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勇副教授的《柳宗元儒佛道三教观研究》,26万字,2010年3月由黄山书社出版,它是作者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成果。该书以柳宗元眼中的儒、佛、道及其关系为对象,在梳理柳宗元三教观形成的文化背景基础上,探讨柳宗元的儒教观、佛教观和道教观。  相似文献   

2.
自东晋初道安、慧远等高僧创行净土教以来,中国净土宗已经有了一千五、六百年的历史.中国净土宗从它的初期净土教即净土念佛演变成具有自己教义的一大宗派即净土宗,大约花了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国净土宗不仅在古代中国成长、发展,而且回流佛教发源地印度,对印度后期佛教产生了影响;同时又流传日本、朝鲜诸国,对这些国家的佛教、文化以及社会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净土教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开端,而净土宗的形成则是中国佛教宗派纷立的先声.所以研究净土宗对中国佛教史、中国古代史、以及中印、中朝、中日等国的文化交流史都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倡导的“统合儒释”,不仅表现在思想理论方面,也表现在行为规范方面。本文通过对柳宗元的佛教戒律与孝道说的述评,指出了其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及思想局限。对今人刘光裕、杨慧文、孙昌武等人的观点也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与佛教律宗学人有较为广泛地接触,也留下大量有关律学的材料。他提出“律为大乘”命题,强调戒律在整个佛法体系中的理论意义,又大力宣扬戒律“仪范后学”之实践功能,还论证了佛教之“律”与儒家之“礼”的相通相合性。柳宗元律学观的意义在于,扭转当时僧众以修“大乘”为名“小律而去经”的局面,从而规范佛教、统合儒释,使其更好地担当起“佐世”之时代重任。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与佛教律宗学人有较为广泛地接触,也留下大量有关律学的材料。他提出“律为大乘”命题,强调戒律在整个佛法体系中的理论意义,又大力宣扬戒律“仪范后学”之实践功能,还论证了佛教之“律”与儒家之“礼”的相通相合性。柳宗元律学观的意义在于,扭转当时僧众以修“大乘”为名“小律而去经”的局面,从而规范佛教、统合儒释,使其更好地担当起“佐世”之时代重任。  相似文献   

6.
论韩柳--韩柳哲学、政治、文学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愈、柳宗元同是中晚唐学界哲人,官场名宦,文坛巨子.在哲学上韩、柳互为论敌;政治上则有同异;文学上同为“古文运动”主将.韩、柳同开宋明学术之先河,韩愈推明"道统",抵制佛教,巩固封建统治,符合当时统治者需要,其历史影响大于柳宗元.但柳宗元之哲学观和政治观又有长于韩愈.  相似文献   

7.
净土观念是中国佛教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佛教各派对净土的看法却不尽相同。其中,尤以净土宗与禅宗的冲突最大。净土宗从末法思想入手,主张通过称名念佛往生极乐净土;禅宗则从般若空宗理论出发,反对念佛往生,主张唯心净土。净土宗与禅宗对净土的不同诠释的背后,是他们对佛教的不同理解,也是他们不同生存境遇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诗文创作的繁荣,柳宗元与佛教的深入接触,都发生在其被贬永州时期.贬谪之后,柳宗元与佛教的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使他更多地从切实的内心感受的角度体认佛学义理的境界;同时,柳宗元的诗文创作出现许多新变,从题材内容、创作手法到文学风格,都受到佛教影响并留下很深的印记.  相似文献   

9.
知人论文,是研究文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蒲松龄接受佛教思想,以净土宗和禅宗为主,反映在《聊斋志异》中的佛教思想也主要是禅宗与净土宗的理论。虽然同受佛教影响,蒲松龄却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他借用佛教思想尤其是因果报应之说,劝导善行,惩诫邪恶,以期人心归正,世风复淳。这也是他创作《聊斋志异》的主观命意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比较的角度,探讨鲁迅和柳宗元接受佛教影响的过程经历,诠释二人对佛学的判断,辨析其思想的异同。认为二人尽管对佛教的评价角度不同,评价程度有别,但他们都推崇、钟爱佛文化,同样具有研究佛学而不信佛的佛学观。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是唐代士大夫阶层的著名代表之一。与当时一些士大夫坚决反对佛教的立场不同的是,他对佛教持宽容和接受的态度,甚至可以说是好佛,而佛教也对柳宗元的人生理念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柳宗元对佛教的态度和立场既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又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观注社会,观注现实,观注人文精神.若用一个传统的话讲,就是“文以载道”.柳宗元和韩愈是同时代的人,他们都无不主张和提倡“文以载道”之观点.“文以载道”“文道统一”,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乃至“人文精神”,以文来明道,到了唐宋更为发展了这种观点.尤其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韩愈和柳宗元二位老先生,将“文以载道”作为文艺理论之基础.因此说,古代的“文以载道”之思想和今天的人文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柳宗元将“文以明道”之思想贯穿到他的实际创作之中,即通过寓言的方式和方法来表现,更加突出了“文”、“道”思想对人们的功谕、劝诫和对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3.
以佛日契嵩《辅教篇·孝论》为中心,从契嵩的生平、历史背景、佛教孝道观的演变、对契嵩孝道观的分析和《孝论》的历史价值等方面入手,提出以下观点:⑴《孝论》既是对之前历代佛教孝道观的集大成,更是第一部系统的孝道观理论著作;⑵《孝论》在会通儒释方面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突出了佛教孝道观独特的地位和价值;⑶《孝论》注重世俗与出世、务实与求道的结合,影响了后世佛教孝道观的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印光大师乃中国近代知名佛教高僧,净土宗十三祖,他不仅佛法高深,而且慈悲为怀,扶危济困,体念天下苍生,为中国近代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现代中国佛教最流行的是禅宗与净土宗。 中国净土宗因专修阿弥陀佛净土法门而得名的;又因为它的始祖慧远曾在江西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也称莲宗。 净土宗思想渊源于印度。约在公元一世纪大乘佛教兴起时,贵霜王朝的犍陀罗地区就流行这类信仰的经典,说释迦世尊所处的国土以外,其他国土也有佛。东汉时,净土经典开始传入中国。支娄迦谶译出《无量清净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柳宗元的哲学思想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在柳宗元哲学思想性质问题上存在的分歧。并未得到解决。分歧的焦点在于如何看待柳宗元与佛教的关系。一探讨柳宗元与佛教的关系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把这一问题放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潮发展的总趋势中去把握。  相似文献   

17.
皖江地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与净土宗的重要道场,也是历史上佛教文化长期延续的集中地。皖江佛教经历了初传、发展、兴盛、衰落、复苏等几个时期,是佛教在中国演化、变迁的缩影。禅、净合流与地藏信仰是皖江佛教的基本思想特质,而农禅一体、圆融开放、民间世俗化则是皖江佛教区域特征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8.
佟博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2):67-69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他与同时代的韩愈的反佛主张不同,对佛教采取了接受的态度。虽然他自幼就接触了佛教,但他对佛教的接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期间经历了复杂的过程,他被贬永州,心情的抑郁与佛教徒的频繁接触以及时代风气的影响和自身的性格,都促成了他对佛教的接受。柳宗元对佛教的接受并不是无所取舍的,对待佛教他倾向于天台宗,而对当时流行的禅宗并不是很欣赏。这一点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9.
唐代佛学净土宗大师法照早年出家时写的《出家乐》之净土宗歌辞,是敦煌曲子词中罕见的特殊珍贵的古典艺术文献。《出家乐》提出了一个重要口号及其理念:参加佛教必须“依圣学”,即遵循孔子的学说。本文揭示了这一口号及其理念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骈文研究论六朝骈文是文学自身的畸形回归马立军 (1.1)六朝骈文的兴盛与文学的自觉———文学中心主义论系列论文之二莫山洪 (2 .1)六朝骈文审美情感的历史演变莫山洪 (3 .1)近百年清代骈文研究综述吕双伟 (4 .1)柳宗元研究界标 :韩、柳古文成就的文学史意义曹虹 ,陈曙雯 (1.6)柳宗元文学思想中的“情”“意”观述论刘绍卫 (1.12 )《江雪》诗的背景与寓意吕国康 (1.17)柳宗元的佛教戒律与孝道说杜寒风 (2 .5 )柳宗元对问文学研究郭莲花 (2 .8)“惠化”的思想行为与柳宗元柳州诗文阮璐 (2 .14 )论柳宗元的主体意识与文化心态模式化肖扬碚 (3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