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人类文化的进步是以"三大发现"为标志的,第一次是"作家的发现",它以发挥作家的主体创造性为基础,将文化的创造带入完全自觉的时代,在各抒己见、各逞异彩的竞相角逐中,文化成果极大地丰富起来,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这也是"人的发现"所带来的硕果之一:第二次是"读者的发现",它使人们认识到读者在文化接受中的主体创造作用,他们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前理解"去填补"空白",或重新解释"文本",更可以通过"期待视野"去左右创作者的创作,这就将文化创造活动从"文本"的束缚和少数"精英"的垄断中解脱出来,从而成为流动于创造与接受过程中的"活文化":第三次则是"编辑的发现",亦即编辑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创造价值的确立,这一"发现"是近十几年才有的事,但尚未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  相似文献   

2.
试谈“编辑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家们在创作实践中显示出了强化主体意识的趋势,作为“欣赏主体”的正式发言人——评论家正在研讨作家主体意识的强化,怎么又哄抬出一个“编辑主体”来了?编辑编辑,编编辑辑,作家是他的衣食父母,读者是他的最高主子,一仆二主,谈何“主体”?! 诚然,编辑在社会的文化建设中,是充当仆人角色。他不创造文艺,不创造科学。作为文学编辑,他从作家那里求取作品,而后将  相似文献   

3.
编辑的主体意识及其发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心 《编辑之友》2002,(1):35-36
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人类进化、社会进步的标志.作家有作家的主体意识,批评家有批评家的主体意识,读者有读者的主体意识,编辑当然也应该有自己的主体意识.那么,什么是编辑的主体意识?我认为编辑的主体意识就是编辑个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积累传播本真文化的意识.所谓本真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健康向上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具有本质意义的人的优质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4.
编辑活动是指向读者的一种活动,通过编辑,让作品或者文本作用于读者,编辑的目的才能达到.在作者、编辑和读者的三边活动中,读者是受动者,也是目的,因此,如果忽视了读者的接受心理,这样的作者和编辑是不可想像的.在这方面,接受美学的理论十分重视读者对文本生成的重大作用,甚至认为读者本身就是文本的一个有机因素.这些理论对编辑学研究也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Wolfgang Iser,1926-)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认为一部作品完成之后、为读者接受之先,便已隐含着读者.  相似文献   

5.
编辑的艺术分析,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三位一体的艺术分析,一个是对作家的研究分析,一个是对读者的研究分析。文学的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极强的思维,这种思维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作家自身对于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是作家凭借自身的感受和生活的逻辑以及自己的情感逻辑去进行的艺术创造。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表现着她特有的带有创造性的艺术美。她首先能激起编辑的艺术美感,在作家—编辑—读者这三位一体中,艺术美是作家、编辑与读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作家要创造她,读者要欣赏她,在这两者之间的编辑则要寻找她和肯定她。在这里,编…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以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编辑记者"走转改"活动为例,在文化视阈下对"走转改"活动的意义进行理性审视与剖析。"走转改"是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它通过发挥文化的主体功能、育人功能、引领功能,以及对文化的构建,在新闻宣传思想战线上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7.
苏涛 《记者摇篮》2012,(9):21-22
巴金在《十月》杂志创刊三周年的时候,写了一篇《致(十月)》的文章,着重谈的是"关于编辑的一些事情",其中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巴金的编辑意识,他说:"做编辑工作的时候,我总是从编辑的观点看问题",这里的"编辑的观点"应该是包括编辑工作的全过程和编辑事务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很重要的是对编辑主体的认识,巴金认为":编辑是作家和读者之间的桥梁。"以"桥梁"来比喻,十分形象地揭示了编辑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是巴金最重要的编辑意识。  相似文献   

8.
在整个文学活动系统中,"人"是以作家或读者的身份存在的,也就是我们提到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综观文学理论的发展流程,呈现出作家中心、文本中心到读者中心的范式转换,总体上愈来愈远离创作主体.笔者想指出的是,文论范式的转换并非对作者重要性的抹杀.  相似文献   

9.
几米绘本的创作理念符合读者认知心理,凭借独特的创作视角把被动接受式的读者变成了主动探究式读者,促进读者的自我构建与发现,这是它畅销不衰的内在动力所在.通过对几米作品的比较研究,让我们认识到,编辑在遴选选题时,应该去选择那些易于体现读者主体地位的作品,尊重读者就是把握市场之道.  相似文献   

10.
余禺 《出版科学》2011,19(5):37-41
编辑行为源自编辑内在的文化诗学想象和知识构想力。编者既是读者,也是"作者"。编辑的读解是预期的读解、关联的读解和想象的读解,正如语言修辞允许诠释的"偏差",解读是为了创造出一个编辑文本;编辑组构对原作的形式或题旨做某一元素的提取,从而给出符号置换,形成文本与阅读之间的修辞。编辑符号的指示功能因编辑语言的相对性而呈现出矜持的修辞性,其"第二级指示系统"是编辑修辞学的极好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