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说被需要的需要是人的一种根本需要,那么懂得欣赏就是人存活的根本前题。欣赏就意味着接受,意味着肯定,意味着愉快地认识、理解、珍重自己及他人。欣赏的目光能给人带来价值感,并易使人更自信、自尊、自爱,更注意发掘、表现自己美好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让学生实践“自我需要”顾松灿“自我需要”就是自我充分发展的需要,是生命自身的一种固有的需要,例如渴望实力、成就、自信心,渴求自己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期望获得充满活力与效能的心理机能;企求被人尊重,受人赏识、注重;希望最高程度地...  相似文献   

3.
"爱"退席"严"上场昨天,小希又迟到了,不巧的是,她被政教处给逮到了,其结果就是直接影响量化考核分数。因为被政教处逮到,属于违纪。我一直告诉自己不要太看重这些,应该对学生的心灵多一份润泽;一直不停地告诉自己批评学生时要心平气和,要尊重学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相似文献   

4.
1.接纳技术 接纳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正向的态度。这种正向的态度就是把对方看作是一个有价值、有尊严且有权为自己作决定的人。就是懂得对方有抒发情绪的权利,能以非批判形式关怀对方的感情、思想、行为,使他被看重。这种正向态度就是“爱”的一种形式,包括尊重、关心、欢迎等,是不  相似文献   

5.
陈英 《新课程研究》2010,(5):115-116
作为社会的人,都希望自己被社会认可。更希望赢得社会的赞许和尊重,这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奖励正是满足这种需要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尊重,是一种双向行为,既指尊重别人,也指自己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即相互尊重.现代家庭教育中新型的父母与子女关系强调的是一种"人人"关系,是平等的,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尊重就是一种相互尊重,表现为父母与子女问尊重是双向的.尊重自己的最好办法是尊重他人,尤其发展到他人又尊重自己时,双向尊重行为便得以成立.  相似文献   

7.
一、尊重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前提每一位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当他们被尊重、被肯定时会产生一种自愿的意识,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自身应尽的职责。所以,教师一定要把尊重学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脚点。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人格和他们的不同需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建议。比如设立“值班班长负责制”,让全班学生轮流担任值班班长,负责全班的日常工作,给每个学生机会,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会明显增强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极大满足学生自我尊重的需要。二、为学生自我教育创设有利的文化氛围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科研…  相似文献   

8.
赏识与激励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和教师的关系融洽了,学生才能愿意听教师的教诲,才愿意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老师。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赏识激励教育。它不仅仅是表扬和鼓励,赏识激励也不仅仅是语言的范畴。是藏在心里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爱。是学生遭遇困难时的一种鼓励,是学生犯错误时的一种合理宽容,是风平浪静日子里的一种扬帆开进的动力。运用赏识激励教育,教学工作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的学生都是带着一种美好的愿望来求知的,这种愿望就像一点微弱的火花,需要保护、需要呵护。希望教育工作者“为每位学生点燃希望之灯”。我觉得要点燃“希望之灯”,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第一,要尊重学生的心理权益。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安全,注重学生的心理转化;少一点惩罚,多一点鼓励;让学生在一种被理解、被爱、被呵护的氛围中来学习,不要随意威胁学生“我要叫你家长来、我要停你的课、我要罚你怎样怎样……”。第二,要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权利。让学生保持自己发展的水平、速度,要允许学生学习之间要有差距,我们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礼仪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一种规范的表现形式。礼:尊重,礼由心生。它是讲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礼多人不怪、礼尚往来……侧重于内容。仪:仪式。仪者,表现也,具体形式也。实际上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需要一定的表现形式(升国旗),侧重于形式。  相似文献   

10.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目的在于通过对青少年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传授,让他们对生命的意义有一定认识,珍惜和珍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从而促进青少年生理、心理、社会性、灵性全面均衡地发展。笔者在哲学与人生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渗透生命教育方面进行一些尝试,旨在通过生命教育,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观,使学生尊重生命、珍膳生命,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尊重具有心理和社会双重涵义。按当代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是人的一种高层次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在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爱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的一种需要。比它更高一层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需要层次越高,他的社会属性体现得就越充分。自我实现是自我发挥的欲望,也是一种使自己的潜力得以外化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使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一个人就会自尊、自信、自励,反之就会导致沮丧和自卑。 "尊重教育"这一高度概括的表述具有多  相似文献   

12.
教我们的学生学会爱自己,爱自己的生命,爱自己的一切,这比任何一课都来得重要。因为爱自己是学生一生幸福的基石,是第一重要的事。在人的种种需求当中,“自我之爱”是人的一项最根本的需要,是自己今后所走的人生路上一块坚实而厚重的“人生基石”。让学生学会爱自己,这不是一种羞耻。不是一种罪过,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和人性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  相似文献   

13.
<正>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心理需要。这不仅是教师的心理需要,也是学生的心理需要。而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这一层心理需要。从小被人尊重的人,有很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容易形成完善的人格,或者说学生会努力用完善的人格来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被人尊重的学生也会去尊重别人,如果我们所有的学生都是这样,那么我们整个民族的自尊感就会提高。  相似文献   

14.
吴成友 《成才之路》2013,(22):88-88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注重把所学的知识输送给学生,  相似文献   

15.
关怀伦理主张关系的和谐,把行动的注意力从道德自我必须转向他人,对他人现实的关注,注重在具体的情境中看重的是关怀行动的结果。老年人成为伦理关怀的被关怀者、接受者,关怀者要尊重和洞察被关怀者的精神需求,并付诸于实际行动的关怀、照顾、体贴。同时,被关怀者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关怀方的关怀作出回应,主动接受关怀。以"关怀"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从关怀伦理的维度关怀老龄者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分析老龄问题的一种有益尝试和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6.
骄傲并不是不需要的东西。我们既需要谦虚,也需要骄傲,看重自己与尊重他人完全可以并存。但骄傲和谦虚都是有前提的,即应当有值得骄傲和谦虚的东西。骄傲并不容易,它是一种心态、品格,是一种自我评价,一种高度的自信。骄傲或高度的自信对于创造是最重要的心理品质。贬抑这种品质,或者使人丧失了这种品质,创造力就会低下。一个让人骄傲的社会将更加先进。教育肩负让人骄傲的使命,自信是教师送给学生的最珍贵的礼物。只要中国人有充分的自由,只要中国人有更充分的自信,只要中国人有更充分的展现机会,只要中国社会更能容纳骄傲,中国的大师就一定会出现。  相似文献   

17.
毛伟霞 《中国教师》2005,(12):11-13
教师要关心自己的学生,这是我们对教育的基本期待。我们也相信绝大多数老师愿意并且正在关心着自己的学生。我这里将要介绍的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哲学家、关心教育模式倡导人内尔·诺丁斯(NelNoddings)的关心理论,看看她的以培养学生学会关心的教育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什么样的,希望借此能丰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在诺丁斯看来,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的基本需要。我们对关心有一种自然而深刻的渴望。我们需要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被爱,需要在一个稍大的范围内被认识、被尊重,需要在一个更大的环境里感到安全。总之,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同样的,被…  相似文献   

18.
生本教育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到学生群体的教育理念。它注重学生本身的学习诉求,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高度满足和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  相似文献   

19.
生本教育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到学生群体的教育理念。它注重学生本身的学习诉求,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高度满足和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  相似文献   

20.
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我们尤其要注重他们的责任感的培养。记得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因而责任心是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