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理解儿童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儿童文化的本质儿童文化是指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它的形成离不开儿童的身心特征、群体同伴交往、师生关系及家庭社会的影响。与成人文化相比,儿童文化有着自己的特点,如,儿童文化是充满热情、易变的,凭感觉的成分多,而成人文化相对来说则体现为科学性、理性化,具有客观冷静和稳定的特性;儿童文化是充满张扬和想像的,而成人文化却表现为现实性和重复性;儿童文化的价值观具有多样化、易变性的特点,成人文化的价值观则更体现为固定化和不灵活性;儿童文化大多数是…  相似文献   

2.
儿童文化是儿童自己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儿童之间相互认可的文化,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和相互认可的游戏规则.儿童文化主要充满自由、想象和创造,且具有感性、激情、易变性等特点.儿童文化作为儿童群体在生活世界中形成的文化模式.其中蕴涵着浓厚且耐人寻味的哲学精神,即平等、自由、创造.这也是成人文化现今所深入探讨和追寻的.  相似文献   

3.
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比较   儿童文化是儿童自己的文化,是一种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它基本上是一种口语文化。成人文化则是建立在成年人规定的价值、理念和标准之上的,是一种文字性的、抽象的文化。口语文化是通过声音和具体形象来表达的,声音具有直接地生理地刺入身体和感觉的功能,因此口语文化的感觉方式迥异于书面文化,它把世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动用所有的感官来知觉,属于一种视觉、听觉和动觉思维的方式。而成人文化则属于一种书面文化。书面文化以抽象性的词语符号来代替事物,走一条…  相似文献   

4.
儿童文化是儿童自己的文化,是一种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然而儿童文化安全面临着来自成人文化的威胁,包括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的污染和压制。我们需要破解儿童文化安全的危机,为儿童文化生存创造自由的空间,提倡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共生共存。  相似文献   

5.
儿童文化,是指在儿童生活中显示出来的心灵特质,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儿童是“本能的缪斯”,儿童文化具有艺术性特质;以游戏为生活的儿童的文化,还具有游戏性;而作为“完整自然的生物”,儿童使自己拥有的文化获得了生态性.艺术性、游戏性、生态性是具有深度联系的,这三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儿童文化的整体.如果艺术性、游戏性、生态性这一描述,不是对儿童文化的一种主观臆测,就应该考虑修正成人社会对儿童“成长”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成人叙事中的儿童视角作为一种叙事策略,是值得关注的现象.它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形成包含了人类文化心理中人类儿童情结、儿童的重新发现等因素.在儿童视角的关照下,不仅能反映成人世界对儿童世界的侵入,还能质疑以成人中心的理性和规范,还原历史本相.在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复合下,揭示出人类生存本相.  相似文献   

7.
儿童文化就是指在社会大文化的背景下,在成人文化模式与社会化模式的引导下,为儿童所共认、共创、独有、独享的社会群体文化。一个“共”,一个“独”,揭示出儿童文化的本质属性,“共”表明儿童文化首先是群体文化;“独”表明这种群体文化的主体是儿童,而不是成人,它有自己的特色,但它必须是在成人文化的引导下进行。因此,按照创造主体来划分,儿童文化的外延可分客体文化和主体文化。客体文化是指在人类文化史中,成人对儿童的看法、观点及在这些观点看法的指导下,为把儿童培养成社会与时代所需要的人所进行的教育行为的总和,具体体现在历代儿童观的演变之中,主体文化是规定儿童文化本质属性的东西,如前面所述。儿童文化的职能是:它是儿童预期社会化的中介,起着桥梁作用;也是儿童自我发展的辅垫。  相似文献   

8.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传递的方式提出了后象征文化、互象征文化及前象征文化三种文化传递模式。透过这三种文化的内涵来审视儿童生活实质是对儿童与成人关系的审视,后象征文化仍主导着儿童当下的生活,互象征文化则是儿童保有自身文化和生活特征的基础,而后象征文化则提醒成人反思儿童当下的生活,理解和解放儿童,从而促进儿童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儿童小说主要塑造儿童形象,但并不排斥对成人的表现,因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成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世界,每一个正常发展的儿童最终都得进入这个世界,因而儿童的发展本质上不可能摆脱成人的文化的影响;成人总是在儿童身上寄予了各种各样的愿望和要求,必不可少地在儿童身上烙下成人的印迹。儿童文学创作的主力军儿童文学作家,也无可避免地让思想观念里的自己同化到其文字形象中去。“成人形象”也因了儿童文学而独立形成儿童文学的理论对象,成人文学是没有这一名称的。成人文学只有典型形象、类型形象,而成人形象是“儿童文学创作中人物形象的一种,与儿童形象相对而言,成人形象随儿童形象而产生”。成人形象在儿童小说中,是一群很尴尬的形象,因为他们既无法家成人文学中的成人那样变化莫测,性格有丰富而深沉的内蕴,也无法像儿童小说中的儿童一样的天真浪漫、幼稚可爱,在这两者之间游离着的成熟与天真、严肃与活泼的矛盾统一体,成人文学的形象长廊将他们拒之门外,儿童文学的形象长廊也难有他们的立锥之地。究其根源,则是儿童小说中的“成人形象”,实在没有多少可以称之为“形象”的缘故。  相似文献   

10.
幼儿园师幼关系冲突普遍而客观地存在于师幼互动中,其本质是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的冲突,而教师文化敏感性的缺失则是师幼关系冲突难以缓解的症结所在。在师幼互动过程中,幼儿园教师文化敏感性的缺失主要体现在教师固守成人文化角色、缺乏对儿童文化角色的理解以及对自身行为的文化反思。明确教师的文化角色定位、审视儿童的文化角色地位、辨析与反思成人文化和儿童文化的差异、构建多元文化的职前职后教育体系是培育教师文化敏感性和破解师幼关系冲突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习惯于把成人的需要径直地看作是儿童的需要,把成人的方式看作是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不考虑儿童的需要,不从儿童的视野出发,传统的德育课程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独白”的课程,是成人文化。新课程所营造的是一种儿童文化,“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由成人文化走向儿童文化,“童心”、“童趣”成为我们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底色。  相似文献   

12.
<正>基于儿童立场是幼儿园红色文化课程中重要的核心概念,目前很多红色文化课程中存在幼儿主体地位不清、教师选择教学内容不恰当等问题,因此需要基于儿童立场去设计幼儿园红色文化课程。基于儿童立场体现在重视幼儿的认知特点上,幼儿的认知具有具体形象性、直接感知性、泛灵式思维和自我中心性等特点。红色文化则具有文化性、象征性和时代性。因此,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教育文化往往建立在成人对儿童的优越感的基础之上。这种优越感假定:儿童生下来就像一张可任意涂抹的白纸或一只有待填塞的空瓶;成人是儿童之师,儿童成长的目的就是要学做成人,向成人看齐。本文对这两个基本假设的虚妄性进行了分析与批判,指出教育是一门与人的"内在天性"及其"生长法则"合作的艺术,成人不可能按自己的主观意愿任意地塑造儿童;成人并不事事处处优越于儿童,在某些方面,成人应当以儿童为师,向儿童学习。这两点结合起来,便是作为一种教育态度的"谦卑"。论文认为,谦卑不是成人在儿童面前故意摆出的一种低姿态,而是人之为师所必备的一种专业伦理品格。  相似文献   

14.
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具有异同性,它是整体感知反应的、诗性逻辑的、具有游戏精神的文化。成人文化是儿童文化的演进方向。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得到进步成长的同时又失去了纯真天性,在获得“哺育”的同时又受到了“污染”。成人文化经常对儿童文化进行引导和侵袭,尤其成人文化在教育、语言文字、媒体、制度、商业方面的侵袭,使儿童失去了真正的童年。只有让儿童自由的说、自由的行、自由的思,儿童才能更好的成长,人类才能拥有更为文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冲突与共生: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文化是"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是"儿童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本文梳理了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关系学说,主要有冲突关系、共生关系、"对立统一"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对以上三种观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尝试提出关于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关系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一、什么是儿童文化 儿童文化是指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以儿童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儿童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独具魅力的,它不同于成人文化中的呆板、功利,显示了诗意、平等、哲学等隶属于儿童世界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7.
儿童消费品市场的特点及促销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儿童消费品主要是指满足儿童生活、学习、娱乐需要的商品。与成人消费品市场相比较,儿童消费品市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个体差异小;形式产品重于实质产品;广告促销作用强;儿童越来越具有购买权。为促进产品销售,需要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儿童消费品市场的特点,重点运用广告促销、包装促销、爱心促销、健康促销、有奖促销、文化促销等促销手段,选择最佳的促销组合  相似文献   

18.
论儿童文化--兼论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互补互哺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儿童文化是诗性的、游戏的、童话的(或神话的)、梦想的、艺术的,是好奇的、探索的,是从本能的无意识的逐步迈向意识的,是历史沉积的因而是复苏的,是“转变的生长的”。儿童文化现象最重要的特征是古而常青的特征:它有悠远历史但却是从头开始生长的,是复演的又是创新的,它是新与旧的和谐统一,它是历史与现实、文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儿重文化与成人文化可以在互补与互哺中相得益彰:一方面,儿童的成长是依赖于成人的;另一方面,儿童清纯朴素的天性又对成人的心灵和文化具有反哺的功能。成人文化和儿童文化可以而且应当在互补与互哺中共同成长相互拯救,只有如此人类才能拥有更为美好更为文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儿童文化是儿童这一群体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意识方式的集合,体现着儿童独特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儿童文化需要成人文化的关怀与养育,成人文化也需要儿童文化的拯救与唤醒。儿童文化的精神特质是丰富而又生动的,总体而言,具有原始的整体性、无畏的体验性、创造的游戏性以及审美的艺术性等精神特...  相似文献   

20.
儿童与成人对于艺术有着不同的理解。儿童艺术是一种口头文化,具有整体性,是自然能力的体现;而成人艺术是一种书面文化,具有专门性,是文明能力的体现。儿童艺术与成人艺术应当由对立走向对话,达到一种彼此独立又和谐共荣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