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堂的结尾有极强的艺术性。好的结尾应该意味深长、耐人寻味。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的结尾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呢?通过十几年实践,笔者摸索出了五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一篇优秀的文章,其结尾往往给人一种言尽意无穷的感觉。让你在品味咀嚼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其实,一堂语文课结尾时也应追求此等境界,即要有极强的艺术性。那么,如何才能使语文课堂的结尾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呢?通过多年的摸索实践,笔者总结出了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结课,是语文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的结尾要有极强的艺术性,好的结尾应该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但在教学实践中,绝大部分教师重视教学的导入,对收束则重视不够。下面介绍几种结课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新知识学习的结尾,教师抓住教学的重点或知识结构,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设计形式多样、富有灵活性的结语,可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掌握知识要点。结语不是可有可无的,是教学的必要环节,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进行总结,可以耐人寻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使一个内容的教学在结束阶段锦上添花。一、小结式课堂小结是在一个教学内容的结尾,对该内容的结尾,对该内容的认识和技能进行巩固和深化。小结得好可使学生系统、精准地理解、记忆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概括性逻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5.
结束技能及其功能 结束技能是完成一项教学任务终了阶段的教学行为,通过归纳总结、领悟主题、实践活动、转化升华和设置悬念等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结束技能广泛地应用于一节新课讲完,一章书学习完,以及讲授新知识、新概念的结尾。 完善、精要的结尾,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结束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第一,强调重要事实、概念和规律,概括、比较相关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所学到的新知识  相似文献   

6.
引人入胜的开头,正如影视剧的序幕一样,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能使学生从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对于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领会科学的方法,发展智力,有重要的作用。我根据多年的探索,总结了科学(自然)课结尾的如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把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视为一个拓展教学时空的亮点,就是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探索、联想、创造的机会。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留给学生的印象,不是“这节课的内容讲完了”,  相似文献   

8.
课堂结尾,是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完美的结尾,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可以使整个教学结构严谨、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美妙境界;可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燃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一、归纳式的结尾课堂结尾时,教师有必要将本节新授内容归纳、总结、进行梳理,使学生对整堂课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如:讲完“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后可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归纳为: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阶级国家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样的归纳总结,使私有制、阶级、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明朗化,很容易…  相似文献   

9.
创设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让学生咀嚼、回味、反思,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帮助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上一个新台阶。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五种结尾方式。 一、画龙点睛、升华主题 新授课讲授完毕,学生对所学知识已有了初步了解,但对知识的把握往往是零散的、感性的,认识上尚不够系统和缺乏高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结尾时再点拨上几句开宗明义、揭示主题的警辟之语,就能起到画龙点睛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堂教学的“豹头”———“导语”固然重要,设计的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激发兴趣的作用;而课堂教学的结尾———“结语”也不可忽视,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设计得好,能起到画龙点睛、余味无穷、启迪智慧之作用。因此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精心设计结语,使它成为学生把握学习重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措施。笔者认为下列几种课堂教学的结尾方式均可借鉴。一、总结式结尾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式,一节课或一篇文章教学终了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教学内容和重点作提…  相似文献   

11.
人们在写作时,常强调文章要有“风头、猪肚、豹尾”,其实,一堂完美的语文课,也要有一个“豹尾”——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结尾。课堂结尾在一节语文课中有其独特的作用。这个作用不仅仅是是为了这堂语文课的形式上的完整而设计的,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的学生巩固、提高、延伸他们所学的内容。如帮助学生概括整节课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2.
教学结尾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当教师完成教学内容时,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扩展、延伸、迁移,将新知识有效纳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好的教学结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也有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13.
朱瑜 《生物学教学》2000,25(4):21-22
课堂教学的结尾也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课堂教学结尾时一定要注意梳理一下当堂所讲的知识,然后归纳总结出几个要点,画龙点睛,提炼升华,或揭示课堂讲授的中心,或归纳所讲知识网络结构,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有一个既清晰完整又主题鲜明的认识。那么,应如何进行课堂结尾呢?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或课堂临时出现的情况灵活掌握。本人是这样进行课堂结尾的:1总结归纳 即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的结尾方式靖远矿务局魏矿学校惠永琛上好一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固然重要,而成功的结尾亦必不可少。下面介绍几种结尾方式。-、小结式一节课讲完以后,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提纲挈领式地作一归纳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以便巩固所学知识,掌...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数学教学既要讲究开头,突出中心,更需要注重结尾。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过渡和铺垫。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使学生感到“课已尽而意无穷”。  相似文献   

16.
一堂课成功与否,既取决于导入语的精心设计,也取决于结束语的巧妙构思,恰到好处的结尾,不仅会收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会让学生意犹未尽,渴望下一次课的到来,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结束语,这样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检验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够拓宽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结尾的艺术,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结尾方式。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常识课堂教学如何结尾》一文中提出了常识课结尾的五种方法。一、游戏式结尾小学生好动,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在愉悦、兴奋中结束一节课的学习,既能深化理解知识,又能振奋学生的精神。二、讨论式结尾根据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使他们在讨论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明辨是非,发展思维。三、总结式结尾指导学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或图表,提纲挈领地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或能力的系列。四、探究式结尾常识课堂教学要留有余地,促使学生课后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在探…  相似文献   

18.
成功的课堂结束语,能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归结概括文章内容,深化主题,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儿童的求知欲,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一节课的结尾一般只有两三分钟,所以结束语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想突出知识的重点和结构,就必须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依照文本的特点以及教师的个人风格进行设计。本人根据教学实践,结合所见所学所思,总结了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其结尾也得精心设计,方能收到“余音绕梁”之效。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的结尾方法有:比较法、激趣法、开拓创新法、续写法、催人奋进法、表演法等。而这些方法的运用都要视教学实际而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的任务和作用在于:概括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总结规律,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新知,扩大其知识领域。使语文课课断思不断,语停意不停。  相似文献   

20.
一堂高质量的化学课有了良好的开端 ,充实的过程 ,在结尾时还应为它画上点睛之笔。俗话说“编筐编篓 ,重在收口 ;描龙描凤 ,重在点睛”,说的就是这结尾的作用。精心设计每节课的结尾 ,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提高教学质量的确起着重要的作用。初中化学课的结尾有很多方法 ,下面列以“抛砖引玉”。一、总结归纳 ,加深理解初中化学课有些教学内容比较零散、繁琐 ,讲完后学生不容易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 ,有的甚至会觉得有些不知所措 ,为此 ,每讲完一节老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回归到整体 ,归纳概括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