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宣善文 《华章》2008,(19):44-45
冷战期间,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势均力敌,东北亚地区保持了相对稳定.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加,新的地区安全问题凸显.东北亚国家的国家利益和战略关系相互交错,能否建立一种更有效的新多边安全机制,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成为东北亚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2.
东北亚地区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军事经济体相互牛争的阵地前沿.随着冷战的结束,该地区在多边安全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包括双边、多边伙伴关系构建以及合作安全等已经开始逐渐成为本地区主导的安全模式.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东北亚地区各国的外交政策取向.正是基于此,本文主要对试冷战后东北亚多边安全的特点及东北亚安全合作问题上构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冷战时期,美苏在东北亚组建了对抗性的军事集团。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军事同盟不仅没有解散反而有所加强。本文试图通过冷战同盟安全模式来探究东北亚军事同盟的缘起,过程及影响,以此来论证现存冷战性军事同盟是东北亚合作安全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4.
朝鲜半岛地处东北亚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维系着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但后冷战时代的东北亚地区依然表现出地缘政治上强烈的不确定性,东北亚各国只有团结一致,共同致力于经济发展和安全合作,才能真正迎来繁荣与和平的东北亚时代。  相似文献   

5.
韩敏  李曼 《考试周刊》2010,(42):232-233
美日同盟一直是美国东北亚战略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美国东北亚政策的基石。冷战结束后,基于战略利益的需要,美国适时强化了美日同盟。本文分析了冷战后国际局势的变化,进而剖析了美国强化美日同盟的最终目的.以及其对东北亚地区安全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东北亚地区是关系中国核心安全利益的最重要地区之一,东北亚稳定与否,直接影响中国的国家安全与社会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战略选择,对实现中国的全面发展和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与世界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东北亚的安全战略选择应以和平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建立区域安全合作机制,确保地区安全与稳定为基本目标。这一战略要求中国在东北亚地区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稳定周边安全环境;和平解决朝核危机,稳定朝鲜半岛局势;提倡新安全观,探索建立新的安全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冷战后,东北亚地区在安全方面的重要性不断上升。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将东北亚视为全球战略的重点地区,为防止地区大国崛起和对美国的挑战,美国在强化本地区双边军事同盟的同时,也在推动地区多边安全合作,企图将本地区国家全部纳入美国设置的安全框架内。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日益呈现出一超三强的地缘政治格局。在复杂的政治、安全结构制约下,美、日、中、俄以地缘政治为视角,纷纷采取均势战略,以寻求在东北亚地区的权力优势。它们的均势战略博弈导致了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的产生,也影响了安全困境的解决。但软实力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使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拓展到一个新的领域,成为理解国际关系变化和外交政策的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如果区域内各个国家都能重视软实力战略,那么各国就能逐渐由"零和博弈"向"竞和博弈"转变。因此,软实力理论成为了缓解甚至化解东北亚安全困境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初东北亚安全形势日益复杂严峻,大国利益的冲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领土争端与历史积怨的难以化解,使得这一地区相关国家之间相互猜忌,难以构建战略互信。缺乏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东北亚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中蒙两国作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共同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符合两国根本利益。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以来在各领域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双边合作,同时两国也在积极地参与推动与本地区相关国家的三边、多边合作。中蒙两国双边合作关系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建设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东北亚地区非传统安全威胁与地区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后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国家和地区安全的重大威胁。非传统安全威胁促进了东北亚地区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合作,其原因在于非传统安全威胁扩大了东北亚地区国家间的共同利益,促进了应对威胁的制度建设和建构了新的行为体身份。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中国周边核态势趋于复杂化,具体表现为中国周边的核扩散形势呈现为两个相反的方向.一方面,在东北亚地区,朝鲜的核扩散行为引发了严重的核危机,使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局势陷入持续的紧张状态;在南亚地区,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继突破核门槛成为核国家;另一方面,中国周边多个地区与国家加快了去核化与无核化的步伐,东南亚、蒙古和中亚地区相继宣布建立无核区,稳定了这些地区的安全形势,并巩固了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冷战后中国周边呈现出这两种不同的核态势,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就具体地区而言,其核态势走向是国际安全环境、地区安全环境以及地区内关键国家国内政治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东北亚走出安全困境的路径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在经历了亚太金融危机之后更加显示出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亚太地区的政治安全形势并没有多大的改观。相反,由于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的抬头,以及美国的世界战略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国际政治和军事对立,客观上造成了国际秩序的混乱,东北亚地区安全架构面临重组的局面。构筑东北亚安全新秩序,加强各国的战略合作关系是有关各国的共同战略利益所在和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东北亚地区是当今世界安全形势最为严峻的地区之一,构建有效的地区安全机制、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是各相关国家的共同诉求。在合作安全理念下构建东北亚安全机制具有需求性、可能性,是能够实现各国安全利益共赢的选择,但这也会面临不少阻力和障碍。  相似文献   

14.
阻碍朝鲜半岛国家关系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朝核问题的解决将对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在变化了的安全状况下,会产生建立共同安全合作机制的要求。从近年的发展趋势来看,不仅孕育着东北亚共同安全合作机制建立的必要性,也存在着广泛的现实性、可能性。面向21世纪,东北亚共同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已经成为东北亚各国合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5.
冷战前,各国面临的主要是来自各方以军事威胁为主的传统安全;但冷战结束后,国际安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彰显,不断威胁着世界各国,给各国的发展增加了阻力。东北亚地区同样面临着日趋严重的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因此,明晰非传统安全的内涵和特点,并结合东北亚非传统安全状况,分析其成因,以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东北亚地区各国意识形态不同、制度模式各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而其中的安全问题更是影响着国际社会的稳定。本文从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角度对当前东北亚安全问题进行梳理,从国际关系理论即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的角度对造成目前区域安全问题的原因予以剖析,最终以建构主义“身份——利益”观对于中国国家身份与国家利益建构提出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以后,朝鲜半岛局势有所缓和,但依旧处于不安定状态.相关大国与半岛的和平与安全问题密切相关.当前影响朝鲜半岛安全的突出问题,是实现无核化问题.相关大国应继续为此而努力.特别是美朝等直接当事国更需要采取实际行动.同时,相关大国需要继续努力,彻底摆脱冷战影响,维护和确保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实现和平、稳定与安全.  相似文献   

18.
美国因素对于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朝核危机的当事国以及六方会谈的与会国,美国的参与将使东北亚地区安全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化,对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的建构有很多制约,也有很多积极作用。在东北亚安全机制建构的路径选择中,既要尊重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历史存在与合理利益,也要坚决维护本地区与中国自身的安全利益,使地区利益、中国利益与美国利益达到一种合理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冷战体制与东北亚经济合作张晓忠,王晶世界反法酉斯战争胜利后建立起来的以东西方对抗为特征的雅尔塔体制即冷战体制对战后50年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生巨变,已经引起全球的普遍关注。东北亚地区是冷战体制下两极对抗的焦点,是俄、美...  相似文献   

20.
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局势经历了数次危机与缓和,至今没有形成有效的安全机制。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困境的实质是美国东北亚联盟(美韩和美日两个双边联盟)导致的"联盟引导型安全困境"。在这种安全困境中,美国和其盟国既不能冒着破坏联盟的危险和朝鲜进行双边谈判以缓和关系或签订和平协议,又不能过度激怒朝鲜,使自己陷入一场不必要的战争。因此,保持中间路线——非战非和的现状是美国东北亚联盟的唯一的选择。只有打破目前美国东北亚联盟关系或者改变东北亚的安全格局才能实现东北亚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