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用,按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不需要提供物资保证而可以按时偿付的能力。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说,信用是指一种建立在授信人对受信人偿付承诺的基础上,使后者无须付现即可获取商品、服务或货币的能力。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到现代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信用一直是一个必须的要素,并且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而发展成为一种制度体系,成为一种无形的资本。我国另一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说:“信用代表着一种信任,一种承诺。这种信任与承诺,可能是以合同的形式出现的,也可能建立在道义或习惯的基础上。”因此,在现代…  相似文献   

2.
试论独立的编辑职业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编辑是现代社会职业之一种,在书报刊出版机构及其他传播机构中都有以编辑作为自己的专业工作的人。在遥远的古代就已经存在编辑活动。编辑工作在何时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是编辑史研究不能不涉及的课题。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古代出版业编辑活动的一些情况 编辑形成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需具备以下一些条件:1.在出版机构等传播机构内部具有明确的专业分工,编辑工作有专人负责;2.编辑工作具有普遍性和连续性,比较多的传播机构都有长期聘用的编辑人员,他们有一定的选题选稿权;3.社会上具有这样一种固定的专业,人们可选择来作为谋生手段.现代各种传播机构的编辑工作的基本内容为:依照一定的方针开发选题,选择和加工稿件以供复制向公众传播.编辑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活动是从它成为出版工作的一部分之后开始的,因此独立的编辑职业的形成过程需结合出版史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一份高质量报刊的出版,离不开编辑与校对的密切合作。“编校合力”作为一项有效措施,它要求“编”与“校”积极主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严把质量关。实践证明,这种“合力”,对提高编辑人员素质,缩短出版周期,提高报刊质量,有很好的作用。而且,随着编辑技术的日益现代化,编与校的界限将更加模糊不清。 一、编校合力与编辑人员素质 校对是一项极其复杂、繁琐的基础工作,又是出  相似文献   

4.
公共图书馆与学习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芳 《图书馆学刊》2010,32(11):13-14,23
在认真探讨学习型社会的内涵、建设学习型社会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公共图书馆现状,深入剖析了公共图书馆与构建学习型社会之间相依相存、互促互进的关系,进而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共图书馆应探索构建集社会教育中心、文献信息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休闲娱乐中心于一体的现代服务模式,以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它产生的社会客观实践基础.编辑学的产生也当如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版传播事业尚不发达,作为独立专门分工的编辑职业还没有完全产生.因此,编辑学科便无由产生.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中国的出版事业得到发展.尤其是报刊编辑出版业的产生与繁荣,使专业编辑队伍的产生成为可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数十年间,随着世界性新技术的革命与进步,我国的现代出版传播事业出现  相似文献   

6.
平日读报,常见文章后编辑附言:请告作者地址姓名。一句简单明了的话语,使人感触颇多。作者给报刊写稿,没有不希望文章变为铅字的。一篇稿件,从谋篇布局、写作修改到誊抄寄出,“文章满纸书生累”,按说不应忘记署上自己的名字,但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是怕文贵自负吗?不完全是。运与作者对编辑的不信任有关。当今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中,不乏文笔拙劣的关  相似文献   

7.
科技期刊出版中信任的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宫福满 《编辑学报》2009,21(2):107-108
探析科技期刊出版中作者与编辑之间、编辑与审稿人之间、作者与审稿人之间以及编辑部成员之间信任的价值。认为建立作者、读者、编辑、审稿者等刊物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任感,可以为科技期刊的质量提升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8.
1982年9月20日出版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上,刊载了一篇题为《美国新闻界遭到公众更多的非难》的文章,文中列举了许多实例,说明美国公众不信任美国新闻工具。美国主要的垄断报团奈德——里德报纸公司总裁最近对出版人所发表的演说中,概述了美国公众对美国新闻界的态度,他说:“真实的情况是许多美国公众不十分喜欢我们,或者是不十分信任我们。他们认为我们太妄自尊大。”1981年美国哈里斯的调查表明,印刷的和电子的新闻事业的信用已降到历史上的最低点。只有24%的人说他们信任电视新闻,对报刊表示信任的更少,只有10%。与1973年的调查结果——信任电视新闻的为41%,信任报刊的为30%——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相似文献   

9.
编辑是出版业的灵魂,在出版社的结构框架中,编辑起着新产品的开发与策划加工的作用,仿佛公司里的科技部门,是出版产业的中枢。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市场面临着来自各种观念与实体的严峻挑战的情形下,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编辑?编辑的职能必须作何调整才能适应新的社会形态与市场形态的需要?在坚不可摧的买方市场面前,出版市场已不再是一方净土式的孤岛;别的市场所出现的不公平竞争以及假冒  相似文献   

10.
现存中国近现代报刊数量庞大,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应进一步加强报刊文献脱酸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提高报刊文献原生性保护的水平.同时,加强近现代报刊的影印出版、缩微复制、数字化加工,以及相关检索工具的编辑、出版,以提高近现代报刊文献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近数十年来,法国新闻学者写了许多著作,对法国报业的各个方面作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但是,大部分著作不是完全地研究报刊史,就是孤立地研究现代的出版活动。P·阿贝尔在最近出版的一本总论现代法国报刊的巨著中认为,法国对报刊研究最缺乏的领域是报纸杂志业的经营,报刊对读者的影响,以及报刊社会学。从六十年代起,报纸内容统计分析法在法国盛行起来,某些报纸的政治面貌渐渐地被在一定数量材料基础上形成的总括的客观评价所代替。随着“信息报刊”这一理论的创立,它也就首先广泛地应用于实际了。信息报刊这一概念,与其说是理论研究的产物,不如说是报刊实际工怍者给报刊的评价。素被新闻记者、出版商、编辑、企业家、社会学者所确认的新闻要完全客观、不过问政治、无党派,超阶级、财政独立和消息灵通,即极力主张传播纯粹的消息,在资产阶级报界流行甚广。J·莫列尔在《报刊的精神作用》一书中写道:“读者应当有权完整而公开地了解所发生的一切事情,这种思想是信息报纸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就是报刊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1842年底,马克思在<莱茵报>中明确提出:"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  相似文献   

13.
说起媒体的公信力,马克思的这句话常被引用:"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而另外一句话:"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更是媒体人耳熟能详并常念叨在嘴边的.  相似文献   

14.
编辑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是出版队伍的主力军,编辑的素质是和出版物的质量紧密相连的。进入新时期,编辑的许多观念需要更新,许多方面的能力需要提高。在构成人的素质的诸多因素中,信仰和道德是灵魂,是人的立身之本。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调节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在我们的编辑队伍中不乏这样的人:知识不可谓不渊博,智商不可谓不高,能力  相似文献   

15.
曾鸣  王志学 《记者摇篮》2006,(11):38-39
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以科学的思想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不仅是党对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同时它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新闻工作者的重任。报刊出版工作作为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要求报刊编辑要具有强烈的精品意识。这种精品意识具体的体现就是编辑出思想性、文学性、可读性高度结合的文章、报刊。那么,报刊编辑怎样才能树立精品意识,又怎样将这种意识转化为精品呢?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简要论述:1、走出精品三大误区,准确理解精品的涵义。凡是领导欣赏的就是精品。一篇文章赢得领…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图书出版业一方面要坚持体现社会效益,另一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市场考验。为了应对这种考验,绝大部分出版社或多或少地进行了编辑体制的改革,最明显的特征是强调策划功能,以期创造更多更好的双效益图书,靠市场谋生存、求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策划编辑起到了灵魂作用。策划编辑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传统编辑功底,要有对行业现状与发展的充分了解,要有对社会和行业的敏锐感知力以及对应选题的提取升华能力,同时还要有对图书盈亏与成本的基本判断力。上述所需具备的能力中,唯有对图书盈亏的成本判断力是不需要长期工作积累,可以…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记得以前看报,曾看到一则启示,其内容是一个出版社向社会征求对本版书的批评意见,并要付给一定的报酬。我感到这种花钱买批评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最近又听说,有的出版社,看到报刊上对本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有合理的批评意见,除登载文章的报刊付给作者稿酬外,这个出版社又给发一份稿酬。这同样也是花钱买批评的精神,也同样令我感动。  相似文献   

18.
周少华 《今传媒》2003,(4):79-80
在报刊、图书出版过程中,编辑工作既是其开端,又是其核心。而编辑的工作对象是作者的作品,因此,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也就成为编辑工作中的重要主题。从编辑业务的角度看,作者与编辑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作者为编辑的工作提供“原材料”,编辑则将作者的劳动成果进一步加工、制作、包装成适于批量销售的“产品”。但是,在编辑工作中,编辑权利与作者权利也可能发生冲突,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编辑的稿件加工权与作者的作品“修改权”及“保护作品完整权”之间  相似文献   

19.
近代报刊诞生以来,漫画新闻就是报刊新闻传播的核心要素.作为语言和图像相互接近与过渡而产生的一种跨界性的新闻报道体式,漫画新闻介于文字与图像之间,兼有二者之长.在新闻传播史研究空前繁荣的背景下,关于漫画史的研究还属于薄弱环节.《中国近现代漫画新闻史》的出版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意味着漫画史也纳入了主流新闻史学关注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周瘦鹃是民国时期颇具影响力的编译家、出版家。他以报刊图书为阵地,行走在文学翻译与编辑出版之间,紧追时代步伐、寓教于乐、编辑手法新颖、传播渠道多样是其编译出版思想的特点。他的编译出版活动融时效性、可读性、启蒙性于一体,既顺应了现代稿酬制度,培育了大批文学翻译人才,又推动了书刊出版的革新,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创新。直至当下,周瘦鹃的编译出版思想与实践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