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小学语文课上,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让学生自读课文,学生总要齐读,并且把声音拉得很长很长。很多教师面对此种情况束手无策,放任不管,久而久之,学生"齐读"也便成了习惯。"齐读"是朗读的一种形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是经常被我们使用的。但是,纵观现在的课堂,这种"齐读"的模式似乎不多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因为,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于是,"齐读"这种朗读模式被众多教师"判了死刑"。到底对不对?我们需要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不少教师看来,齐读不但束缚学生的个性,而且是使学生产生“滥竽充数”及“唱读”等现象的温床。事实上,齐读的作用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大得多,语文课绝不可少了齐读。那么,齐读的功能都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3.
几乎在每一节阅读课上,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地让学生齐读课文。齐读之于学生,究竟是“共同提高”还是“束缚个性”?多数老师肯定了齐读的“多功能”,同时指出教师应在“提高齐读的有效性”上下工夫;也有不少教师对齐读进行了“冷思考”,主张“阅读课应慎用齐读”。观点虽然不同,但大都做了非此即彼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请君慎用“齐读”法陈述海(萍乡市湘东区教育局)不少语文教师喜欢在课堂上组织全班学生齐读课文,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他们上一堂课总要让学生齐读三五次,或通读全文,或选读一些章节,有的教师还将“学习目标”或文后练习题也让学生齐读一遍。课堂上人人动...  相似文献   

5.
蒋艳华 《学周刊C版》2011,(8):129-129
在阅读课堂上,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境:教师做完初步的引导之后,让学生开始初读课文。教师总是说:“带着自己的想法,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这样的安排,乍看之下,好像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认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可实际情况是什么呢?学生不会抓住这个自我解读的机会,发挥主体作用,而是要么三三两两地自由读,要么就是齐读,实际效果并不好。  相似文献   

6.
“同学们,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把文章读通读顺。”教师话音刚落,教室里却响起响亮而整齐的读书声。“停!请自己读自己的。”教师略显尴尬,赶紧打断了大家齐读的声音,要求大家按照自己的节奏读书。学生们愣了一下,继而各自读开了。这是公开课中的一个常见场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已不敢让学生在公开场合齐读了。齐读似乎成了低效的,不可取的,甚至是错误的阅读方式了。为什么教师在公开课的时候这么忌讳学生齐读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于是,教师就片面地认为:齐读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不符合新课标精神。一、齐读是否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指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既然是获取信息,既然是吸收,那要考虑的是吸收效率的最大化,即用最短的时间将课文读通、读顺、读准、读懂。因学生性格、生活经历以及已有知识的不同,朗读文章后自然会产生不同的体验,这与学生是选择齐读还是自由读关系不大。因此,大可不必“谈齐读而色变”。与跟读、分角色读、自由读等众多朗读方式相比,最有效率的朗读方式应是齐读。当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时,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齐读。这有趣的现象背后可以说明两点:一是学生比较喜欢齐读,因为齐读最容易读通、读顺、读准;二是平时课堂上教师常让学生齐读。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于是乎,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上书声朗朗,读的形式也丰富多彩:自由读、小组读、齐读、范读、引读、竞赛读、表演读……一时间,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大道至简”,“读”领风骚:范读、学生齐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对齐读“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文河 《考试周刊》2012,(2):57-5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齐读、自由读、默读是教师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应用恰当就能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的阅读技巧,  相似文献   

10.
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重要任务。但在小学语教学中,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进行的“朗读”、“齐读”、“默读”.多数情形是为“读”而读,其要求是整齐、洪亮、准确,重视共性而忽视个性.重视形式而忽视内涵,读完之后每位学生得到了什么感受、有了什么收获,教师并不是特别关注。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形成学生独特的阅读个性,促进学生学习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点滴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一、“书声琅琅”与“鸦雀无声”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这次语文课改对课堂上的朗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教师满堂灌、用繁琐分析代替学生阅读的现象得到了克服,语文课堂出现了“书声琅琅”的可喜景象。但也产生了另一种偏向,那就是用集体讨论代替学生个人阅读,用朗读代替默读。我们常看到课堂上有教师这样要求学生:“齐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显然,这“齐读课文”的方式与“思考问题”的目的发生了冲突。  相似文献   

12.
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最常见的毛病是唱读、齐读。这种朗读的坏习惯一旦养成,纠正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齐读是‘大呼隆’,教师很难发现某个学生读错。可见齐读实在是弊多利少,不宜多用。  相似文献   

13.
在听课中,经常发现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可笔者认为,“有感情地齐读”是不可能做到的。 先来说齐读。齐读的好处在于能同时让许多学生练习朗读,体现出较高的朗读练习效率。但由于齐读必须追求整齐划一的听觉效果,所以,忽视朗读的个别差异也就不奇怪了。当有的同学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导读法”简介□广东揭西县美德中心小学刘绍辉一、什么是“导读法”导读——“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叶圣陶先生语)“读,就是口读、念书、轻读、朗读、轮读、齐读等。”(教学“大纲”)长期以来,我探索出一种以读...  相似文献   

15.
一、多读,读有所获“多读多背”是传统的教学经验之一。人们熟知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等都是古人读书经验的精辟概括,说明了“读”的重要。新大纲强调了朗读和默读训练的重要性,“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多读,理所当然地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为了调动学生多读的积极性,我们采用了指名读、小组读、齐读、引读、同桌对读、评读、感情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多种方法,一篇文章只有通过反复…  相似文献   

16.
“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素质训练,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环节,也是学生必具的能力之一。读的形式有多种:有表情朗读、齐读、小组读、轮读、领读、自由读、轻声读、高声读、引读、默读、分角色朗读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每读一次就要确定一次目的,每读一...  相似文献   

17.
一、看学生沉浸本了吗? 看学生读得够不够沉入,沉浸本的程度够不够深?语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之一是“读”,有范读、散读、猜读、齐读、默读、小组读、男(女)生凄、配乐读等,据我观察和实践检验——最有实效的读是默读,最容易有口无心滥竽充数的读是齐读。语课常没有“读”,这绝对背离了语学习的规律。语要读、细细品读,读出情味,  相似文献   

18.
纵观现今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薄弱,师资力量的不足,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依然常常被教师繁琐的分析和廉价的提问代替了,一节语文课短短的40分钟时间里,充斥着太多的“?”,仅有的读也大多是齐读、泛读。结合这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本文试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如何教会农村小学学生读书等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9.
一、始终坚持“熟读成诵”的原则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篇课文.我都会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练读。有时是自由放声读.有时是同桌对读.有时是默渎.有时是齐读……特别是放声朗读.对于记忆有很大的作用.我一般会采用小组齐读、男女生分开读、点名分任务读等朗读方式。学生练读时,教师也要积极参与。教师可以是泛读.可以是引读。也可以和学生对读.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教师甚至可以与学生比赛,看谁读得准确、流利。  相似文献   

20.
封潇 《教育艺术》2013,(11):9-11
一、一读识文师:今天我们用"读"这种方法来学习《两小儿辩日》。(板书"读"字)请全班同学先齐读课文。(全班第一次齐读课文。学生有些字音出错,多媒体显示第一部分:识文)师:好像在一些字的读音上我们发生了歧义,在初读文言文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字音问题,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几个字。(多媒体显示文中几个重要的字,学生读,教师指导)师:请齐读字词两遍!(学生齐读字词两遍)师:请同学们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齐读课文,注意读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