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悬崖》是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冈察洛夫的三部代表作品之一。莱司基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他是个有才华的落伍青年,一方面不被社会重用,另一方面又不愿和现实结合;他不愿做官,也不愿为民;他什么都想做,又什么都做不成。总之,他是一个矛盾重重,充满痛苦和孤独的多余人形象。  相似文献   

2.
对樊发稼先生来说,眉飞色舞的时候,一定是在自己主持的一次次儿童文学研讨会上。最高兴的时候,是当他又读到好作品,看到他扶持的青年作者得以成长时。  相似文献   

3.
序言 有许多人写了许多关于王小波的章,在这些章中又有许多不同的称谓。而我情有独钟地喜欢上了叫他“王二”。王二为人厚道、正直、率真、善良,他是中国当代唯一的死后作品才得到很高评价的作家。他用心血去写他的每—部作品,每篇作品都具有憾动人心的力量。我读王二的作品心情很好,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但读过之后,仔细思索,才能理解他是在欢快和幽默的笔调下宣泄自己压抑和无奈的情绪。  相似文献   

4.
《少年读者》2009,(1):12-13
巴尔扎克对工作的狂热态度几乎是无与伦比的,以致于他常常会忘记周围的事物,甚至不认识城里的街道。然而对自己作品中的人物,他却又总是念念不忘,魂萦梦绕。  相似文献   

5.
太宰治是日本无赖派作家代表,是日本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他一生既参加左翼运动,熟读《圣经》,又酗酒、殉情,在这种积极与消极的矛盾之中,他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本文试通过太宰治早期及晚期两篇作品,分析其参加及脱离左翼运动的原因,剖析其精神世界,为解读太宰治作品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奥尼尔是美国最伟大的悲剧家。他的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观。宿命论和自由选择的观点贯穿他的全部作品.他的家庭、个人阅历以及尼采学说,对形成他独特的宿命论起了巨大作用。但他又认为,人在宿命的世界里有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人的命运由自身的性格、社会环境和经济条制约。  相似文献   

7.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他的作品艺术生命力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真正艺术的标志是跨越历史语境的。即使作家已经逝去,他所描写的事件已经成为历史,其作品依然能够让一代又一代读者感动,这样的作品就是优秀的作品,甚至是不朽的经典作品。这种作品不仅可以反复地为后世读者所阅读,还可以为研究者留下不断解读的余地,其中带有规律性的能够在文学史上“定格”的艺术经验,一经总结,就会成为当代文学思潮的镜子。  相似文献   

8.
张阶平教授是西北美术教育界德高望重的长者。他的水彩画作品独具风格,既有水彩画的清新明快,洒脱淋漓,又有油画的端庄厚重,雄浑壮阔。他打破了水彩画的常规画法,熔中西艺术于一炉。到晚年,其艺术造诣进入化境,由有法到无法,无法而处处皆法。意参造化,左右逢源,随心所欲,涉笔成趣,峥嵘灿烂之极,而又归于平淡纯真。作品中跃动着纯真的童心,令观者感动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他所处的独特的社会背景创造了“迷惘”一代的同时,这种思想也渗透入他的作品当中。于是他的作品主人采用“遁世”的方式,逃避社会冲突与纷争。同时又采用特殊的处理结尾方式,揭露了潜藏于人内心深处的不可抑制的无奈与抗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恨水是为数不多的一位性格独特、成绩斐然而又颇具争议的作家。他的两重人格充分地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使其作品具有诸多的审美品格。他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是雅俗同构、新旧互渗;在表现内容上则既追随时代,又表现自我;他一方面青睐于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体现出作者忧世伤时的现实精神,又流露出或浓或淡的名士才情。两重人格使张恨水的创作来自于鸳鸯蝴蝶派而又不同于鸳鸯蝴蝶派,学习新文学而又不同于新文学,他的作品是"精巧化"了的通俗文学,在通俗文学和高雅文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1.
插画也疯狂     
《初中生》2016,(6):2
下面这些漂亮的图片是来自巴西圣保罗的插画家——蒂亚戈·侯赛尔的作品,他的作品诙谐幽默又带着夸张的风格。看着他的作品,你会忍不住哈哈大笑。  相似文献   

12.
福克纳主要写作手法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福克纳是一个极为重视写作手法的试验和探索的现代主义作家,同时他又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他的探索与创新是为了更准确地表现其作品的内容以及他对生活、对人、对世界的看法。他大量使用多角度叙述、并列对照、蒙太奇等手法创作出复调式作品就在于在他看来单一的传统世界已解体为多元社会;他精心使用意识流和内心独白进行内心探索,因为他认为外部现实只有在其作用于内心现实时才有意义;他广泛使用象征隐喻、宗教典故以期深化和拓展作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心灵的收据     
我的朋友大李是一个学爱好。当年,他写了大量的字作品投寄出去,但无一发表。眼看着身边熟悉的朋友不断有章发表,他的心里既羡慕又嫉妒。  相似文献   

14.
朴海镇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他迈向成功的积淀。新剧《Doctor异乡人》的热播,也令他的演技再次得到认可。即将开拍的《男人帮2》,则又将引发一场全民追剧热潮!  相似文献   

15.
袁先行我早就认识,但他的作品我却读得不多。1994年在《小说月报》第8期上读过他的一个短篇《营救》,留下了初步的印象。1997年又在《小说月报》第8期上读到他的一个短篇《影子》,引起我对他的注意。最近又在《长江文艺》1998年第2期上读到他的新作《还魂》,始知他的创作虽然其量不丰,而其质却是颇高的。将这三篇作品集中起来阅读,发现他的创作是有一以贯之的追求的,也就是说他已经具备了某种整体风格,这显然是一个作家走向成熟的标志。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就这三篇小说对他的创作特点略作管窥,其中肯与否,还待读者评说。从《还…  相似文献   

16.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19世纪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具有巨大的的艺术感染力,又充满了惊人的矛盾。在《白痴》中比他的其它的作品更鲜明的体现了他的思想、追求、矛盾。  相似文献   

17.
父亲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不抱我的,也不用他短短的胡子扎我的脸。无论星光灿烂、月影朦胧,也无论风起云涌、星星小雨。他总是燃着油灯,坐在院里的那排芭蕉叶下。蕉叶荣了又枯,枯了又荣,他坐了十多年,就像罗丹的雕像作品。父亲在思考什么?他那个坐姿,似乎让我胸闷而恐慌。在我的记忆中,我从不淡我爱他,虽然我确实是爱他的,因为我觉得他不是爱我的。  相似文献   

18.
初读余秋雨的作品,觉得他的话题太沉重。可是很快,我就被他的执着与坦诚所打动。随即,在学习高中第三册课文时,又和同学们一块重新研读了他的《道士塔》;不久,又在初中新教材上看到了他的《信客》,在高中新教材上看到他的《都江堰》;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时,在复习材料中,毫不费力地就又找到了他的《远征》《永恒的坐标》《石筑的易经》《书海茫茫》《夜雨诗意》等。我惊奇地发现,文化文学界人士已经在引领青少年,让他们通过余秋雨的作品来回视中国的历史,回看中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欣赏文艺作品是毛泽东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毛泽东的文艺欣赏心理体现了他独特的精神个性。在欣赏动机方面,他结合革命斗争实践欣赏作品,既重视文艺的社会功利价值又重视文艺的审美娱乐价值。在欣赏兴趣方面,总的看,他喜欢具有革命性、斗争性、批判性、人民性的作品,既喜欢写实性强的人。喜欢神奇浪漫的;对艺术风格,他喜欢豪放又不废婉约。在欣赏态度方面,他既用史家眼光又用艺术眼光看作品,感情投入,见解富于创造性。  相似文献   

20.
卡夫卡和他的作品是浑然一体的。他的犹太人身份、人生体验和个人性情造就了他的悖论式思维方式和悖论式写作风格。游戏是他的写作心态之一,游戏和写作都是他的生存方式,也是生存姿态,而姿态又是卡夫卡和他作品中人物的核心,或者说是基本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