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化消费状况是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本文以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状况、文化消费需求,并对抚顺文化产业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化消费状况是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本文以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状况、文化消费需求,并对抚顺文化产业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既是求学者,也是消费者。关注大学生的消费需求,是落实好“以学生为本”,改善高校办学条件的重要方面。当代大学生的消费需求特点主要体现在饮食需求是基础,理性消费是主流,消费趋向个性化、多样化和网络化。 相似文献
4.
拉动内需将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居民收入水平直接影响了消费需求,并且影响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利用浙江省11个地市1995-200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从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对消费总需求的影响出发进行实证分析。从长期来看,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对区域消费需求具有较大的正向关系;但对消费需求影响,各地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6.
柳国华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7):120-122
采用2008年河南省18个市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基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进行预测,发现各地区消费支出水平和结构有较大差异,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较高,消费结构也较合理。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并最终决定着居民的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河南省不但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也要改善消费结构,引导居民正确消费,提高各地区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教育消费是人们精神文化消费的重要方面。通过教育消费服务,求学者可以增加知识与技能,逐渐提高个人能力与素质,使得自身劳动力商品的质与量不断提高,人力资本不断增值。同时,教育也从整体上提高了民族的素质,增强了综合国力,改善了社会的文化氛围,提高了社会的文明程度等。因此,发展教育,增加教育供给,提高教育质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9.
10.
任欢欢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8):54-60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崇俭抑奢的传统消费伦理面临全新挑战。宋代女性以服装消费为代表的消费力量的增加,对于宋代社会时尚化风气的流行、炫耀性消费剧增以及商品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浅析我国经济增长中投资与消费的失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贞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10(2):89-91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中投资与消费失衡的表现是投资率高、消费率低。投资率高的首要原因是我国正处在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新一轮经济增长又主要以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为主。同时,居民实际工资水平下降、消费物价水平上升造成了消费疲软。针对经济增长的现状,应控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梯次升级和全面发展;加快投融资体制和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尽快消除投资迅猛扩张的体制弊端。 相似文献
13.
管华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5(2):10-1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文化消费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为人们所关注。而文化消费与其他消费相比较 ,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在分析文化消费与精神活动关系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当前文化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强调在文化消费的理念上要增强文化消费意识 ,在实践中要积极加以引导。对保证社会文化消费结构的合理 ,提高文化消费质量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花蓝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本文拟从花蓝瑶的服饰与自然生态环境、服饰与社会生产生活、服饰与民族意识等多个角度对其服饰文化内涵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紫色是中国古代服饰色彩中最敏感的符号。紫色在中国古代服色中由贱色跃升为贵色是一艰难的流变历程,这是紫色术身的高贵气质和制作成本之高及其在道教、外来文化冲击等多种合力作用下的结果。这一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儒释道三种主要思想的斗争与融合、统治阶级统治阮角被迫下移及人们色彩观的改变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浅析城镇文化的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葵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1(10):101-104
中国千百万个小镇以自己的独特风貌和丰富文化内涵吸引越来越多城市人的关注,这与现代人热衷于古镇旅游的现象不谋而合。本文从界定城镇概念入手,明晰了城镇与乡村和城市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分析城镇物质和社会空间形态,提出了城镇文化双重性是城镇特色的最好诠释,找到了现代人热衷小城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陈明文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17-21
民族服饰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与普通服饰相比,其功能有新拓展,价值有新提升;民族服饰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民族服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胡义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5):17-21
作为一种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在西方流行的“文化进化论”中有一些成分值得中国地域文化研究加以批判借鉴。其中,“文化生态学”和“文化进化能量法”以及“新进化论”等学说,均在一定的程度上与唯物史观有所契合,对我们解剖中国地域文化的异同提供了某种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19.
杜红琳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5(1):75-77,82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文化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文化的产业化以及消费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我国的文化消费呈现出了自己的特点,虽然既有优势又有不足,但总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是良好的。文化消费的这种发展现状就能促进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本文从文化消费现状、特点和市场开发前最、存在问题进行理论探析,旨在为建立良性循环的文化市场和文化消费提供理论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燕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2):43-45
由于汉英两个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观察事物及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差异,对特定颜色词的观察和使用也就存在着差异,进行英汉交际时,必须重视这种差异,以便准确理解和运用英语颜色及其习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