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奎尔指出:"人们认为媒介具有‘伤害'社会(引发冲突和失序)以及对社会有益的可能性(维持秩序和社会整合)."①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中所营造的媒介环境,有可能引发受众对现实环境的误判.目前有关社会新闻的传播存在着一定的异化现象,引发受众对于媒介过度渲染的社会环境现实化,从而产生媒介恐慌,对社会心理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2.
数字环境下出版企业4R营销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欣 《出版科学》2018,26(1):60-62
面对纷繁海量的媒介内容,受众与媒介作为注意力交换两大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围绕数字化战略平台的4R营销理念:消费者的数字化画像与识别(recognize)、数字化信息覆盖到达(reach)、建立持续关系(relationship)、实现交易与回报(return),出版业与受众互动甚至"互构"增加出版物的社交属性,不断提升的消费者价值是出版业融合与实践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斯麦兹(Dalls Smythe)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从经济学视角透析媒介、受众、广告商三者间关系的"受众商品论".该理论认为媒介的最终产品不是通常人们所认为的消息、思想、形象、娱乐、言论和信息,而是使用媒介的受众.媒介通过提供各种节目作为"免费午餐"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形成"受众力"商品,并把该商品出售给广告商借以获得报酬.在这一过程中,"受众力是被制造、被出售、被购买以及被消费的,有自己的价值①",因此是一种商品.  相似文献   

4.
移动互联时代,参与式媒介文化释放了信息传播过程中自我的能量,它以开放与互动的模式改造了受众.对媒介素养教育而言,实时参与式媒介文化消解了受众的批判精神,主要体现在:(1)实时的交互性消解了延时的独立性;(2)以自我为中心的传播消解了“传—受”模式下的主体间性;(3)信息的过度分享消解了个人空间的私密性.基于此,受众批判素养的重构需要培养受众的实时思考能力,建构以自我为中心的新主体间性,以及培养受众的个人隐私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危机传播中媒体的责任与品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Melvin Defleur)曾提出媒介依赖论,认为受众对媒介的依赖有两种情况:一是日常依赖,平常提供的信息满足其基本需求;二是异常依赖,当社会发生重大变化,情况不明,受众急于从媒介了解情况或看法,依赖明显增加.在后者,媒介也最容易通过引导热点来树立威信、深入人心,或形成意见气候主动引导受众.  相似文献   

6.
杰伊·布卢姆勒和伊莱休·卡茨在对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研究中分析了受众与媒介相互关联的"使用与满足"模式:"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以媒介特性为出发点,不同(或相似)的媒介特性可以满足不同(或相似)的需求;或者,以需求结构作为出发点,那么具有心理关联或在概念上近似的需求能够通过相同的媒介(或具有相似特征的媒介)得以满足."从这一理论阐释出发,可以引出我们关于"个人对大众传播的利用"的另一组关联思考.  相似文献   

7.
受众研究从"魔弹论"到后来多种多样的受众观并行,除了不停地在受众更有力还是媒介更有力的观点之间摇摆外,在技术层面上,也经历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几大媒介的产生与发展.互联网作为新媒介,参与性、开放性更强,而"新媒介的受众和使用者也越来越具有主动选择性、自我导向性,既是文本的生产者也是接收者".①在以往探究受众效果的时候,其所研究的信息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信息都由媒介自身生产.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也可以由受众参与生产,造成媒介生产的信息与受众生产的信息一同传播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竞争的激烈,受众渴望信息的导向和生活压力的释放,形成对媒介的严重依赖症;媒介的工具属性逐渐蜕化,主体属性彰显,媒介异变成具有主体性的与受众对话的对话者.而"一种重要的媒介会改变话语的结构"[1],加强媒介一方的话语权而削弱受众一方的话语权.这就要求媒介和受众相互调适,彼此适应.受众与媒介的理想对话状态应是受众与媒介进行的一种心灵对话、文化对话和思想对话.此文专门就电视作观众的合格对话者的条件与可能性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9.
罗小东 《青年记者》2016,(24):95-96
信息对社会的影响基于受众对信息的解读,而受众对信息的解读能力基于受众的媒介素养.国家起源于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国家的稳定源自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本文从媒介素养层面和国家认同层面,以南疆全面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政策信息的传播为例,探讨南疆教育政策信息的传播对新疆社会稳定的影响. 基于媒介素养层面的影响分析 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把媒介素养界定为: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其中,对媒介信息的评估与判断是媒介素养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0.
目前,越来越多的纸媒开始注重对信息予以正确、有效而独特的解读,并进一步实现由"信息纸"向"观点纸"的转变.本文从受众层面、媒介层面、受众与媒介的结合层面探讨这一转变的原因,从而肯定了纸媒这种内容改革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媒介素养教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使受众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能够自觉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认识媒介带来的满足;(2)让受众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信息,诸如媒介对现实的再现、媒介的商业性与价值观;(3)使受众能够有效地使用媒介,充分利用媒介完善自我。我们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不存在直接而明显的体现。在做各类试题的时候,考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读题,读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将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摘取出来的过程,这也可以认为是一个读取有效信息的过程,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所培养的读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于学生应对考试。  相似文献   

12.
纵观中国电视传媒的发展,目前是传媒环境最复杂、竞争最激烈的一个时期.这主要表现在媒介技术更新快,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不断涌现,媒介和媒介之间的竞争加剧;受众的媒介素养越来越高,对媒介的期望与要求也越来越高;整个社会的宏观文化背景由"独白式"逐渐向"对话式"转型.注释:  相似文献   

13.
动众,顾名思义就是移动中的受众.动众的概念是源于新兴媒介为人们提供的越来越多在移动状态下可以使用的信息接收方式,如手机短信息、公交车载电视、电子书、火车广播设备等.受众移动化,既是对受众构成特征的描述,也是对受众行为特征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受众需求特征的描述.由"何人"构成的移动的受众需要"何种"信息和信息的接收方式成为当下传媒业面对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孙瑛 《青年记者》2017,(5):10-11
“积极受众”:一个亟待澄清的概念 “受众”一词自诞生之日起其含义就处于一种游离不定的状态.一般而言,“受众”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早期经验主义研究者认为受众绝对被动,认为“受众是一个机械的反应体,只要媒介对他施加某种信息刺激,受众就随之做出相应的反应”.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模式与传受关系正在迅速发生变化.对受众来说,新媒体环境正在催生"参与式文化",受众从以往"传统媒介的靶子"转型为媒介的"管理者",因此促成了受众媒介素养的转型,从以往强调受众对待媒介时的批判能力到强调受众的自我选择和管理.根据这一变化,有学者构建了"媒介素养之塔"理论框架,据此框架,受众的媒介素养可以从媒介安全素养、媒介交互素养、媒介学习素养、媒介文化素养四个层次分析.  相似文献   

16.
刘艳 《当代传播》2005,(1):58-59
自"使用与满足"理论提出以来,关于受众需要的动机分析就成为其主要关注的课题,然而传统的研究没有深入挖掘其中媒介动机的来源、媒介动机与媒介行为的关联。本文将阐释通过受众媒介接受的使用与满足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模仿、虚拟化认同和信息的再处理是实现其完成从媒介行为转化为媒介动机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7.
法制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媒介审判现象,即媒介在司法审判前对涉案人员做了超前的审判预测.媒介通过带有主观倾向性的报道向受众展示"真相",进而影响社会舆论,用"媒介真实"向"客观真实"发出挑战.要使媒介审判回归于正当的舆论监督,新闻媒介要规范新闻报道、严肃新闻评论,对法制新闻报道、评论的最终目标应定位于普及法律知识、沟通社会信息、协调社会关系,用真实可靠的事实和公正客观的评论为受众展现真实客观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受众媒介使用的地区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新传播形态下的中国受众》来自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的问卷调查数据,对不同地域受众媒介使用行为的特征及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文章首先简要描述新媒介环境下中国受众对电视、报纸、杂志、广播和互联网等不同媒介的使用行为;继而,重点比较了31个省份受众媒介使用行为的差异,以及不同地区受众(东部、西部和中部)、省市县受众媒介使用行为的差异.由此,试图从纵向(行政级别差异)、横向(不同省份、地区)两个维度勾勒中国受众的媒介使用特征.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存在显著差异,而影响差异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媒介竞争状况、区域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9.
手机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大媒体",无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还是在受众生活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媒介的依赖现象越来越明显。本文中将透过媒介的"高频化"使用、"器官化"发展、"奴隶性"依赖这三个方面的表征,深入探析受众媒介依赖的原因,探讨媒介依赖之于受众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5,(8):46-51
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精神需求表现更为复杂。本文从受众信息寻求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媒介幸福感视域下受众的三种信息寻求动机:工具性寻求、利益性寻求及自我保护性寻求,并对受众从媒介中寻求信息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激发受众主动进行信息寻求的行为。这为检视媒介如何促进受众的幸福感提供了分析工具,从而为研究如何提高受众的媒介幸福感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