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药物控制释放[1]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逐渐成为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治疗药物定向释放逐渐成为了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其中环境敏感型材料[2]属于一类重要的药物控制释放材料,这类材料可以很好的满足药物定向控制释放的需求。本文对环境敏感药物控制释放相关技术专利申请情况进行了分析,其中选取了在该领域技术较为领先的两家公司的专利申请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2.
药物控制释放是从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在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后,逐渐成为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涉及药物学、高分子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药物控制释放的研究和应用目的均是为了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或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减少给药次数,以减少病患痛苦。而从上世纪70年代起,控制释放型药物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药物的载体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环境响应性,根据不同的环境控制药物的释放,可以达到靶向给药和选择性给药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采用一步超声法制备雷帕霉素纳米脂质体的过程,此方法制备的过程较传统方法简单,得到的纳米脂质体粒径小,分布小,产率高,整个制备工艺都是在水溶液体系中进行,环境友好。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参数,并考察不同脂材摩尔比及不同药物浓度对脂质体性能的影响,对制备出的脂质体进行了电位、粒径、粒径分布、药物浓度,释放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超声功率为100w,时间20min下,当脂材摩尔比为7:3,药物浓度为5mg/ml时,制备出的雷帕霉素纳米脂质体,包封率高达90%以上,平均粒径137±23nm,粒径分布窄,在37℃模拟释放环境中,药物在24h内释放仅为7%,释放缓慢。  相似文献   

4.
药物控制释放目的是通过延缓药物从制剂中的释放速率从而避免服药初始阶段机体内药物浓度过高的副作用和服药末期阶段药物浓度过低治疗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文通过专利检索和数据统计对国内外环境敏感药物控制释放的专利申请情况进行了分析,采用计量排序、可视化聚类、技术路线等分析方法,揭示了国内外专利申请量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着重从国内重要申请人东华大学入手,沿着其技术演进路线:材料-组合物-应用-应用材料解析其技术发展脉络,为我国药物控制释放的研发策略及宏观产业政策的指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聚乳酸具有良好的可降解性常、良好机械性能及物理性能、良好的相容性。聚乳酸主要应用于药物控制释放体系、骨科材料、眼科材料等。本文对聚乳酸的合成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由于有机药物释放载体,具有酸,热不稳定等性质,所以对介孔分子筛做药物的载体的研究成为热点,介孔分子筛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性能,介孔分子筛具有表面硅羟基,因而可以连接各种分子和基团,制备各种原理的pH敏感的药物载体,在众多的敏感原理中,只有pH敏感和温度敏感对人体药物释放比较有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学英 《科教文汇》2009,(24):269-270
天然多糖作为药物缓控释载体具有调节药物释放行为、稳定药物活性成分、提高生物利用率和促进药物靶向定位等优点。本文简单介绍了纤维素、壳聚糖、海藻酸及海藻酸盐和魔芋葡甘聚糖作为药物缓控释载体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人物名片     
<正>胡富强,浙江大学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分子药剂学研究,在药物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控制释放,以及药物制剂工程技术创新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及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近5年来,发表SCI论文3D余篇,  相似文献   

9.
聚膦腈/聚酯膜的药物释放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利焱 《科技通报》2002,18(2):164-168
聚[(双-甘氨酸乙酯)膦腈]/聚(丙交酯-共-乙交酯)共混物是一类新型的生物降解材料。考察了考马斯亮蓝、5-氟尿嘧啶和炔诺酮从该共混膜中的释放情况,发现药物的疏水性、共混膜的载药量和厚度以及共混组成能直接影响药物的释放行为。通过对上述因素的调节,可得到近恒速释放的炔诺酮控释系统,在植入避孕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在我国科技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释放其最大效能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焦点。以我国中文论文数据库为样本,借助知识图谱技术,结合Citespace可视化软件,通过定量化、可视化已有研究文献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研究领域及代表性研究成果绘制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研究现状的系列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给出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研究急需解决的两个关键性问题,即各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之间的协同创新问题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研究主题的进一步聚焦及代表性成果的显示度问题。这为深化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提升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创新能力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