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崇尚自由的人为何离不开政府的强制而生活,这是人类政治生活面临的首要问题.无政府主义追求自由,拒绝强制性的权力,认为政府是一种不必要的恶,一切强制性的权力都难以证成.与之相对,契约论思想家则认为政治权力是可以证成的,强制性的政治权力是社会秩序普遍化的基础,生活在有政治权力的公民社会的人们,比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更幸福.政府强制性的权力虽有一定破坏作用,但这种破坏作用不应夸大或绝对化.无论是专制主义所倡导的绝对权力,还是无政府主义所捍卫的绝对自由,都难以创造一种合理的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2.
权力和权利都是主体对客体的影响力,所不同的是权利是一种对称性影响力,而权力则是一种非对称性影响力。“权力来源于权利”是一种契约论的分析,其普遍适用性是值得商榷的;但这种契约论分析的宣扬,对于权利保障、公民社会的发展壮大以及民主宪政建设有重要促进意义。由于在特定环境下权利和权力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同时使用这两种手段的不同主体在利益实现中的博弈,使得权利和权力之间可以形成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政府与大学关系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核心问题。二者的关系模式直接决定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有效性。政府与大学互动空间的核心要素是价值、权力和契约:权力分配是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核心,价值观是权力分配的潜在影响因素,而契约则是规范权力的有效途径。三大要素通过自身张力区分和联系政府与大学系统,形成了价值张力、权力张力和契约张力,体现了政府与大学相互联结和制约、相互分离和排斥的对立统一关系。保持政府与大学关系的良性发展,需要价值、权力和契约三种张力的各自调节和互相协调。  相似文献   

4.
古往今来,无数睿智圣哲对法律到底从何而来,有多种解说。如神源论、圣贤论、强者论、国家意志论、契约论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升,现在绝对相信神源论和圣贤论的思想家已经罕见了,公开主张强者论的学者也已经不多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多的是从意志论和契约论的角度解析法律。然而,细究起来,这两种妙论,背后隐含的价值取向是存在相当差距的。本文在详细研究了法律契约论历史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和论证:在遵循与时俱进精神的前提下,以中国社会发展大势和不可逆转的法治进程为导向,以法律契约论代法律意志论乃是时代和历史的必然选择,法律契约论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洛克的《政府论》是17,18世纪英国资产阶段革命的理论武器,也是英美自由主义学说的经典著作,本文着重讨论洛克对国家及政府的政治权力规则的探讨,认为洛克规定了国家和政府的合法性根据是保护个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并在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对此做出论证,最后对政治权力做出了种种限制,概而言之,合法性,理性和有限性是洛克政治权力的核心规则。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初,陈独秀和区声白通过书信往来针对无政府主义展开了激烈论战,焦点集中在关于自由、联合、法律与契约、阶级战争与权力集中四个方面.双方除了分歧外,在反对绝对自由、进行革命以推翻现存制度等方面也达成了共识.虽然区声白的认识在理论上的偏见自不待言,但他对自由的阐释以及针砭时弊的现实关怀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7.
以自然法为社会契约前提,人民在公共意志基础上把所有权利和权力让渡出来缔结契约形成主权体,人民作为主权者制定法律,并将部分权力委托给政府来执行法律或公意,最终结束自然的自由进入社会的自由,是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核心观点。自然人的前提假设受备受功利主义挑战,绝对的主权理论和抽象的人民主权学说具有激进性质,无法落实到政治实际操作。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要走出困境应该具体落实到公民权利的保护之上。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腐败是在清理计划经济遗留下的巨额遗产中产生的用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侵吞遗产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劣币驱逐良币”的险恶环境中 ,“特殊材料”论已极度贫乏 ,成为末世衰音。“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 ,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老孟德斯鸠的教诲也许是我们的一线生机  相似文献   

9.
国家是拥有最高权力的社会,它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根本性质是最高权力。因此,哪里有最高权力,哪里就有国家;最高权力的起源就是国家的起源。最高权力必然产生、形成和起源于社会成员的普遍同意或契约;因为一切权力——最高权力并不例外——都具有同意或契约的性质:权力是仅为管理者拥有且被社会成员普遍同意的迫使被管理者服从的强制力量。因此,人类一切社会——从家庭到国家——无不必然源于某种契约:社会必然源于人们就“权力”问题所缔结的契约;国家则必然源于人们就“最高权力”问题所缔结的契约。  相似文献   

10.
平等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也是人们的追求和理想。法律保护公民平等的劳动权利。确保劳动权利平等的实现,不但需要平等主体之间的,更需要行政权力的介入。企业或者个人拥有平等的劳动权利,双方可以通过契约来实现劳动权,但是由于劳动权利的特殊性要求政府的行政权力的适当干预。行政权力对于劳动权利的干预需要有正当的理由,明显的涉及公共利益和人身权利,并为了正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视野中资本主义的新装与“两个必然”的坚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浪潮推动下,资本主义出现了科技革命、自由市场及政府改良等新视象。在迷惑中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剥去其皇帝的新装,透视到资本主义并没有真正地解决其基本矛盾,自然地坚定对"两个必然"思想的坚持。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一理论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的学说,贯彻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清末政治风雨如晦、风云诡谲之时,是倡行改良,还是号召革命,构成了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斗争焦点。康有为在戊戌前后“一以贯之”借董子学以推行其改良主张;章太炎则经历了一个从改良到革命的转换过程;刘师培以董子学比附现代民主之义和民族主义,并反驳改良派的理论根基公羊学,以此来驳斥改良,宣传革命。章太炎、刘师培与康有为的争论,表明上是古文经对今文经的学术论争,实际上体现的是革命与改良的政治斗争,体现了社会上改良思潮向革命思潮的一轮转换。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是民族危机加深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是在清政府不愿和不能进行真正的宪政改革的情况下爆发的,具有客观必然性。辛亥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顺应世界现代化的潮流,是推动中国实行全面现代化的第一步,它虽不彻底,但它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关键性的起步。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三个不同时期,都始终不断地坚持理论创新、始终不断地坚持实践探索,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先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在三个不同时期的先进性,既体现在理论创新方面也体现在实践探索方面。  相似文献   

16.
改革是我党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革命的根本对象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制度,革命的直接对象是我国依据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体制,革命的大旗是邓小平正式树起的,并在邓小平的麾下发展成燎原之势,但革命的星星之火——整个体制改革的唯物史观依据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体制改革的理论源头,都是毛泽东撒下的。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博大精深,中心思想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改革权力高度集中,实行党政、政企分开,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行机构改革,解决机构臃肿、职责不清、人浮于事、办事拖拉等现象,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活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沿着健康轨道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8.
The swift nature of school reform enacted by the new Conservative-led coalition government has sparked debate over the future of state education in Britain. While the government rhetoric suggests a decisive break with past policies, there is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these reforms constitute the next stage of a long revolution in education reform, centred around neoliberal market discourse. In the following paper, I examine the current government’s education policy discourse and, by employing techniques of post-structuralist discourse analysis, reveal the government’s attempts to rearticulate education around the logics of market, responsibilisation and self-esteem, which act to shift responsibility for social problems from the state to the individual. Furthermore, I shall argue that such rearticulation has been coupled with an ideological fantasy of ‘empowerment’, which conceals the subordination of actors to these neoliberal logics by constituting the parent and, more recently, the teacher as powerful actors who have been freed from legal and bureaucratic constraints forced upon them by central government.  相似文献   

19.
建构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于西方国家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它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本文力图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思想指导下,结合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我国高校体育改革进行研究与探讨,这对推进我国高校体育改革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前后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结合秋收起义的军事斗争实践,成功地探索出一套改造旧式农民武装、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方法,即通过树立民主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灌输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观念、加强无产阶级革命的组织纪律性、培育军事共产主义作风启迪广大农民群众的阶级觉悟和道德觉悟,实现旧式农民武装向新型马克思主义人民革命军队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