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的较为光彩的一个人物,通过她在贾府中的统治地位,她的五辣俱全的性格、她的聪明才干以及她的出身可以分析出王熙凤这个人物的特点,既美丽聪明而又贪婪狠毒。她是一个复杂而又丰富、真实而又生动的人物,是她那个时代孕育和培养出来的"末世之才"。  相似文献   

2.
不管是成名前还是成名后,王珞丹只做喜欢的事,只说想说的话,口无遮拦,我行我素。她接戏一直非常"挑食"。往往,名演员"挑食"证明自己的身价,那是"范儿",而她当时只是个小人物。但她的理论是:"一个角色红不红只有天知道,既然如此,我干嘛不挑自己喜欢的?只有演喜欢的角色才有冲动,才能演得好。"为此,她差点与《奋斗》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3.
祥林嫂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但说"婚姻"杀死了她,似嫌论据不足;鲁四老爷和四婶,虽唯利是图,但也不能推为真凶;无意为虎作怅,却实在是助纣为虐的柳妈,用一句话,却将她推到精神绝境的边沿;而人们对"魂灵"与"地狱"的议论,我对愚人和俗人谬论的附和,我的"好心",才是真正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祥林嫂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但说"婚姻"杀死了她,似嫌论据不足;鲁四老爷和四婶,虽唯利是图,但也不能推为真凶;无意为虎作怅,却实在是助纣为虐的柳妈,用一句话,却将她推到精神绝境的边沿;而人们对"魂灵"与"地狱"的议论,我对愚人和俗人谬论的附和,我的"好心",才是真正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5.
滕肖澜的作品风格平淡,这源于她对人间日常生活的关注。她努力写上海人的日常生活,因此,她作品中的上海并非是"大上海",而是"小上海",她作品中的人物并非是"大人物",而是小人物。这里贯注了她"现实主义"的写作理念,但滕肖澜的一些作品表明,她并非是一位风格单一的类型作家。  相似文献   

6.
滕肖澜是当代知名女作家,她的作品努力描写上海平民的日常生活,她作品中的上海并非是"大上海",而是"小上海",她作品中的人物并非是"大人物",而是"小人物",正是对生活在"小"上海中的"小"人物及其日常生活的关注,使得滕肖澜的作品充满了现实关怀的脉脉温情。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是封建社会下传统包办婚姻的典型受害者。鲁迅先生没有简单的把这个人物作为批判吃人传统礼教的工具让她自生自灭,而是赋予她不屈的反抗精神。其中包括祥林嫂的"逃"与"撞"、祥林嫂的"捐"、祥林嫂的"疑惑",从为生存而反抗,最终上升到对命运的反抗。  相似文献   

8.
"神"是散文的内核,是散文创作必须紧守的核心;而高明的散文,往往会用貌似漫无边际的笔调,四处泼洒,看似散淡而紧扣内核.作为人物散文,文本还必然要用一定的描写手法来写活人物.教学中,紧抓人物散文的"神",就可以抓住关键,理解人物散文的要义;充分体味人物散文的"形",往往可以体验到优秀人物散文的精妙之处;抓住描写,既可以准确把握散文中的人物,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散文作者的笔调,体会人物散文的语言之美.  相似文献   

9.
薛宝钗在她的<咏白海棠>诗中,以花拟人,实际上描绘了自己的形象.她自夸身心俱洁,是"淡极"而"花更艳",俨如道德的形象化身.但曹雪芹却委婉喻示宝钗其人"任是无情也动人".她工于心计,矫情做作,挟德与术收拢人心,不动声色地争夺那"无情"的"金玉良缘".宝钗其人虚伪得"动人",其诗亦虚伪得"动人".  相似文献   

10.
香菱是《红楼梦》中很重要的一个人物。首先,她是全书第一个出场的女子;其次,她是作者在"金陵十二钗副册"中给了判词的唯一一个女子。正如判词所言:"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她是一个非常命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的爱情纠葛不只是贾与林、贾与薛两条主线 ,还有贾与史之第三条线。三条线交叉冲突的结果是林黛玉殉情而逝 ,薛宝钗虽然名义上嫁与贾宝玉 ,却丧失了真正的爱情 ,真正与贾宝玉产生爱情的是史湘云。然而史、贾却没有结为正式夫妇 ,他们的爱情只是草露苟合。这也是《红楼梦》的真正悲剧之一。  相似文献   

12.
贾宝玉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人本主义”新人的萌芽,林黛玉是飘逸着东方文化芬芳的“潇湘妃子,”而薛宝钗则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贵族淑女。曹雪芹通过对《红楼梦》中宝、黛、钗这三个主要人物爱情婚姻悲剧的描写,寄托了他对“人本主义”人生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袭人是宝玉身边最有影响的大丫头。她温柔体贴,在饮食起居上一心一意地服侍宝玉,千方百计讨其欢心,成为宝玉不可缺少之人;她的城府甚深,并且能领会贾府统治希望宝玉承官袭爵的意图,自觉主动地规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因此深得统治的欢心。  相似文献   

14.
在红学界林黛玉是一个被无限拔高了的典型。在曹雪芹的笔下,林黛玉没有反对走科举仕进之路的思想基础,黛玉和宝玉比共性少而差异多,黛玉和宝钗比差异少而共性多,林黛玉批判封建家长在《红楼梦》中找不到根据。曹雪芹给黛玉的判词是“堪怜咏絮才”,这是曹雪芹给林黛玉性格定的性,明确表明要从诗这个角度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林黛玉是一位靠诗“立言”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巅峰性不仅表现在它在人物、情节、环境、语言和主题意蕴诸方面都达到了中国文学的艺术至境,而且还表现在它的无与伦比的"奇妙性",其最大的"奇妙"处不是别的,而是用一个人物"扛鼎"起红楼梦世界,这个人物就是林黛玉。《红楼梦》的轴心人物不是贾宝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而是林黛玉。作者特意赋予林黛玉许多奇特的禀赋,如"草"、"神女"、"玉石"、"花神"、"帝妃"、"玄珠";"报恩"、"情恋"、"乡愁"、"诗性"、"本真"等,使她成为一个全局化的"结构轴心",目的是要在整体上为其"为史作传"的新人学建设提供一个"一而统万"的"阿基米德点"。与之配套的是小说人物的"立体幻影互文结构",它保证了林黛玉"轴心论"的有效实施、贯彻。林黛玉是中国历史上"新人学"范型的一次辉煌而壮丽的日出!她的神奇之光完全可以与西方现代、后现代的"美学人学"共契圆舞,交相辉映!她是中国的维纳斯、海伦和贝亚德丽齐;是中国近世人学拯救的人格化的诺亚方舟。  相似文献   

16.
在《红楼梦》的研究历史上,薛宝钗的恋爱婚姻问题历来被当作宝黛爱情的对立面,也即主要是被当作批判的对象而立论的。近些年来,论者们从人性的普遍欲求和行为出发。逐渐肯定了薛宝钗对贾宝玉的恋爱追求。通过对薛宝钗的恋爱方式和恋爱心理做进一步的探讨.论述其恋爱悲剧。  相似文献   

17.
林黛玉不具备复杂的合目的性的自由美,使她不能成为贾宝玉的妻子,尽管贾宝玉深爱着她。同时宝玉的多情与试探,使她在宿命的笼罩中终于心力交瘁,香消玉殒:薛家的谋划、裘人与王夫人的促成、元春的抉择使得宝钗在悲剧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的同时也使宝黛的爱情陷入了悲剧:而王熙凤与贾母在这桩被掩盖了真相的悲剧里无辜地承受了百年骂名。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第50回中,薛宝钗、贾宝玉、林黛玉所作的灯谜诗,采用的是真假相间、寓真于假的表现手法.表面在猜谜游戏,实则另有新意,不仅是三人心境的折射,表明各自的人生态度和理想,而且也是他们所写的爱情禅语,各有各自的禅机.宝钗的灯谜诗有谜底是假,向宝玉表白自己的一腔爱意与幽怨之情是真,宝玉、黛玉的灯谜诗没有谜底是假,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和对自己所爱之人炽热的爱才是真.  相似文献   

19.
王熙凤本来是“木石前盟”的支持者,兹因林黛玉心事过重,身体每况愈下,终遭贾母的遗弃。王熙凤秉承贾母的旨意,见风使舵,转而赞成“金玉良姻”。在贾母李代桃僵的授意下,竟生出偷梁换柱的“掉包计”,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最终成为宝黛婚姻悲剧的制造者之一,给历代读者造成了无限的喟叹。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薛宝钗交际特点的分析,探讨最高尚和最卑微之间的生活常态中的人际关系。薛宝钗的交际艺术特点是宽以待人;善解人意;行为得体,善于自控;显示其存在又不抢风头,长于防卫又不过当;化解嫌隙,不落是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