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于阿Q的“革命”,黄修巳的观点较有代表性,他说,“由于他(阿Q——笔者)有革命的潜在要求,因此当辛亥革命高潮来到的时候,阿Q也就比较快的振奋起来了。他向往革命,要投革命党,所以我们看《阿Q正传》的后半部,他那种‘精神胜利’就少了。”(中央电大《现代文学》)但是,这种阿Q的“革命”与精神胜利法相“脱离”的观点却是我们不敢苟同的。 一 在阿Q身上,精神胜利法是其主要表现,它成为阿Q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内核。试想,如果没有精神胜利法,还成其为“阿Q”吗?它是人物的性格内核,也是小说的核心。它贯穿在整篇小说中,随着情节的进展,阿Q始终都未超越它的束缚:  相似文献   

2.
本以全新的视角解读《阿Q正传》,从革命是《阿Q正传》典型环境的基调;“革命”是完成阿Q精神典型的点晴之笔和阿Q“革命”的独特精神价值--“臆想革命”三个方面,初步论述阿Q“革命”在小说中的真实意蕴,在阿Q的典型形象完成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提出新的命题:“臆想革命”,不仅可以为解读分析《阿Q正传》提供新论点,还为诠释历史与现实提出了新观点。  相似文献   

3.
《阿Q正传》中语言的运用出神入化,读之每每令人拍案叫绝。这主要是由于鲁迅先生用了具有不精确和不确定性的模糊语言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起到了精确语言所达不到的作用。因此,整篇小说的语言具有含蓄,凝练,婉而多讽的喜剧风格。一部《阿Q正传》,只有两万多字,可是“似乎”这个模糊词语的反复使用却不下二十次。有的单独使用,有的连续使用,有的同其他副词互用,虽用法不同,但由于恰当地运用了这个模糊词语,便恰如其分地刻画出了阿Q浑浑噩噩的思想性格特征、行为状态,以至人物形象形神毕肖。在第三章“续优胜记略”中,当阿Q被王胡扭住辫子,…  相似文献   

4.
《阿Q正传》的研究讨论主要是围绕着这样的三个问题:阿Q是一个怎样的典型;精神胜利法的阶级性及产生的根源;如何理解阿Q的“革命”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是讨论的重点。这个问题自《阿Q正传》问世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就广泛地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论,问题的症结诚如何其芳在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的《黔之驴》在描写虎由害怕驴到进攻驴的过程中,写到“稍近,益狎,荡倚冲冒”.对于这个“冒”字,一般注本都注释为“冒犯”.从上下文意看,“荡倚冲冒”应是描写虎对驴戏弄挑逗的几个具体动作;从结构看,它们当是四个表具体动作的动词并列.如果把“冒”字理解为“冒犯”,那么前三个动词是表具体动作,后一个动词则是表抽象动作;前三个动词是“种”概念,  相似文献   

6.
“精神胜利”与革命是对立的一对矛盾;正因二者有对立的一面,学术界才提出了二者关系的问题。即:革命是不是阿Q性格发展的必然?──这是一个既清楚而又模糊的老问题。说清楚是说似已达成共识:革命是符合其性格发展逻辑的;说模糊是说证据不足、模棱两可:阶级性决定他革命;再以阿Q式的革命,说明他不是真正的革命;以此把革命统一在了“精神胜利病”之中。然而,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其一,共性(阶级性)取代了个性。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借打短工维持生计。他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欺压,连姓都没有。…  相似文献   

7.
赵白眼——一个不该忽视的小人《革命》一章的开头这样写到:“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鲁迅先生用了这个妙趣横生的开头,以阿Q卖搭连给赵白眼这件事作为绍兴光复这样庄严事件的补充,意在说明人们对革命的冷漠,他们更关心的是身边的小事。但能作为革命事件的补充,也说明了阿Q卖搭连给赵白眼这件事在未庄有一定的影响,甚至是未庄的大事。这首先是因为两个人在未庄的地位都比较突出:此时阿Q刚从城里“长了见识”回来不久,又加上他手头有便宜的货,所以他的一举…  相似文献   

8.
一阿Q为什么说“投降革命党”读《阿Q正传》,读到“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一句时,人们往往不禁失笑,但失笑之余,总还觉得其中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这是一个被践踏、被扭曲了的灵魂的自白。“投降革命党”一语刻画了阿Q这个“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准确地写出阿Q心理结构的深层。即对革命的可笑理解和模糊认识,深刻揭示了深受封建文化积淀所窒息的国民灵魂和沉重的精神创伤。表现了鲁迅要改造国  相似文献   

9.
阿Q是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里的一个主要人物。这篇小说以我国近代社会生活为背景,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革命风貌。作品里的阿Q是一个落后雇农的典型形象。后来阿Q也曾有过反抗和革命的要求,可是由于投机钻进革命队伍中的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并联合赵太爷、举人老爷,把总等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逮捕、游街,终于阿Q又糊里糊涂被他们杀掉了。对于阿Q的“革命”,历来存有争议。起初有人认为落后愚味的阿Q根本不可能革命,近来又有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三册《阿Q正传》这篇课文148页正数第五行有段文字是: 阿Q轻轻的走进了,站在赵白眼的背后,……笔者认为,这段文字中的“进”字,可能是“近”字之误,其理由:从课文脉络推断得出。在这段课文的前一个自然段里,小说写道:“钱府的大门正开着,阿Q便怯怯的(?)进去,他一到里面,很吃了惊,……”这里  相似文献   

11.
“三部曲”源出于古代希腊,指情节连贯的三部悲剧,又称“三联剧”。如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俄瑞斯忒斯》三部曲——《阿枷门农》、《奠酒人》、《欧墨尼得》;《普罗米修斯》三部曲——《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被释放的普罗米修斯》、(带火的普罗米修斯)。后泛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互相连贯的文学作品,如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三部曲有:阳翰史的(地泉疗部曲—-(深入)、(转换)、(复兴)。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  相似文献   

12.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高中语文五册课本首次将全文编入,并单列为一个教学单元。基于作品篇幅长,容量大,思想深邃,学习难度较大,笔者在教学时对主要内容作一概括,归之于六个“三”。三大情节段落开端和发展:小说1-3章主要写阿Q的阶级地位和经济地位,概括勾勒了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再发展:小说4-6章写阿Q的“恋爱悲剧”、“生计问题”和受到的剥削与压迫,显示出社会的矛盾。高潮和结局:小说7-9章写阿Q的革命,表现了他在革命到来之后的性格变化和悲惨命运,揭示了时代…  相似文献   

13.
贵刊1987年第6期《“阿Q”的“Q”字有深意吗?》一文认为,“这‘Q’只不过是‘Quei’的简写,并无其他意思”。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关于“阿Q”的命名,历来说法不一,举其要者有三:高国才同志在《讲授语文课要有弹性》(贵刊1986年11期)一文中认为“Q”字,是一种生动形象的写法,既代表了阿Q头上的那根辮子,又联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此为一说;著名历史学家侯外庐则  相似文献   

14.
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册节选了鲁迅先生《阿Q正传》的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三更四点”指的是什么时间?目前的鲁迅文章注释中还没有对这句的注释。中学教师解释纷纭,多数同志只笼统地说成是“半夜三更”或“深更半夜”。还有少数同志将一更划为十点等等。事实上,更、点是明清时代人们用以计算夜时间的习  相似文献   

15.
阿Q是谁?     
阿Q现在是高一(2)班的学生。阿Q被堵在校门口,背着手踱来踱去,不满地大骂:“妈妈的,不准老子进门,我——我掀了你的老窝!”其实阿Q忘了带校牌,门卫看了他那模样,猜想八成是个混混,于是将门关得死死的。过往的学生迅速地朝这里围拢,一层又一层。阿Q不耐烦,大吼一声:“看什么看!没看过老子骂人?”“呼”,人群一哄而散。于是阿Q干脆在大门前盘腿而坐……阿Q被班主任领了进去。他一边拂去身上的灰尘,一边傲慢地说:“不准老子进门的人还没出生呢!”大步走向教室。同学们稀里哗啦地议论个不停,阿Q见状很满足地仰着头坐回自己的座位。他的宝座在…  相似文献   

16.
在“人”的价值被普遍抹煞的社会,以解决自身需要、以自己的方式参加革命的农民阿Q,顽强地表现了“人”的价值。虽然他的革命带着浓厚的个人特点,但如果用革命家的标准去衡量其革命的“舍金量”,去否定其革命的价值,这对阿Q及其类们是不公平的,也是不明智的。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以其理性启蒙思想塑造了经典的人物形象阿Q。当代作家曹乃谦笔下仍旧有一个麻木冷漠、盲目自大、欺弱怕强、健忘中庸的人物“不可难闻”。事隔半个多世纪,我们仍能发现阿Q和“不可难闻”他们身上一脉相承的精神和言行。本文将从作家不同的叙事视角,人物自身的“精神胜利法”和人物对革命之态度来分析阿Q和“不可难闻”。  相似文献   

18.
要说阿Q是“革命”的,恐怕要叫人笑掉牙。其实,换一个角度看阿Q,我们却不能不说,阿Q又实实在在是“革命”的。  相似文献   

19.
教了许多年高中语文,《阿Q正传》是印象最深的篇目,也听过不少同行的《阿Q正传》公开课,很有些上得精彩的。总觉得阿Q不仅是个应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物,鲁迅先生所揭示的也不仅是招牌式的阿Q精神,还有一种“阿Q心理”呢。虽然只是沉醉在想当然的革命成功的幻境中,但反映出来其人的另一面是应该“恨其不肖”。  相似文献   

20.
1981年12月初,陈涌同志在巴黎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报告会上宣读的《<阿Q正传>引起的争论》一文中,概括了有关阿Q的主要争论,其中一个,便是“如何评价阿Q对革命的态度问题”,并指出“这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着意见分歧的问题。”这种分歧,至今仍未统一,所以,我这里也想来谈点关于阿Q革命问题的意见。关于阿Q的革命问题,还在鲁迅在世的时候,郑振铎先生就曾提出过怀疑,他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