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2.
3.
论述屈原悲剧的审美意义,并从屈原所处的时代和他的个性特征,生平遭遇等方面来分析这一悲剧的成因;再从屈原对后世的影响中探讨其人格美的诸多方面。同时将屈原的悲剧和人格美结合起来,作进—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吴全兰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
屈原的自杀是必然的。在当时的情况下 ,死是他最好的归宿。这是由他天赋的内美、高尚的人格和南楚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浪漫气质所决定的。他的身世、修养、气质是他走上悲剧道路的必然原因 ,而朝廷的腐败、政治的黑暗则是他自杀的外因 相似文献
5.
屈原的人生是悲剧的人生,这更体现了伟大诗人屈原的人格美,体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敢于直面人生,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6.
处于"历史轴心期"的战国时代,社会动荡,战乱纷争,促成了"士"阶层的产生.中国士人理性精神的觉醒,以国事为己任,直言劝谏,充当"帝王师"的角色.屈原作为士中最杰出的一位,拥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怀,但社会的黑暗,以及自身的各种因素导致了屈原崇高的悲剧,以死殉道,彰显了屈原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7.
杨文慧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20(3):43-45
屈原的人生悲剧既是他个人性格气质与文化传承的矛盾冲突所致,又离不开他个人所处环境的影响,其中更重要的是前者。他受儒家文化影响,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游移,不能果断抉择;他性格中激昂热忱与内敛隐忍兼具,两方面激烈的冲突伴其一生;他具有政治家的清醒执着、文人的清高孤傲,在现实中二者不可调和,使屈原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失败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8.
曲德来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1):94-101
屈原追求的人格理想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一是“内美”,二是“修能”。屈原追求的人格理想充满理性与感性的冲突 ,这使他在内在精神满足以及外在实现人生价值两个方面都毫无所获 ,从而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屈原人格理想的幻灭 ,是一个在文化转型期无所适从的敏感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先觉者的悲剧。他处于社会、文化的转型期 ,他以理性对感性现实进行了清算 ,虽然这种清算并不彻底 ,但这种清算昭示了社会文化转型期中先觉者心理冲突的实质 ,体现了从感性向理性的提升和超越。 相似文献
9.
屈原是中国悲剧意识的象征,是中国悲剧文化的先躯,他所象征的是当时中国各种文化融合后的一种新的文化“化合物”,这种新“化合物”的特质在于不避人、不避世、不避身,是中国悲剧文化意识中的精核. 相似文献
10.
11.
屈原的形象是多层次的,不是单一的,故而,后人解读他及其作品时亦得到不同层次的领悟。元代人结合时代特性,对屈原及其精神的宣扬也是多维的。 相似文献
12.
杜莹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5):80-84
历史电视剧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其中不乏九死不悔充满悲剧精神的英雄人物,他们的生命与正义事业相结合,延续了中华民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的精神文化血脉,实现了人类更高维度上的生命自觉和对悲剧性困境积极超越的终极价值的追求,自觉地进行理性反思,其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独具魅力。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的再认识——兼评屈原否定论者对历史文献的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敏俐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3(1):5-9
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我们研究屈原最重要的原始材料之一 ,但又是近百年来屈原否定论者攻击的对象。本文从汉代人的思想观念入手对这篇作品进行了新的解读 ,说明了三个问题 :第一 ,司马迁把怀才不遇当作为屈原作传的一条主线来写 ,这说明在此篇作品中包含着作者对屈原的理解 ;第二 ,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写出了自己的思想困惑 ,同时也写出屈原和贾谊之间的时代思想差异 ,让我们了解了两个时代不同的文化精神 ;第三 ,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 ,他不但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屈原的物质史料方面的基本真实 ,同时也写出了屈原在文化精神上的真实。这恰恰是证明屈原其人可信的有力证明 ,是司马迁给我们留下的研究屈原精神思想的最可靠材料 相似文献
14.
黄勇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1):47-50
先秦时代,普遍存在的万物发端于水又复归于水的生命永恒循环(轮回)观的思想与信仰,放逐于沅、湘之间的屈原禀有此思想背景资源。在楚国政治斗争中惨败而彻底绝望的屈原在夏至自沉汨水。 相似文献
15.
“屈赋”是中国北方文化与处于南方楚地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当时楚国人采取了谦虚、广纳博采的文化精神,使文化交融发生在楚国地区,文化交隔所在地往往是新文化成果产生的地区,“屈赋”作者屈原正是及时地把握了这个时机,结合楚地民歌特色,吸纳中国北方文化精神,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巨制-“屈赋”。 相似文献
16.
阮艳萍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5(1):64-68
悲剧意剧既是屈原在中国化史上的意义,也是屈原思想的化背景之一。它是整个楚化中一个反复演泽的母题。本选取了其中历史、神话、观念、巫风和学作品等几个方面予以诠释。 相似文献
17.
18.
王增斌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4):64-65
伟大诗人屈原一生致力于楚辞文学,其中尤以《离骚》著称。终其一生他都在为楚国的兴盛奔走呼号,可惜朝廷昏暗不明,小人当道,致使屈原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我们通过反复研读《离骚》,可以真切地捕捉到诗人的以政为德、治理美政,以民为本、情系人民,呕心沥血、举贤授能,忠君爱国、高尚峻杰的为政思想。 相似文献
19.
陈科华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3(1):11-16
中国传统社会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是在"道统"与"势统"的消长过程中展开的,如何选择一种或多种不仅对国家社会而且对自我身心皆为有益的存在方式,避免陷入屈原式的悲剧以及老庄逍遥主义的泥坑,在这一问题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作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