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兰 《中国编辑》2003,(3):86-88
商务印书馆的《小说月报》创刊于1910年8月,到1932年“一·二八”因商务印书馆遭战火而停刊,历时二十一年。《小说月报》是商务印书馆在文学方面的一个重要刊物。这份刊物不仅培养出中国现代著名的编辑家,而且也是中国现实主义新文学的摇篮,“五四”以后的中国现实主义新文学巨匠们许多是从那里走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浙江平湖人徐调孚(1900—1981),从20年代到70年代做了半个世纪的编辑工作。他平淡的一生中,却在近代以来中国三家主要的出版社,都留下了自己深深的足迹和印痕,也算是少有的佳话。因之他的编辑生涯可以分成三个时期,一是商务印书馆时期,一是开明书店时期,一是中华书局时期。商务印书馆时期为10年。他从旧制中学毕业后考入商务印书馆的英文函授学校部,大约是经人介绍给张元济遂得以补习生资格转入编译所,约在1921年参加编辑《小说月报》,与那时在商务中的沈雁冰、郑振铎、胡愈之、叶圣陶等交往甚密,成了朋友。在郑振铎主编《小说月报》时,他是主要的助手,并成为文学研究会的会员,郑离任去欧洲游历,留下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近现代期刊史上,有多份文学杂志命名《小说月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创刊于1910年8月,它在1921年革新以后,是中国新文学的一面旗帜,影响很大.由于它革新内容,招来鸳鸯蝴蝶派的攻击,引起一场历时不短的论战,并促使商务当局另出一份《小说世界》来解决矛盾.《小说月报》在革新以前,在民初文坛,也独领风骚.鸳鸯蝴蝶派的鼻祖之一李健青说:“当时小  相似文献   

4.
沈雁冰改革《小说月报》,期刊内容方面大刀阔斧,期刊形式方面则“袭其旧制”,迁就妥协。运作一年,他终于无法回避这一矛盾了。朱湘于1921年11月27日及时致信沈雁冰,提出更改刊名的建议: “《小说月报》自改革后,兼登戏本、诗歌,原名与内容似不切合,现在十二卷近完,何不乘此把名字改了?” 沈雁冰没有采纳朱湘的建议。他无法采纳。对《小说月报》刊名,他早在上任之前,或许就已心存疑问,有意更改了。文学研究会第一次《会务报告》中  相似文献   

5.
《出版参考》2014,(1):M0002-M0002
叶圣陶,江苏苏州人。民进成员。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教授,与友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后历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小说月报》、《妇女杂志》、《中学生》、《文学旬刊》编辑,抗战期间任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9年后历任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  相似文献   

6.
董瑾 《编辑之友》2006,(4):76-78
沈雁冰,即茅盾(1927年发表小说《幻灭》时始用此笔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编辑家.他在1921~1922年主编《小说月报》时期对该刊全面革新,使其成为五四以后从事新文学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纯文学刊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办刊思想基本奠定了后来《小说月报》的发展格局,改革后的《小说月报》对中国新文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二十年代文坛第一刊".探讨沈雁冰改革《小说月报》的编辑活动特点及其中蕴涵的编辑思想,有助于丰富对茅盾编辑思想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小说月报》在我国当代期刊史上及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认识,对于促进当代期刊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小说月报》后期面临着停刊的窘境,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发展迅速、编辑的"不合时宜"、读者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商务高层起用新文学家沈雁冰改版《小说月报》是维持刊物生存、追求利润的一种市场营销策略。改版后《小说月报》的主编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等人接受和刊登了商务印书馆时尚、通俗广告;1923年创办的《小说世界》是商务印书馆为了把世界书局和大东书局吸引过去的大众读者再争取回来的一项举措。  相似文献   

8.
文学史上常常有这种现象,文学巨匠往往同时又是文学编辑大师。鲁迅、郭沫若是这样,茅盾也是如此。第一章《小说月报》的革新 1919年的秋天,23岁的沈德鸿(字难冰,笔名茅质,即本丈的主人套),迈着轻快的步子回到自己的房间。'百来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三年了,今天才有了自己的单人住处。这多亏了商务印书馆宿舍的管事福生衡忙。德鸿花了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名绍钧,江苏苏州市人,生于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病故,终年94岁。在教育、文学、出版等方面,他一生都做了不少工作。 1922年,他和朱自清、刘延陵、俞平伯创办了我国第一种新刊物——《诗》。 1923年,他进商务印书馆,先在国文部担任编辑,编了《学生国学基本丛书》中的12本小册子。还在业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文学旬刊》和《文学》的编辑、发行工作。  相似文献   

10.
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已过去80多年了,功过得失究竟如何?用沈雁冰自己的话说,五四时期崛起的老作家及20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作家,都与《小说月报》有过密切的关系。作为革新期《小说月报》的主编,沈雁冰开风气之先,基本上奠定了后来《小说月报》的格局,而且也基本上设定了《小说月报》后来之所以被称为"现代文学期刊"的一系列特性。叶圣陶甚至说:"自从《小说月报》革新以后,我国才有正式的文学杂志。"《小说月报》之所以取得不同凡响的声望,这与沈雁冰十分先进的编辑思想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小说月报》在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背景下,其杂志的销量持续下降,同时读者主体由旧式文人转变为新式学生与城市大众,原有的杂志内容已经很难满足读者的需求。在这样的契机下,自1921年第12卷第1号开始,《小说月报》在主编沈雁冰的带领下大胆进行改革,放弃以文言章回小说、旧体诗词、改良新剧等栏目为主要内容的办报理念,全面革新内容,成为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同时也成为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阵地。新改版的《小说月报》以积极宣传治世救国之道的办报理念,通过开设专注、专栏、文学家研究、海外文坛消息、评论、创作批评等栏目,刊登大量翻译和白话文文学作品,吸引读者,提升销量,成为新思潮传播的重要阵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同时,《小说月报》也借助改革,建立起编辑与读者的良性互动关系,使读者从传统的被动参与、被动启蒙转变为积极参与杂志构建的新生力量。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如果研究王国维,首先要研究他为什么正当学术盛年的50岁时沉湖自杀。研究编辑家茅盾,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史也有类似的难题。 1945年,茅盾50大寿时,叶圣陶朝花夕拾重提旧事作为寿礼。他在《略谈雁冰兄的文学工作》一文中说:“我不说革新以后的《小说月报》怎样了不起,我只说自从《小说月报》革新以后,我国才有正式的文学杂志,而《小说月报》革新是雁冰兄的劳绩。” 此说影响甚广。当今茅盾研究者也颇多引用。 略懂而不深入研究中国近现代期刊史的人是难免颇感突兀的。如此过誉评价,总让人难以理解,难以认同。  相似文献   

13.
茅盾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与鲁迅、郭沫若等同属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大师级人物.茅盾的早期文学生涯是从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开始的,他起先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从事编译工作,随着"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他致力于向中国民众翻译和介绍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并在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学翻译观.茅盾与郑振铎等人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等文学和翻译专业团体,担任《小说月报》主编,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为中国翻译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早期《小说月报》的编辑上,王蕴章两次编辑《小说月报》,见证了《小说月报》走向辉煌的开端,也见证了《小说月报》不得不改革的痛苦.他身上带有的过渡性质色彩,让他成为了那个时候旧式文人向新式文人过渡的典型.分析王蕴章两次编辑《小说月报》的经历,考察他所作出的各种编辑选择,我们能看到旧文学的编辑向新文学编辑转型的艰难性.  相似文献   

15.
《自然界》为我国荒凉的科学期刊园地增添了绿色;它的宗旨是实现《科学的中国化》;它提出要发掘中华五千余年的科学瑰宝一《自然界》是与《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小说月报》等刊物并列而被称为商务印书馆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十大期刊”之一.它于1926年1月创刊,1932年“—·二八事变”后停刊.16开本,月刊,但“每年出十期,为一卷,约一千页”(《自然界征文启事》),即每期近一百页.《自然界》从创刊到终刊共出六卷零一期.  相似文献   

16.
1920年11月下旬,时年26岁、做编译工作已有4载的浙江桐乡青年沈雁冰被商务印书馆擢拔为《小说月报》主编。商务印书馆的老板希望靠着这一动作彻底改变杂志销量每况愈下的境况。  相似文献   

17.
茅盾,1896年出生在浙江北部一个叫乌镇的水乡小镇上,本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后来在发表新文学作品时经常署用的笔名。之后,茅盾便逐渐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在阅读一代文豪茅盾生平时,先生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经历,特别是任《小说月报》主编的两年时间里对该杂志进行全面革新的业绩,对从事期刊编辑工作的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学习借鉴先辈编辑家编辑工作的成功经验,创新编辑思路,不断改进我们今天的编辑工作,正是本人撰写这篇文章的动因。1910年8月,商务印书馆的第5部杂志——《小说月报》在上海诞生了,1932年1月因“一·二八”…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图书市场在最近的二三十年里经历了大起大落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初期,文学家是一代青年人的偶像,当时的文学杂志《小说月报》、《十月文艺》、《花城》等,动辄有上百万的发行量,这一切都印证着文学图书市场曾有的辉煌。那么,当下的文学图书市场状况如何呢?  相似文献   

19.
《想像现代性: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研究》以20世纪初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处于20世纪中国“学理上的现代性”与“社会进程中的现代性”之间矛盾纠葛的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为切人点,沟通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从文学生产的角度来探讨《小说月报》作  相似文献   

20.
三十年代郑振铎在文学报刊编辑方面最大的贡献,是他倡议创办并参与主编了《文学》月刊。关于创办该刊的动因,茅盾与黄源的回忆文章中都已谈到。总起来说有两点。一是“左联”成立后,曾出版过《萌芽》、《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等刊,但都未久即被国民党当局禁止。“在一九三三年‘左联’的文艺刊物,要公开地、长期地出版,已是不大可能了。但文艺杂志是文艺战线的重要阵地,‘左联’自己办的文艺杂志已无法出版,出路何在呢?采取什么政策,什么方式才能不仅继续战斗,而且扩大战线的范围与影响?”这不能不引起每个革命的文学家的思考。二是一九三二年初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被炸毁后,《小说月报》停刊,不久商务当局恢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