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七年,中国共产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在这次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中,共产国际执委会派驻中国的第一任正式代表马林,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本文就此作些初步探讨。马林,原名亨德立克斯·斯内夫利特,一八八三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一九一六年,促成了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印尼共的前身)与伊斯兰教联盟的联合,两个组织的成员可以在保留各自身份的情况下互相加入对方组织,并使社会民主联盟迅速进入伊斯兰教联盟委员会的核心中,因之被称为“斯内夫利特战略”即“马林战略”的创始人。关于马林赴华的最初使命,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以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之说居  相似文献   

2.
陈文英 《天中学刊》2002,17(1):94-97
苏联为了其在华利益,积极拉拢、扶植孙中山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国民党,主张对国民党进行彻底改组。苏联派为孙中山首席政治顾问的鲍罗廷认真贯彻苏联对华战略,努力争取孙中山及国民党左派的支持,多方协调国共关系,在国民党改组的筹备,宣言、党章、党纲的起草等诸方面,起着非常大有时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并推动了国民党与苏联联盟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国共合作在中国革命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实行国共合作是一个外国人最早提出,并强行“推销”给中国共产党的;这个外国人就是对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马林,原名斯内夫利特(1883—1942),荷兰人,著名的国际共产主义活动家。1921年6月,马林肩负着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使命来到中国。他一改过去共产国际及苏俄政府批评孙中山、忽视国民党的立场,很快与上海的国民党总部取得了联系,并与国民党代表张继举行了多次会谈。1921年底,马林在张太雷陪同下,到广西桂林秘密拜访了孙中山,与他进行了三次长谈,随后南下广州,拜会…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的新民族主义是在1924年正式问世的.是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国民党“一大”,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在宣言中,孙中山根据三大政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实行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它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推动了全国人民和国民党的先进分子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国民党右派的斗争,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共产党人李大钊是我党革命统一战线政策的积极宣传者和执行者,他为建立、发展和巩固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不辞辛劳,奔走在大江南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一、积极同孙中山联络,努力促成国共合作。国共两党酝酿台作,开始于一九二二年。当时国共两党都愿意改善彼此的关系,以适应革命的需要。一九二一年六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到中国,打算与孙中山直接见面,交换关于中国革命的看法。李大钊请蔡元培把马林介绍给孙中山。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十日,马林在张太雷的陪  相似文献   

6.
从马林在1922年初建议中共加入国民党开始,他和中共就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这种分歧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双方对中国革命性质和国民党性质的认识有差异,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方面,是双方在加入国民党的旨趣方面存在歧义。中共认为加入国民党只是建立群众性共产党的一种策略,具体是到国民党内部去争取其中的工人群众并分化瓦解国民党;马林计划是要中共加入国民党内部,以宣传手段去影响并改变国民党的策略,使之成为群众性的国民革命党,担负起国民革命的使命。经过马林的努力,中共放弃了分化国民党的策略,转向支持马林的计划。只是这一以改变国民党策略为中心的计划,遭到了孙中山的抵制,马林折羽而归。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采取何种方式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进行合作,建立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经历了党外合作到党内合作的转变,其转变的原因:革命斗争的需要;孙中山坚持党内合作;共产国际及其代表马林的主张。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国共合作初期,共产国际在中国共产党激烈反对的情况下,之所以坚持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方式进行合作,其主要原因是:第一,从20世纪20年代初,共产国际推行的东方革命战略来看,共产国际力图通过国共合作,以打击帝国主义在东方的势力,而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又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唯一可以接受的合作方式。第二,从共产国际特别是其代表马林对中国革命和国共两党的认识来看,他们认为,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第三,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看,马林和共产国际认为,共产党人加人各种民主党派和组织的做法,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策略原则,而且也有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9.
黄埔军官学校,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在改组国民党后于1324年5月创办的。其全称为“中国国民党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因建立在广州南二十五公里的黄埔岛上,所以通称“黄埔军校”。1926年1月又改称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相似文献   

10.
孟庆涛 《文教资料》2011,(32):87-89
孙中山在组建国民党时,把国民党的主要任务规定为革命建国,从而,革命成了建立现代中国的前提条件。孙中山亲笔起草的《中国国民党宣言》视"三民主义"为中国历史的留遗,在逻辑上设定"三民主义"的普遍性,并以此来框定"民主共和"国家的价值内含。孙中山的革命建国选择了"以党治国"的路途,但其革命建国理论的内在结构性矛盾使其无法完成建立现代国家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时至1920年代初,国民党政治势力在南方的影响依然相当有限.正是孙中山采取了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帮助的策略,才为其后北伐的顺利推进奠定了相应的政治基础.然随孙中山的逝世,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逐渐暴露了其推行独裁统治的野心,并采取了大规模的整理党务与清党运动;但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以及地方实力派的存在,仍使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国的统一只能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独立评论》阵营中的丁文江、胡适等人针对国民政府对共产党的军事"围剿"提出了政敌观。他们认为共产党势力得以壮大有着深层的原因,国民党的"剿共"政策只能使中国政局更为混乱,国共两党应通过政治途径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其政敌观虽具合理性,却无法转化为现实的政治力,但它从另一维度反映了共产党力量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取得合法政治地位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1936年发生的西安事变,由于国民党封锁了消息,全国民众并不知情。范长江“冒险尝试”到达西安,与杨虎城、周恩来等人会面了解事变真相,并到延安与毛泽东等中共高层领导人见面,进一步了解中共的政治主张,通过《大公报》把事变真相告诉了全国人民,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迅速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炮击金门是一场具有重大威慑意义的军事行动,其威慑效益在于以精妙的军事打击和谋势造势,客观上达成大陆、台湾之间的“默契配合”,联手对美,使国共两党共同维护了“一个中国”的局面,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5.
抗战胜利前后,中共认真考虑使中国成为沟通美苏之“桥梁”。美出于使中国成为“大国”政策,一度曾积极调处国共矛盾。但“大国”的实质是反苏反共之“屏障”,所扶核心只能是国民党,即使明知其必将为中国革命所推翻。面对“推翻”现实,美虽推出“灵活”政策,寻求与中共建立某种“承认”关系的可能,但囿于其顽固的意识形态,终不愿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并终将中共推向与苏结盟的“一边倒”轨道,尽管这是一个历史合力的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16.
邵力子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他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了各种正确主张,积极促进国共合作关系的建立,在西安事变和国共谈判等事件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他的所作所为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辛亥革命到1927年国民党取得全国性政权,是百年报刊民主话语言说最充分也是其变数最大的时期.其政治诉求主要体现在捍卫共和、民主立宪、反对专制统治等焦点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党领导的报刊上,对政治的诉求,则表现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及对建立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的社会制度的向往,新民主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在此时开始萌发.此时期报刊民主话语的思想启蒙诉求成就最为突出,对数千年封建文化的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对现代思想价值理念的悉心的传播,构成此一时期报刊话语最为绚丽的特色.中国共产党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的武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从而形成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报刊民主话语思想启蒙诉求的一个崭新的话域.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成为主导中国政局的两大政党。随着大革命的失败,中间党派迅速崛起改变了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抗日战争爆发后,中间党派与国共的关系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影响重大。在此期间,通过时局的变化,中间党派逐步看清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对中共的态度也经历了一个从反对到逐渐认同的过程,政策上也相应进行了调整。  相似文献   

19.
为了达到利用中国战场捆住日军手脚的目的,苏联通过外交关系影响国民党,通过共产国际影响共产党,促成中国国内两大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抗战前期的主要支援国,苏联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民党挑起大规模内战的企图,对维护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积极贡献。但苏联为了本民族利益,过分看重国民党,甚至要求中共以妥协退让来维持统一战线的做法使中国抗日有生力量遭到重大损失,妨碍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