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涛涛  一春  王莹 《新闻三昧》2013,(7):44-46
"挑战"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赵旃求卿未得.且怒于失楚这致师者,请挑战,弗许."意为激使敌人来应战.后来多指鼓动对方与自己竞赛. 陶林森就是一个喜欢挑战自己的人.在他眼里,人生如果没有挑战,人将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永远不能达成自己真正的高度.人生只有不断挑战,勇敢接受挫折,才能更清醒面对人生,更持久地获得更好的发展. 无论是在部队,还是转业到地方工作,陶林森用努力与拼搏成就了今日的自己.2013年4月,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相似文献   

2.
贸易战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冲突的双方都要把自己的东西便宜卖给对方,如果有一方输了,结果有两个:第一,自己的东西必须贵一点卖出去;第二,对方的东西可以便宜一点买进来.这样的结果有什么不好呢?在经济学上,这叫做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改善.  相似文献   

3.
近读《孙子兵法》,悟到了选题策划的一些道理。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用兵打仗如此,选题策划岂不如此!在策划选题时,所谓"知彼",就是了解对方:一是了解处于竞争对手地位的其他出版社,尤其是其出版的同类图书;二是了解我们策划的选题的读者对象;三是了解处于合作对象地位的作者。所谓"知己",就是了解自己:一是了解自己的知识功底,是否能够胜任所策划的选题;二是了解自己所在的出版社是否支持出版此类图书,  相似文献   

4.
张艳馥 《今传媒》2010,(3):68-69
刚接触数据分析工作,就有同事上前,一脸关切:"以后由你负责数据啦?""嗯。""真的啊?!"对方声音高了8度。"真的。"我有些没了底气。"真的啊?!!"对方已接近纪敏佳震碎玻璃杯子的高音。"真的。"我基本是在嗓子眼哼哼了。  相似文献   

5.
近日,一条传播于网络上的新闻让人感到非常震惊,美国密苏里州49岁的母亲Lori Drew为了替自己的女儿"报仇",在网络上冒充男性少年与邻居13岁的女孩Megan Meier"网恋",在对方"陷入情网"的时候,又用恶  相似文献   

6.
文攻武卫     
高巍 《档案天地》2012,(12):11-12,22
在众多"文革"口号中,有一个非常"知名"的便是"文攻武卫"。文攻指口诛笔伐,武卫指用武力捍卫。用文化攻击对方,用武力保护自己。显而易见,"文攻武卫"一词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现在查《现代汉语大辞典》是查不到这个词的。在网上百度这个词,  相似文献   

7.
苏八花 《大观周刊》2012,(44):272-273
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闻与写作》2002,(9):47-47
北京日报"京华生活"周刊8月9日刊发<一位医学教授意外的"人生处方">一文,讲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白求恩医科大学教授孙喆在电梯中遇到"歹徒"持刀抢劫,在交出6000元钱的同时,孙教授发现对方不像惯犯,于是表示自己愿意帮助他."歹徒"王涛生家境贫寒,自己出来打工,又被包工头所骗,心里极不平衡,于是动了歹念.  相似文献   

9.
在异国过春节 金星在与外国人谈判时,是寸步不让的.艺术本身的价值应该体现在"经营"的过程中.价值一旦被挖掘出来,原来固定的法则就必须改变.金星知道自己的艺术价值的份量,因此,在与对方合作上,她不会做出有损自己艺术价值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了"镜中我"(looking glass self)的概念,即"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自我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库利将它的出现分为三个阶段:对自己的行为给别人造成的印象的知觉;对别人对我们行为的评价的知觉;以及对他们的评价的感觉.一句话,我们是在人际传播中通过别人的反映(反馈)来评价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信息交流,犹如一面镜子,能帮助自我概念的形成.[1]  相似文献   

11.
如此日本人     
王志强 《出版参考》2006,(17):11-12
日本人特别注意现实中的等级关系.在与人接触时,总是细心地注意自己和对方的地位,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并且揣测对方的地位,来决定交流时应采用的对策和所持的态度.日本人有面对生人紧张的心理,当确认了对方的地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便解除了紧张.有一个最典型、也是被日本人或非日本人论说日本人时百举不厌的例子,就是利用名片.名片一般都注明了能立即了解对方地位的所属集团、从事职业、官衔级别等信息.人们公认日本人特别地喜好名片.除了初次见面,第一个有效动作是交换名片以外,持有某大人物的名片也是炫耀自己的手段.在日本的社交场合,名人的跟前总是排起长队,小人物们争先恐后地交换名片.我还见过一张名人的名片,被数人借去复印以备收藏的情景.他们的等级观念是非常严密的,上下关系清清楚楚,似乎谁也不想"越雷池一步".  相似文献   

12.
一天夜里,男孩骑摩托车带着女孩超速行驶,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 女孩:"慢一点……我怕……"  相似文献   

13.
<正>从微博传播致效的三个关键词——规则改变、系统协同、构建信任,我们可以准确把握住微博有效传播的内在规律。在规则改变方面,微博的表达逻辑有两个要点:第一、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不是以自己为本,而是要以你影响的对方为本。要在对对方的利益、对方的需求研究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诉求跟对方需求跟利益诉求的重合之处,这就是我们发挥影响力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情感表达优于理性表达。没有情感优先、关系认同的前  相似文献   

14.
移情,作为心理学的一般用语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一般包括两种含义:第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第二、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移情是一种不仅在认识水平上而且在情绪水平上进入他人角色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不记得在哪档节目中,看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小品:两个推销假耗子药的汉子,在吹嘘一通自己的货真价实、攻击对方的假冒伪劣之后,竟大胆地尝吃起对方的耗子药来,——原来这“药”都是鱼皮花生.这时,主持人赵忠祥在观众的哄笑声中快步走到前台,提醒电视机前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中国青年报记者刘万永在微博上说:"做记者几年,无力感越来越强烈.梳理自己报道过的人和事,可以说受到伤害的人无一得到公平和正义,甚至遭到更猛烈的报复." 有这种感受的,不只刘万永一人,最近几年,这种无力感弥漫在众多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群落中.有记者曾沮丧地说,以前是"不怕上告,就怕上报",现在是"上报上告,统统无效".如果说以前做监督性报道难在发表前受种种因素干扰,现在,报道发表前的干扰变本加厉,但报道后的冲击力也日渐式微.  相似文献   

17.
一 1910年8月,胡适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第二批公费留美生,赴美求学.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读书.不久结识了在纽约学习美术的康乃尔大学地质系教授的女儿魏莲斯小姐.然而与生俱来的负罪感使他的"雷池"之越倍感沉重.在与魏莲斯交往的最初几个月里,他便如实向对方交待了自己在故乡已订婚的事实.当魏莲斯问:"如果你的见解与父母家人的见解格格不入,你是容忍迁就以求安达,还是与父母家人各行其是?"胡适毫不含糊地回答:"容忍迁就."  相似文献   

18.
李幺傻(笔名)《暗访十年:无数次死里逃生》作者,暗访过职业乞丐、妓女部落、血奴、代孕妈妈、地下钱庄等几十个黑暗部落,被网民封为"最神秘的暗访记者".不见天日,却乐在其中记者:您作为暗访记者,不可避免会遭受人身攻击、法律纠纷或各方面的压力,您遇到过怎样的情形?李幺傻:我在《暗访十年》中写到很多自己当初暗访时面临的危险境地.暗访小偷群落一个月后,被小偷在大街上撵打;暗访假烟团伙时,被对方跟踪;暗访酒托团伙时,被堵在卫生间搜身;暗访假钞团伙后,连续一个月接到威胁电话;有时候还接到电话说,从美国邮寄的高档商品到了,让我去领,对方已经付钱了,如果我贪图小便宜,一定会自投罗网.  相似文献   

19.
奥琳埃娜·法拉奇是意大利《晚邮报》的著名女记者,在世界新闻界享有盛名.她在对风云人物的戏剧性采访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超群才干和独特的采访方式,使公众瞩目.法拉奇善于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对叱咤风云的人物进行引人注目的访问,并以提问尖锐、切中要害而闻名,而她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又往往寓于提问中.在采访过程中,她从不失去自己对局势的控制,一次次从她所得到的回答中敏锐地去发现破绽,不断打开对方的缺口,使天平上自己这一方的砝码总是重于对方.用法拉奇自己的话来说,采访是"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异于传统的采访风格法拉奇热爱新闻事业,她认为记者有一种非同寻常而又了不起的"特权",那就是,你能在事件发生之时就写出历史,并能与那些控制着世界和能改变历史方向的人物进行争辩、解释和热烈的讨论.然而她的来访"不是把自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体现一个人人品的尺度,语言技巧则是左右人际关系的能力。以语言让对方理解自己的想法并说服对方,取得对方的认同,这就是语言的技巧。从事新闻信访工作的同志,尤其要把提高语言技巧作为自己的一门必修课。“好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得体的言辞是打开上访者心扉、解开信访僵局的关键因素。在日常的新闻信访接待中,尤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