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飞 《职业圈》2014,(10):74-75
联合国首席气候官员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认为,在气候变化政策方面中国“做得很对”,此话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所以这句话引发争议或许并不难理解。同样,在抗击气候变化的“可行”措施这个问题上,  相似文献   

2.
全球变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发展模式的问题。脱钩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也就是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从“耦合”向“脱钩”不断演变的过程。从全球来看。倘若加入适当的政策干预。人均收入与人均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便可以被打破。呈现此消彼长的倒U型关系。 相对低碳与绝对低碳的关系 在工业增加值正增长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呈现负增长,我们就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绝对脱钩”。实现了“绝对低碳”。当然这种状态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3.
由于《京都议定书》只规定了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而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并无具体法律约束力的指标,这样就容易引起国际舆论的误解。比如:某些西方媒体居心叵测地鼓噪中国因《京都议定书》占便宜,甚至妄称,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全是因牺牲环境、大肆污染所取得的。片面渲染中国的环境问题,已日渐成为西方散布“中国威胁论”的一个惯用伎俩。  相似文献   

4.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使得气候变化问题再次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气候的变化问题为何会引起全球如此之多国家的关注。其不仅仅反应的是对我们及后代生活条件的恶化,更应该让全球反思的是气候的变化的根源在于我们不合理的生产。而低碳经济的提出,被普遍认为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最好的经济模式之一。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系列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基本特征是低能耗、第排放、第污染,实质就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5.
《对外大传播》2010,(2):41-41
许世森(音)放下电话笑了。在北京郊区一家热电厂担任总工程师的许先生解释道,电话是从加拿大打来的。一家加拿大公司对他在降低煤炭燃烧排放的温室气体成本上的进展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6.
王蕙 《职业圈》2014,(8):108-108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7.
一、研究背景“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公布的《能源白皮书》,意指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低增长或负增长。中国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获得世界低碳革命的先发优势和国际话语权的必然选择。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  相似文献   

8.
徐小亮  柳景惠 《职业圈》2013,(8):159-159
一、锂电池行业现状和前景分析锂电池产业是全球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锂电池具有高密度、无记忆、转换效率高、重量轻、寿命长、无污染等优势,而且从全生命周期看,其成本已低于铅酸电池。因此,动力锂电池将成为新一代动力电池的发展方向。动力锂电池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不仅能够以电替代石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可以储存电网谷电。随着锂电池汽车逐步走向市场,世界锂资源的使用和消耗将大幅增长,由此衍生出来的产业链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可以预见。谁能抢占发展先机,谁就将赢得未来锂电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基本上是负面的,近些年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正面”报道,正在持续增温。是什么原因让全球产生新一轮的“中国热”?在“中国热”的大背景下,中国媒体应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正面”中国的背后看到一份依然存在的“误读”,从而有的放矢地与西方主流社会展开对话。切不可因“忽悠”而“喜闻乐见”。下面从几个方面谈点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之中,世界卫生组织将该疫情全球风险级别上调至"非常高"。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导致媒体对其的关注和报道远远超过埃博拉病毒。西方媒体的报道中,恐惧和恐慌是主要特点之一。同时,西方媒体报道中对中国和华人群体的歧视与偏见,值得引起足够关注与警惕。  相似文献   

11.
刘文娟 《职业圈》2012,(26):75-75,77
一、低碳经济的基本内容 第一,低碳经济的含义。低碳经济,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新能源开发、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有利的手段,使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尽可能地降低,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从而促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获得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12.
正长期以来,在西方媒体主导的不平等的国际传播环境中,西方国家设置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议题——以抽象的人权、自由民主、环境责任等为代表——主导了国际舆论,成为他们指摘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砝码。近年来,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及其对西方制定全球议程的日益不满,中国和俄罗斯正在试图通过创新的外交策略和媒体实践参与全球议程的设定,从而试图扭转对己不利的国际舆论。本文从回  相似文献   

13.
中国列居全球四大经济体之一,其经济状况、发展与走向对世界经济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有着160多年历史的英国杂志《经济学人》(又译《经济学家》)是一份被西方世界认为较为专业和高端、以时评和新闻分析为主的周刊。分析《经济学人》的对华报道,可以管窥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经济的评价,探寻西方主流媒体的对华报道框架。  相似文献   

14.
正世界格局的多级化趋势、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及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冲击和改变着西方媒体垄断国际信息流的格局。同时,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并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中去,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建设愿景逐步转化为现实的背景下,中国议题也越来越多地引起更多非西方媒体的关注。而在环境议题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环境问题正日益引起国际媒体的关注。自2011年美国大使  相似文献   

15.
重点导读     
正1"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传播的环境变化与路径深化"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多以来,其全球传播环境不断变化且日趋复杂,已不再是中国媒体和西方媒体的两方博弈,逐渐成为包含西方媒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发展中国家独立媒体等诸多主体构成的复杂格局。这些主体及其背后的力量共同构成了中国对外传播的主要环境要素,也蕴含着"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传播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1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将"锐实力"(Sharp Power)一词贴上封面后,西方媒体便打响了又一轮针对中国的舆论战。无独有偶,从早期的"黄祸"到"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再到今日"锐实力论"的出现都体现了西方媒体在全球传播领域对中国的持续性舆论炒作。虽然风波暂息,但通过"锐实力论"风波为基点,结合社会传播学视角追溯西方媒介对华舆论的传播手段和热度根源,可以剖析西方媒介所设议题里话语的真实意图,为我国应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作为奉行开放型发展战略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发展走向牵动着世界各国的神经,也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议论。西方国家由于在世界媒体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和拥有强大的国际传播力,成为国际舆论的风向标。当前,西方涉华舆论主要集中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国模式、中国的和平外交、中国责任论和中国发挥全球领导者角色等方面。在上述问题中,西方舆论展现出了不同认知和复杂心态,但总体来看"负面中国"的声音依然  相似文献   

18.
海外书情     
正《全球新秩序下的中国媒体》China’s Media in the Emerging World Order英国白金汉大学出版社2018年2月出版作者戴雨果(Hugo de Burgh)是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教授、中国传媒中心主任。该书认为,中国新媒体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几大新媒体公司已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正在挑战国际互联网传媒巨头谷歌和脸书;同时,中国主流传统媒体开始挑战CNN和BBC等老牌西方媒体的地位。在国际社会上,中国媒体正在重新设置议程,以中国方式把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9.
<正>如何顺应全球媒体融合的大潮流进行自我变革,更好地向海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以新华社为代表的中央外宣媒体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欧洲是中西方媒体交锋的前沿阵地,新华社在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设有欧洲总分社,统辖新华社全欧40个分社的报道和管理工作。近年来,新华社欧洲总分社在深入调研欧洲媒体融合形势基础上,着力提升报道水平,打造"网上通  相似文献   

20.
正"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主流媒体和出版单位积极成立媒体联盟、创建英文媒体、推进影视展播和出版译介工程,增加了中国道路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宣介。在西方经济陷入低潮、缺乏解决方案之际,一些关于中国主张的肯定性叙事得以凸显。然而,"一带一路"倡议的境外传播环境也日趋复杂:一方面,西方智库和媒体不断提出污名化"一带一路"倡议的流行概念,来争夺对中国议题的解释权;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本地化传播环境也不容乐观。由于欠缺对当地传媒力量、受众语言偏好、本地运营渠道的了解,契合"一带一路"沿线传媒市场的中国内容供给不足,本地传播效果深受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