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文章简述了铁(氢)氧化物特性及其吸附机制,详细阐述了铁(氢)氧化物及其复合物吸附磷、重金属,重点综述了pH、磷及离子浓度、氧化、结晶尺寸、温度对铁(氢)氧化物及其复合物吸附污染物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FeC l3和N iSO4为原料,FeSO4作催化剂,制备纳米铁酸镍.实验结果发现,加入微量的催化剂能明显地加快反应速率;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依赖于介质的pH.  相似文献   

3.
采用竹炭负载纳米级零价铁,分别考察了竹炭、纳米级零价铁和竹炭负载纳米级零价铁对0.2 L、200 mg/L的甲基橙溶液的去除率,并探讨了竹炭投加量、溶液pH值、染料初始浓度和反应温度对竹炭负载纳米级零价铁去除甲基橙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0 L浓度为200 mg/L的甲基橙溶液中,竹炭投加量为0.015 g、30℃、pH为6.0、反应时间为60 min时,竹炭负载纳米级零价铁对甲基橙染料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9.94%,而竹炭本身的去除率仅为13.6%.  相似文献   

4.
(本试卷满分100分)第Ⅰ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 为了预防缺铁性贫血,人体必须保证足够的铁的摄入。这里的“铁”是指A. 铁单质B.铁元素C.氢氧化铁D.氧化铁2.下列是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变化,其中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A. 水受热沸腾、酒精燃烧B. 汽油挥发、动物的呼吸作用C. 剩饭变馊、铁锅生锈D. 玻璃破碎、西瓜榨成汁3. 在某些食品的包装袋中,常放一个标有“干燥剂”的小袋,袋内装有氧化钙固体。氧化钙属于A. 酸B. 碱C. 盐D. 氧化物4.下表为家庭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物质食醋牙膏食盐水肥皂水火碱液pH 3 …  相似文献   

5.
纳米氧化物陶瓷的制备技术一直是纳米陶瓷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溶胶-凝胶法是制备纳米粉体的先进工艺,它具有工艺简单,设备成本低,反应过程可控,制备的粉体纯度高、均匀性好等一系列优点.本文综述了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Fe2O3、SnO2、SiO2、Al2O3、ZrO2纳米陶瓷粉体的方法,并对溶胶-凝胶法制备这些纳米氧化物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了目前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氧化物陶瓷粉体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金属器具主要是铁制、铝制和铜制三种。这三种器具都易与空气中的氧发生缓慢氧化反应,生成相应的氧化物,并且这三种器具都不耐酸腐蚀。为了防止金属器具被氧化或被酸腐蚀,我们可将这些用具作镀银处理。 一、原理:铁、铝、铜三种金属的化学性质都比银活泼,我们可以利用下列化学反应给三种金属器具  相似文献   

7.
金周铁、侣在冷的浓硝酸或浓硫酸中会产生钝化现象,即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腹,阻止金属继续与浓酸发生反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接受“钝化”事实的同时,常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例如:金属元素中为什么只有铁和铝能产生钝化现象?符合什么条件才能产生钝化?本文简单介绍有关知识.1金属钝化的原理金属与波硝酸或浓硫的氧化-还原反应是分两步进行的,第一步:金属转化为氧化物;第二步;氧化物转化为相应的盐.大多数金属都能进行第一步反应,至于第二步,只有当该金属氧化物的稳定性小于其相应的盐的稳定性时才能发生.铁、铝在…  相似文献   

8.
为了将纳米颗粒的强化传热吸收作用应用于氨水吸收制冷中,提出了在氨水溶液中添加铁酸锌纳米颗粒和复配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SDBS和CTAB的纳米流体的配制方法,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了阴阳离子活性剂质量分数、复配比例及超声分散和光照对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铁酸锌-氨水纳米流体分散的最佳工艺为:SDBS质量分数为1.5%,CTAB质量分数为0.015%,超声时间为30min,光照时间72h以上.最后根据双电层原理分析了活性剂质量分数对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表明存在最佳活性剂质量分数,并与实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9.
1.大多数金属不能被磁铁吸引,但铁能被磁铁吸引并导磁。 2.金属与强氧化性酸反应时被氧化成高价金属盐,但当铁过量时,与氧化性酸反应将生成亚铁盐。如:  相似文献   

10.
通过溶胶一凝胶法制取纳米级复合氧化物。用氢气还原复合氧化物获得了超细铁 -硼合金。研究证明 ,反应前体物粒度越大 ,合金中α -Fe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11.
纳米氧化铁的制备方法有水热法、强迫水解法、凝胶-溶胶法、胶体化学法、水溶胶-萃取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和激光热分解法等。通过分析比较各种纳米氧化铁的制备方法,提出了纳米氧化铁制备应向低成本、粒径可控、粒子均匀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采用正交实验方法,以引发剂、功能单体和铁氧体的量及搅拌速度为考察因素,粒子磁响应性和粒径为考察指标,优选出羧基修饰的高分散性纳米磁性粒子的合成条件。结果表明:转速和功能单体添加量为主要影响因素;当铁氧体1.4g,过氧苯甲酰138mg,甲基丙烯酸1ml,转速300r/min时可得到平均粒径11nm、分布系数0.46的强磁性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13.
中和氧化过程是湿法生产铁红的关键工艺环节之一,含铁废液经过中和氧化过程的处理所得氢氧化铁沉淀的质量,直接影响最终铁红产品的品质。中和氧化反应终点的pH值和反应过程温度重要工艺参数,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以此需要研究适合铁红生产的pH值控制系统工程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纳米金属铁颗粒表现了新一代环境修复技术的特点,能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环境治理问题提供性价比较高的解决方法。纳米金属铁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和很高的表面活性,因此还原降解能力很强。研究表明纳米金属铁颗粒能有效转化种类繁多的常见环境难降解污染物并降低其毒性。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包括:(1)纳米金属铁的发展过程及其处理难降解污染物的现状和进展;(2)纳米金属铁在原位修复技术及被污染水体和土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微/纳米氧化锌是一类重要的新型无机材料。本文主要采用溶胶-凝胶法,用乙酸锌、草酸和无水乙醇制备微/纳米氧化锌,分别从反应物浓度、表面活性剂种类、表面活性剂添加量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实验结果表明,当草酸乙醇溶液和乙酸锌溶液浓度分别为0.6 mol/L、0.9 mol/L时,pH为1,按质量比1:1复配的比例添加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煅烧,测得所制备的氧化锌纯度高,晶型良好,粒径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6.
决定离子键、共价键的因素比较多,两原子之间形成哪种类型化学键不仅与原子本身性质有关,还与形成的化合物中离子的价态有关。几乎所有无素都能直接或间接形成氧化物,氧化物可分为成盐氧化物和不成盐氧化物,同时存在一类与一般氧化物不同的过氧化物、超氧化物、臭氧化物及复杂氧化物。  相似文献   

17.
通过硝酸镍溶液和尿素溶液,采用均相沉淀法制备出纳米氧化镍,以纳米氧化镍取代传统的普通氧化镍和碳棒一起制成纳米氧化镍电极,应用于铁镍蓄电池中。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比较了纳米氧化镍蓄电池和非纳米氧化镍蓄电池充放电特性,发现前者的放电性能明显优于后者,其充电性能也表现出更好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采用纳米TiO2为催化剂,超声辐照为主要手段对实际印染工业废水进行了降解实验研究,考察了各种反应参数对印染废水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TiO2对印染工业废水的超声降解效果具有明显的辅助和提高。当超声波频率为45kHz,功率为200W,溶液初始pH值为2.63,超声反应时间为150min的条件下,印染工业废水的COD去除率为73%,而同样条件下,投加750mg/L纳米TiO2,其超声降解废水COD去除率可达90.2%。  相似文献   

19.
We conducted two-stage acidification-bioleaching experiments to probe the feasibility of bioleaching for a kind of mixed alkaline copper oxide and sulphide mineral. We used the uniform design method for data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optimization, with initial pH value, pulp density, inoculation of bacteria and ferrous iron concentration selected as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Polynomial regression shows that the four factors sequentially influence the copper recovery by 14.430%, 8.555%, 1.982% and 3.895%. Acid equilibrium in the bioleaching system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alkaline gangue content, chemical reactions and bacterial activity. A maximal portion of refractory copper extracted reaches 71.08%. The dynamic analysis of copper recovery indicates that bioleaching goes through a lag leaching phase, prime leaching phase and leaching stationary phase corresponding to the growth phases of bacteria. Compared with the predicted value of 80.87%, the confirmatory experiment observes a 78.21% copper recovery 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s of pH of 1.5, pulp density of 5%, bacteria inoculation of 30% and initial ferrous iron concentration of 9 g L^-1. Results suggest that bioleaching is technically feasible to improving total copper recov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