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尔滨被称为"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拥有数量丰富、风格多样、造型精美的历史建筑。建筑是有符号性的,历史建筑通过符号作为载体承载大量的历史与文化信息,并以符号形式得到广泛传播。哈尔滨的现代城市历史虽然很短,但因开埠后多国移民的迁入,使东西方建筑风格在这里交汇,塑造了哈尔滨历史建筑的独特符号特征。探究哈尔滨历史建筑符号的特性可以了解传播其建筑符号的重要性,在考察现有主流媒体传播、社交媒体传播等的基础上可以发现移动互联时代下讲述历史建筑背后故事、以其为主题开发手机软件等传播哈尔滨历史建筑符号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范敬英 《新闻窗》2008,(3):89-90
美国社会学家伦德伯格认为:“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符号的中介而传达意义。”因此,符号是传播活动的要素,是“传播过程中为传达讯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符号是由能指、所指、意指三方面构成的载体,传播也就是能指、所指和解读者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文字、图片、声音等符号集中地来传达信息形成传播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观念都是将巴特的"神话学"研究视为一种文化批判的符号学,但是如果我们把巴特的符号学原理及"神话学"理论运用到广告传播机制的研究中,围绕符号意义生成和运作逻辑,则可从学理上将符号在广告传播机制中的运用归纳为以下3点:符号的意义化机制、符号的自然化机制和符号的等值化机制.  相似文献   

4.
视觉符号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明  罗忆 《当代传播》2007,(6):22-24
符号是自然和文化联结的桥梁,在跨文化传播中,以视觉符号为载体的传播模式显得尤其重要.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由于视觉符号的感知具有直观形象化的特征,受众对所承载信息的视觉符号进行同构联想,对符号意义产生更为直接的解读,达到跨文化传播的最终目的.视觉符号成为当今文化中最为流行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表征,其物化的表现已经遍及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强调着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同一性.本文旨在研究视觉符号在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学史上,作家们通过讲述多样化的黄河故事,赋予“黄河”符号不同的文化历史意蕴,不断丰富和发展其符号内涵,中国文学也逐渐成为传播“黄河”符号和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媒介。其中,河南作家关于黄河不同角度的书写,已成为其中重要的一支文脉。李商隐的诗歌、邵丽的《黄河故事》、李準的《黄河东流去》分别从个人、家庭、民族三个层面,呈现了黄河文化这一生生不息的命运载体。从“黄河”符号的内涵意蕴入手,结合三位河南作家的代表性文学作品,提出文学创作中“黄河”符号的文化传播意蕴;进而探究文学作品作为媒介和载体,对黄河文化传播和黄河精神的生成起到的作用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彬 《军事记者》2002,(2):21-22
什么是符号?符号在传播活动里起什么作用?大众传播学为什么要研究符号及其意义?这些问题既简单,又复杂。说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打发——符号是一切传播活动的原材料,一切传播活动都离不开符号,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说复杂,就整个传播研究里,就数有关符号及其意义的理论最玄奥了。  相似文献   

7.
视觉图像在当今的不同文化的传播中所产生的作用越来越大,视觉图像作为视觉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只极具人气的充气大黄鸭成功环球旅行,受到不同民族种族的人们的追捧,荷兰艺术家霍夫曼取材于小孩子洗澡时的橡皮鸭子基础上形成的充气大黄鸭,这个极具特色的视觉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本文旨在研究充气大黄鸭这个视觉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如何减少不确定性和意义差异,从而在共通的意义空间中交流传播以及视觉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2014,(2)
正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应用于文献记录,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大创举。文字传播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极大地拓宽了传播范围,正所谓"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文字可以"通之于万里,推之于百年",它记录并传播了时代的文明和进步。传播中的文字作为一种媒介,是一种视觉符号,也是信息的载体,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传播符号所发挥的效果,而文字具有直抵心灵的穿透力,是文化信息传播的主力军。文学名著以文字为载体,以艺术化的  相似文献   

9.
人类通过符号传递信息,作为信息的载体,符号的作用至关重要,失去了符号的承载,一切传播行为都不能实现。符号是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的特质,符号本身是物质的,它所传递的信息不同于它本身,而且这种信息不具有个别意义,不是个人赋予它的意义,这个意义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彼此认可的。比如说汉语的“苹果”一词,它是两个语言文字符号,通过听觉和视觉能够感知,“苹果”所代表的意义是一种水果,是所有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这个意义既不同于这两个汉字的书写形式本身,也不同于它们“ping guo”的发音。  相似文献   

10.
苏宝华 《现代传播》2006,(3):111-112
本文从品牌的概念和意义切入,探讨了广告品牌传播的概念和意义,并从品牌名称、视觉符号、听觉符号、核心概念、文化内涵、品牌形象等六个方面,论述了广告品牌传播的内容要素,探讨了广告品牌传播的一些基本规律,对于丰富品牌传播理论,指导品牌传播实践者都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前江西旅游传播的载体主要依赖于传统媒体,包括报刊、广播电视和网页等;大多旅游新闻内容主要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以语言符号为主、非言语符号为辅,内容形态比较单调;而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江西旅游传播影响力比较缺乏后劲。因此,必须有的放矢地解决这些困境,从而更好地服务"旅游强省"目标。  相似文献   

12.
"言语传播"和"非言语传播"是传播学中一块重要的研究领域。在丰富的人类传播符号系统中,以语言符号系统为分界点,有区别地研究各种人类传播现象有利于我们了解不同符号系统在人类传播中可能带来的不同效果,同时也对我们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提供具体而详细的理论支撑。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中国"言语传播"和"非言语传播"研究中存在的两个重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跨文化传播的基本认识问题。文化是一个共享的系统,共同的历史和传统帮助每个人回答"我是谁?"这个首要的问题。关于对世界的认识,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所处的文化系统获得的。而跨文化交流指的是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他们的这些不同足以改变交流事件。应该认识到,在陌生人身上显现着社会距离、跨界生存、同质与异质的关系、开放与封闭的文化系统。跨文化传播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从各自的知识背景出发形成了不同的问题意识与理论关怀。  相似文献   

14.
炫耀性消费被认为是奢侈品消费的主要动机之一.为此,本文追溯了人类炫耀的历史,探讨了炫耀性消费背后的动机,以此来反观当前国内的奢侈品消费热潮,解析其传播机制.本文提出,炫耀是人类的普遍心理,炫耀性消费有进攻型和防御型两种,其背后的目的是为了在社会比较的参照群体中获得成就感与认同感.随着时代的变迁,对财富的炫耀已经成为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而奢侈品因具有社会比较意义的优越感特质,成为炫耀性消费的载体.基于此,奢侈品的传播机制,主要是建立符号与识别,在利用来源国和历史等资源,赋予品牌符号意义的同时,通过选择性的媒体渠道和以艺术品质、精致美学为特征的传播,最大化品牌符号及其主要利益点的知名度,以全方位满足炫耀性消费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符号学方法在传播研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爽 《当代传播》2006,(1):84-85
传播是符号的传播,符号学方法引入传播研究,为传播学领域提供了深入的批判视角。内容分析法和实用层面的研究——基于市场利益驱动下的传播符号运用和表现方法的研究,为传播研究开拓了新渠道。  相似文献   

16.
汉服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其对外传播在颇具成效的同时也带动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从逻辑符号学中的“符号三元构成说”角度出发,通过对汉服的再现体属性及其解释项进行分析可以解释其个中缘由、阐明其传播优势,并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符号载体选择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传播学符号理论与影视蒙太奇理论,阐述"处理好电视节目的声画关系是传播符号优化组合的关键"的道理,进而提出对电视节目传播符号进行全方位的蒙太奇组合。笔者实践证明,将电视节目传播符号进行蒙太奇组合,能创优出艺术精品,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黄河文化历史源远流长,黄河文化精神振奋人心。现以场景理论作为黄河文化传播研究的切入点,丰富黄河文化传播形式,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精神价值,以地标符号、视觉符号和时尚符号为基准,建构黄河文化符号传播体系,形成黄河文化媒介传播矩阵,促进媒介跨界融合,增强线上线下实时互动,提升用户场景体验,实现黄河文化符号的智能化与场景化传播。  相似文献   

19.
在众多的信息传播形式中,人们很少会听到"实物传播"这个词,但是,它是真实存在的.信息可以通过虚拟性符号进行传播,同样也可以通过实物本身进行传播,并且更直观、更准确.展览会是实物传播的主要形式,参展商应增加展品的外观美感,使观众产生审美愉悦,从而提高实物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整合传播对于业内人士而言,并不是一个新名词。二十多年前被提出来时,所有传播人士都认为整合营销是大势所趋,并开始大肆宣扬"整合"这个概念,时至今日,好像再提"整合传播"已经无新鲜可言,但昌荣认为概念和理论无新旧之分,关键还看如何去顺应环境变化而重新为"整合传播"赋予新的引用和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