漫而哲理,由艺术而人生.冯至的诗歌也如其人生一般,本文将重新解读三部诗集,整体性的透视冯至的诗作人生.  相似文献   

10.
冯至研究近年得到较大发展,但视角多集中在他四十年代的较为成熟期的创作。在新诗最初的十年里,冯至这一流派定位模糊的诗人取得的成就和贡献少有人触及,本文着力评析冯至早期诗歌创作,认为冯至早期诗歌在匆促的时代脚步下却保持了一份少有的雍容、理性,在一片激情的喧哗声中锤炼出内敛的节制,从而使其诗具有了超越时代的诗歌张力之美。  相似文献   

11.
现代作家老舍、吴组缃、王冶秋、何容等为冯玉祥先生的诗集作序 ,全面评介了他的诗作。冯玉祥的诗作及其评介的文字 ,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昆明相对民主自由的政治社会环境和独特的自然环境,重新唤醒了冯至已经沉睡了近十年的创作意识。受到里尔克诗是经验的理论的影响,经过长期的经验的积淀,冯至在宁静而充满现代气息的昆明西南联大发现了由经验上升为诗歌的契机,特别是从昆明的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中获取了诗歌的意象,创作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第一部《十四行集》。昆明和西南联大对于冯至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丰湖美景引起了黄遵宪对人生道路的思索,并创作了一批诗作。游丰湖诗反映了中国青年士子受西方社会文化影响之前的基本状况。在诗中,黄遵宪已发出了改革传统的呼号,甚至表达了对于传统学术文化的批判,但他仍未走出传统。在诗中,黄遵宪表达了以苏东坡为偶象和以宋湘为学习榜样的思想,同时,也揭示了师从苏轼和宋湘的学术渊源。  相似文献   

14.
李中峰先生是当代西部一位杰出诗人。他热爱传统文化,文化功底深厚,具有浓郁诗人气质,几十年来创作的诗赋近3000首(篇),其特点一是众体皆备,诗词曲赋文兼写,诗歌以格律诗为主,格律诗以七绝见长。二是题材广泛,咏怀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新田园诗既描写原生态的山水田园自然风光,又体现了当代农村的新风尚;讽喻诗继承了中国诗歌的"美刺"传统。三是风格多样,其中有一些七绝佳作令人拍案叫绝。中峰先生的诗赋创作继承了中华古典诗赋的优秀传统,又能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中峰先生以及当代许多传统诗歌创作实践是对后现代非诗化诗风的矫正。将当代众多的创作古体诗赋的作家屏之于当代文坛之外是一个很大的缺憾。研究当代文学的学者不能只把眼光关注到小说、散文及现代诗上面,应该放开眼光,抛弃陈见,关注那一大群以古体格律诗为载体来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诗人及其他们的创作。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论起苏词,多以“豪放”赞之。苏轼天性豁达、侠骨峥峥,创作中,刻意要“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形成其词豪放、旷达风格。但苏词中还有一批叙写儿女私情、离愁剐恨之作,婉约柔美,纤丽清新,剐有一番风情。通过对苏轼具体词作的分析,可以看出苏词特有的艺术风格应是:纤丽与雄壮齐飞,婉约共豪放一色。  相似文献   

16.
毛翰诗歌充满着东方情调,尽管这种情调的孕育缘于古典文学的深厚修养,然而,毛翰诗歌格调的清新却未必就是古典的,倒是首先体现为毛翰的文化心理结构,其次便是诗人感知当下生活的特有方式,最后才体现出诗人的语言结构。由此我们现在可以约略地看出古典与现代是如何处于一种转化的关系之中,而并非是惯常所见的简单二分或是截然对立的那种关系。诗人的内心出现的应该是一种社会转型必然带来的相关境遇的焦虑和内心疼痛,毛翰便是常常如此地忧郁和惆怅。  相似文献   

17.
王士镇的诗歌以“神韵”说为指导,强调言外之意,含蓄蕴藉,深得诗之本旨和艺术创造的真缔,并与清初变化了的社会心理合拍,受到皇权的关注和眷遇。其神韵诗追求文外之美,冲和淡远,风致清新,继承王、孟一派的家数,含情绵渺而纡徐曲折,惨淡经营却不露斧凿痕迹,音节流利跌宕,词句明隽圆润,令人回味遐想,把我国诗歌的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张扬到极致,在诗歌史上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周易.说卦》所揭示的易学精神深刻地影响了毛泽东一生及其文学创作。人生方面,毛泽东一生好携风雷行;文学创作方面,毛泽东巧化风雷润好诗。虽然毛泽东晚年的文化焦虑多有不合时宜之处,但其中所包含的英雄贵时、趋时开新文化大义不应否定。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分析冯至在四十年代发表的以《十四行集》为主要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歌,旨在揭示出浪漫主义这一重要诗学要义在其诗歌中潜移默化的嬗变,并以此来说明外国诗人及其诗学理论对冯至的影响。可以这样说,1920年代兴起的中国新诗中的浪漫主义在1940年代并没有消失,而是隐秘地被诗人们以现代主义的技巧和手法表达出来。诗人冯至的现代主义诗歌就是一个蕴含浪漫主义因子的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