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所谓“全媒体”,通常指媒体机构通过记者采访编辑,运用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等表现手段,通过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的融合接收,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接收任一媒体内容。它可以充分发挥不同媒体形式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互相补充,形成合力,为受众提供多样化服务,是多种媒介形态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2.
李岚 《声屏世界》2016,(7):41-42
媒体深度融合的关键就是要以技术驱动为突破来实现质变与超越。实现"四多"即多媒体形态、多信息服务、多网络传播、多终端呈现,配合传统的传播服务模式向全业务服务模式转型。内容和产品的生产技术就是我们科技创新的核心,在核心的带动下,我们才能进一步实现传播渠道、智慧广电大生态的格局建设。  相似文献   

3.
网络传播下新兴商业媒体以技术和渠道优势争夺用户、分化受众,使传统媒体被边缘化,地方主流媒体(纸媒)陷入内容被覆盖、受众流失、营运困难等困境。这需要从顶层设置新闻传播的规则,维护传播价值平衡,如此方可重构传播秩序。地方主流媒体可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坚守内容生产主阵地持久作战,以"新闻服务"融入市场,多向突围,重塑网络传播的主流品牌。  相似文献   

4.
没有采访就没有电视新闻,电视节目的形态就不完整。而作为电视新闻,在向受众传播基本新闻信息的同时,还向受众灌输着某种观点、看法和思想,也就是媒体观点。那么,作为电视新闻实践形态之一,电视新闻采访和媒体观点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电视新闻采访又如何更好地为媒体观点服务等问题,很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5.
如今,很多媒介都在积极探索融合的变革之路。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涌现,一方面为形态传统、单一的媒介提供了变革的利器,数字媒体技术不仅拓宽了新闻传播的渠道,增强了新闻传播能力,另一方面新闻传播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自媒体的出现对专业媒体的新闻发展之路提出了考验。  相似文献   

6.
肖兴辉  李波 《青年记者》2016,(23):110-111
媒体融合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原意是指媒体形态的融合,即原有的媒体形态在特定情况下融合为新的媒体形态,比如电子报纸、网络电视等.近年来,随着受众文化消费水平和层次的不断提升,加之数据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媒体融合已经不再局限于媒体形态的简单融合,而是扩展到了所有相关媒体要素的大融合.信息内容、传播手段、互动方式等方面开始出现了很多新的积极变化,信息产品层出不穷,给广大受众的文化消费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詹骞 《新闻传播》2010,(4):37-38
新媒体作为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概念和事物,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发展迅速,其形态也呈现出丰富多变、融合吸纳的局面,既保持双向传播的本色,为受众提供舆论场;也更长于娱乐休闲平台和人际关系网络的搭建,开辟了当下生活的重要空间,可划分为如下四种主要形态: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互动性电视媒体和新型媒体群等。  相似文献   

8.
澎湃新闻的媒介融合实践在中国具有典型意义,其在技术手段、媒介形态、传播渠道等方面都做出了融合创新。澎湃新闻生产和新闻聚合并举,专业严肃的内容与通俗个性的文风结合,多屏联动、资源共享、多维传播,构建起新型的媒介形态。本文认为,中国的媒介融合还处于初始的"技术融合"阶段,媒介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完善、受众作用发挥是推动未来媒介融合新闻报道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国内首档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改变原有的传媒主导型模式,注重用户参与、多维互动,实现平等对话、深度交流,并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拓展节目传播渠道,为我国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启示。融媒体时代下,新闻评论节目应注重受众本位、融通传播渠道,同时更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0.
“媒体融合”狭义地讲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广义的“媒介融合”则范围广阔,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也就是说,“媒体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这种新型整合作业模式已逐渐成为国际传媒业的新潮流。  相似文献   

11.
陶喜红 《新闻记者》2007,(10):18-20
传媒除了提供信息、引导受众等功能之外,还应该强化为受众服务的意识。传统的传媒服务理念过于轻视为受众服务,对于服务内涵缺乏准确把握,服务范围也比较小,这大大淡化了为受众服务的意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各国政府的放松管制,传媒产业之间、传媒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逐渐成为大势所趋。媒介融合催生了一些融合媒介,这些新兴媒介对于受众结构、受众消费方式、信息获取渠道等产生重要  相似文献   

12.
李如冰 《传媒》2019,(14):60-61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当下不同媒介间的内容生产和传播形态有了更多的跨界和融合,使媒介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元媒介”的特征,即不同媒介间的内容生产更加丰富多彩,传播形态更加智能化、多样化、便捷化。同时,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在传播方式上的有机结合,方便了受众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由此可见,媒介融合不仅深度改变了受众的交往方式、信息接收和认知方式,还为新旧媒体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上的创新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3.
葛晶 《新闻战线》2023,(5):80-82
建立并不断完善“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模式,传统媒体应直面现实挑战,发挥核心优势;明晰自身定位,提升服务能力;开展多元合作,挖掘“新闻+”背后的价值;加强智库建设,提升媒体服务价值。要不断增强受众黏性,增强主流媒体传播力,更好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实现向智慧媒体转型。  相似文献   

14.
传媒融合的促动因素 传媒融合最直接的推动者是新兴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媒界单一的传播形态。传媒融合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各自能量,形成集团作战,最大限度地立体式互补式地通过配套服务来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为新闻宣传、信息传播、主业和多元经营赢得更大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概念的横空出世,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当下,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网络弹窗资讯等层出不穷,受众选择信息海量化,接收渠道多元化。广播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唯有强化受众意识、产品意识,加快新闻资讯的流动节奏,让公众享受到更快捷、更实惠的新闻服务,才能提升传播的有效性,保持受众的黏稠度。  相似文献   

16.
《新闻联播》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要的电视新闻栏目,是广大受众观看时政新闻、国际新闻、社会新闻的首选视听“窗口”。作为官方的新闻发布渠道,《新闻联播》始终保持着严肃、官方、权威的媒介形象,但在新媒体传播形态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渠道优势日益弱化,传播效果也受到影响。在媒体加速融合的趋势下,《新闻联播》积极优化节目样态,通过转变话语方式推动传播创新,成为主流媒体新闻节目探索转型发展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7.
在媒介变革的大背景下,军事新闻传媒作为党的舆论阵地和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有力工具.必须不断地破除传统媒体形态下形成的陈旧观念和工作套路的羁绊,一步步地把军事新闻传播的创新推向前进,以强化传播效果。网络条件下的军事新闻创新,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为受众提供服务,二是与受众协作共动。  相似文献   

18.
进入媒体融合时代,广播面临着受众流失、影响力减弱、权威性受挑战等多重危机;频率资源有限、区域化传播,也使传统广播的发展存在诸多困难。发挥广播媒体覆盖面广、移动性强、易数字化、交互方便等特长和优势,与新兴媒体在传播与服务、集成与分化、内容与渠道、价值与价格、竞争与合作等方面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已成为传媒的发展趋势。媒介融合带来了传播观念的变革,改变了传统媒体新闻采集与制作的流程,并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立运行、流程完整、操作规范的新闻生产模式。即不同的媒体集中在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统一策划、资源共享,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制成不同的新闻产品,最后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传播给特定受众。  相似文献   

20.
基层媒体融合发展是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本文以铜陵市义安区融媒体中心和枞阳县融媒体中心为例,分析它们在内容创新、平台运营、受众互动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提出基层媒体融合应遵循内容为王、平台为辅、受众为本的原则,通过精耕内容生产、拓展传播渠道、增强互动参与等方式,提升基层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