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于我国广大读者来说,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并不是一部陌生的作品,五十年代末期它曾与同名电影一起被介绍到我国。文化革命初期这部反映法西斯战争给苏联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作品被作为“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黑旗”而遭到批判,罪名是“贩卖和平主义,反对革命战争”,“兜售活命哲学,美化叛徒懦夫”。七九年第五期《学习与探索》发表了吉林师大外语系苏联与东欧文学研究室写的《评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一文,对这部作品进行了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2.
肖洛霍夫是二十世纪俄罗斯伟大小说家.他的小说艺术何止影响了俄罗斯一代作家,甚至不仅俄罗斯的作家.但是关于小说创作的诗学问题,他本人没有系统的论述,而且很少论及,我们这里所论述的肖洛霍夫小说诗学,大多是根据他的小说作品所做的分析概括.一 肖洛霍夫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蔚蓝色的原野》初版时有一篇作者自序,对所谓“银白色的羽毛草”的“芳香”和“没闻过火药味的作家”的“娓娓动听”的战争故事,发了一通议论.那是初出茅庐的肖洛霍夫对当时文坛上流行的虚假浪漫主义的一种揭露和讽刺,同时表  相似文献   

3.
《大教堂》是美国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雷蒙德·卡佛所写的小说集,属于他晚期的代表作品。《大教堂》一共被分为十一篇,它们分别讲述了各自的独特故事,它有着看似松散实则遵循着严密布局的结构,而且不论是在作者和作品还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甚至是其作品的篇章之中,都严格遵循着他的文学语言观,这使得小说整体有着十足的张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21世纪的时代思维观照并解读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小说对苏联农业集体化过程的真实反映显示了这是一个苦难的历程.人物塑造表现了人物深刻的人性,写出了“人的魅力”。小说的悲剧性结尾表现了作家浓浓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5.
一曾经有一篇苏联小说在1956年12月31日~1957年1月1日的《真理报》上全文刊出,结果被市民抢购一空。不久莫斯科广播电台全文广播这部小说时,市民们驻足街头聆听,不顾寒风扑面,很多人流下了辛酸的眼泪。这部作品就是肖洛霍夫的《一个  相似文献   

6.
《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肖洛霍夫是前苏联建国后的第一代作家。他因“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①,曾荣获196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肖洛霍夫的“顿河诗史”以顿河哥萨克的历史和现实的生活习俗为题材,提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苏联国内战争、农业集体化运动和卫国战争等历史阶段的顿河哥萨克生活和斗争的生动画面,包括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史诗巨著《静静的顿河》、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短篇名著《一个人的遭遇》和其它作品。其中,《静静的顿河>是“顿河史诗”的中心篇…  相似文献   

7.
<正> 肖洛霍夫是著名的苏联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和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在世界各国拥有大量的读者,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他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作家。很多评论家,把他列入经典作家之列;也有极少数人把他贬得一无是处。在他创作的初期,当他受到攻击时,斯大林曾为他辩护;在旧中国,鲁迅曾热情向中国人民介绍他的作品;在十年浩劫中,林彪、“四人帮”之流曾直接点名攻  相似文献   

8.
文艺作品独到的艺术构思,说到底就是作家对生活的新发现以及他为了表达出这一新发现而创造的艺术手段。因此,在艺术构思上具有独创性的作品,既表现着作家对生活现实的独到见解,又表现着他在艺术上的新探求。方之是一个对生活和艺术富有探求精神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内奸》,就是一篇在艺术构思上颇有独创性的优秀作品。它的深刻的革命现实主义猜神,通过独特的艺术构思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就如同照像那样,每个人都在选择自己摄取生活风貌的角度,方之在《内奸》里所选择的反映生活现实的角度是独特的。谈到这一点,我不禁想起有关《内奸》遭遇的一件往事。那是一九七九年二月的一天,我在一次座谈会上见到方之,问他道:“老韩(他叫韩建国,方之是笔名),最近有什么新作?”他透过近视眼镜淡淡地一笑说:“有一篇,给打回来了。”  相似文献   

9.
《静静的顿河》(以下简称《静》)是苏联时代俄罗斯学的杰出代表肖洛霍夫化了十四年时间(1926——1940)写成的史诗性作品。因为作家写《静》的第一卷时还很年轻,以致当时和后来的一些评论家怀疑作家剽窃了一位白匪军官的日记。有关《静》的公案今年才尘埃落定,肖洛霍夫不是“犯罪嫌疑人”,百分之百是《静》的作。这令那些怀疑陷入尴尬境地。遗憾的是,这个“平反昭雪”是在作家逝世多年之后才进行的。但毕竟聊胜于无,肖洛霍夫若地下有知,该可以瞑目了。  相似文献   

10.
顾芳 《语文学习》2010,(2):36-38
苏教版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中,节选了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一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  相似文献   

11.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1905—1984年),是苏联伟大作家.他在苏联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排在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之后,位居第三.肖洛霍夫以他非凡的智慧,创作了不朽的著作.因此,他曾多次荣获列宁勋章和“锤与镰”金质奖章.他的作品先后用54种民族语言出版,其译本流传于世界各地、出版近千次.1965年,肖洛霍夫的著名作品《静静的顿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我国,肖洛霍夫的作品也有着深远的影响.1931年,《静静的顿河》第一部的中译本在上海出版.如今,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有了中译本,对肖洛霍夫及其作品的研究在我国文艺界也正在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2.
菲茨杰拉尔德的《The Great Gatsby》译为《了不起的盖茨比》比译为《灯绿梦渺》更能体现作品的主题。“了不起”这三个字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化意义,它向人们展示的是“迷惘一代”的风貌以及那个时代“美国梦”的破灭。这篇论尝试着从当时的化背景、小说的主题以及作品的写作技巧这三大块来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  相似文献   

13.
《竹林中》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糅合了古典遗风与现代风格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这篇小说的独特叙事方式自问世以来就深受人们推崇,而它的推理小说的痕迹尤为人津津乐道。笔者从女性主义的视角介入,结合日本原初创世造人神话,分析了该篇小说在“多重叙事”写作“陷阱”中深藏的作家女性观源自传统而又趋向复杂的特殊性,使得这篇作品有了全新的解读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草婴根据俄文翻译的《新垦地》已于最近在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过去有周立波同志的译本,题目是《被开垦的处女地》)。这是苏联杰出作家肖洛霍夫的名著。它不仅包含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一丰满、鲜明、雕塑感很强的人物形象肖洛霍夫笔下的人物形象,形态生动,个性鲜明,给人以异常逼真的感觉,就象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老作家绥拉菲莫维奇曾经对肖洛霍夫塑造人物形象的非凡技巧大  相似文献   

15.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在《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的影响下问世的 ,两篇小说在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但作家王蒙不是拙劣地模仿来自苏联的文学作品 ,相反 ,他的作品不少地方还有所超越。总的说来 ,两篇小说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6.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在《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的影响下问世的,两篇小说在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但作家王蒙不是拙劣地模仿来自苏联的文学作品,相反、他的作品不少地方还有所超越。总的说来,两篇小说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7.
试论《红字》的人物、象征和主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九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化费了整整三年心血,终于把他的杰作——《红字》带入了文坛,从而使他成为不仅闻名美国,而且扬名世界的作家。半个世纪以来,《红字》一直受到人们的赞赏,并被改编成电影、戏剧。探索一部作品成功的原因,当然不外乎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思想深刻和表现主题思想的独特手法。霍桑在《红字》中所采用的心理刻划与象征手法的独特、新颖,使他无愧于“凌驾前人崭新的一代”的称号。那么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思想究竟有何深刻之处呢?本文想就此作一粗略的探索。霍桑曾说过:“我决心在最卑下的事件中,至少完成一部小说,它应该揭示一个深刻的教训,应该具有足以单独存在,有血有肉的实体。”《红字》的故事情节无疑是件最卑下的事件——通奸,但它所揭示的“教训”(即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呢?是否象有些论者所  相似文献   

18.
苏联翻译家B·卢得曼娜在《暴风骤雨》俄译本第一版《前言》中写道:“周立波的第一个大的工作是翻译米哈依尔·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对这部杰出的苏联文学作品的翻译给作家以后的全部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周立波的长篇小说的版面上描绘出许多中国农村的典型人物。作者有意识地给他们中的若干人赋予了肖洛霍夫的主人公的特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写车夫老孙头,……这个滑稽鬼和快活的打诨者是格内米雅其谷地的西奚卡老爹的亲兄弟”。这里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暴风骤雨》受到《被开垦的处女地》的影响,其中以老孙头受到西奚卡的影响最为明显;二是《暴风骤雨》“描绘出许多中国农村的典型人物”,这自然包括老孙头在内,他不是苏联顿河格内米雅其谷地的西奚卡老爹,而是中国东北元茂屯的老孙头。  相似文献   

19.
《土牢情话》是张贤亮发表在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十月》上的中篇小说。这篇小说多少受了苏联作家拉夫列尼约夫的中篇小说《第四十一》的影响。张贤亮在他写的《关于〈土牢情话〉》中也说,他曾在一九七九年十二月的北影小放映室里,第一次看了苏联影片《第四十一》。他说:“这次看它,给我的震动很大,因为我个人一九七○年在‘土牢’里,以和自卫军官差不多的身份当囚犯时,曾幻想过一个几乎与《第四十一》相同的故事。”“幸亏  相似文献   

20.
肖洛霍夫是苏联的作家,他曾因写了《静静的顿河》一书而获得了1965年诺贝尔学奖。可是有人对此提出了疑义,认为肖洛霍夫写《静静的顿河》一书时年纪不大,不可能有如此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且《静静的顿河》一书出版以后,肖洛霍再也没有写出有如此学价值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